摘要:將河北省駐保高校畢業大學生作為主要調查對象,從高校學生自身、家庭和社會等方面設計問卷,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得數據,分析總結駐保高校大學生從事涉農工作的意愿和總體評價,并通過對比分析構建影響大學生涉農選擇影響因素的指標體系,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將各影響因子與大學生涉農選擇的相關性的模糊判斷轉化為具體的參考指數,針對不同影響因子的影響指數,如個人、家庭、社會等進行科學分析,并提出解決的有效途徑,突出農業院校教育教學的特色和水平,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程,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涉農意愿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由于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愈發復雜嚴峻。與此相比,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打破了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行業平均利潤率差異引發的就業結構性失衡問題更加嚴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流向利潤率較高的行業。作為一個典型的低利潤率行業,農業發展必然會面臨人才難引,甚至流失的困境。受“大氣候”的影響,農科類專業大學生從事“三農”意愿低下,就業結構性失衡問題突出。
對大學生從事“三農”工作的研究也是諸多學者關注的重點領域,有的學者認為政策錯位、籌資渠道缺乏、高等教育服務缺位和家庭觀念是阻礙大學生返鄉創業的主要因素[1];有的學者指出,除了國家路徑、家庭路徑、高校路徑和自我實現路徑外,社會路徑也影響著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期望值[2];有的學者認為為了能夠吸引大學生走入農村基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養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價值觀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啟動“村村大學生計劃”來解決農村的科技、教育和醫療難題[3]。這些都很有借鑒意義。
河北是一個農業大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有大量既具備扎實農業科學素養,又懂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規律的高素質農業人才,于是地方院校就承擔了高素質人才“造血池”的主要任務。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深以及農科類專業的特點,一些大學生不愿意進入“三農”行業。農科類專業大學生不從事涉農工作,已經成為制約人才興農戰略、鄉村振興人才先行戰略的根本原因。鑒于此,我們進行了本課題調查研究,并提出解決的有效途徑,突出農業院校教育教學的特色和水平,激發學生從事“三農”工作的興趣,提升其知農愛農為農的情懷,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程,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二、影響因素分析
1.大學生個體特征
性別、年齡、學歷和所學專業三個方面形成了大學生的個體特征。一般情況下,男生比女生的思想更為開放,他們更傾向于在大城市,從事有挑戰性、收入高的行業,而女生更愿意返鄉,從事相對穩定的工作。因此,相較于男生,女大學生更愿意從事涉農相關的工作。而從年齡、學歷和所學專業方面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歷的提升,農科類大學生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知程度就越高,越能夠深入了解國家針對“三農”出臺的扶持政策,更善于描繪農村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畢業后走上“希望的田野”的愿望也就越強烈。
2.大學生家庭特征
戶籍類別、父母職業和家庭所在地三個方面可以反映出駐保高校大學生的家庭特征。成長在農村的農科類大學生未來從事“三農”工作的傾向可能會高于從小生活在城市的,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農村生活經驗,對農業勞作更熟悉,在日常生活與勞作的過程中對“三農”的認知不斷清晰。父母務農的大學生未來從事“三農”工作的可能性會較高,因為這樣的家庭對農業生產更為依賴。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現代化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對“三農”認知的差異,來自山區的一些大學生從事涉農工作的意愿就不高。因為從小深受大山的“包圍”,深刻體會到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走出大山是他們從小的愿望,因而他們更愿意選擇在城市中就業。
3.大學生對農村的認知
農村地域相對封閉,卻是社會建設的原動力,是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的可持續途經。廣袤的土地不僅解決了人民“民以食為天”的問題,也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資源。能夠認識到農村的重要性,懂得充分利用農村優勢,這個群體的大學生從事涉農工作的意愿就較強。我國幅員遼闊,部分地區人煙稀少,信息閉塞,農民“與世隔絕”,受自然、地理等環境的影響,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現代化程度較低,這些“封閉”的農村引進人才就困難,農科類大學生選擇從事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意愿就較低。對農業農村高質量可持續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途經了解較為深入的大學生,他們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對農村基層生活的認可度較高,選擇“三農”工作的意愿也相應更強烈。
三、對策建議
1.政府角度
(1)加強基礎建設,提供良好待遇。
生理和安全教育需求是大學生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激發農科類大學生走向農村基層進行就業的熱情,一是不斷加強本地農村的基礎生活設施的完善和基礎教育設施的建設,進一步縮小與城市的差距,為他們創造一個既安全又適宜開展工作的良好環境;二是頒布適當的就業優惠政策,給那些走向農村基層的“三農”專業人才提供較高的社會薪酬福利待遇,同時加強社會福利待遇保障,制定靈活的就業補助支持政策,加大對于農村偏遠地區的就業補助支持力度。
(2)鼓勵扎根基層,給予發展空間。
政府部門要積極創造更加適宜的政策條件,深入研究挖掘鄉村振興新思路,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學科優勢,積極參與投入到鄉村振興戰役當中,讓從業“三農”的學子在不斷汲取科學知識,激發自身潛能中盡快獲得自我實現,做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推進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
2.學校角度
(1)對接市場,改革教育體系。
如今一些高校的教學方式僵化,農科類專業課教學模式早已與產業實際相脫離,無法適應單位、企業對現代農業技術人才的巨大需求。涉農高校應加強“三農”課程建設力度。首先專業課教學模式應與“三農”產業發展相匹配,同時高校可以和農業部門、涉農企業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雙向模式,根據需求定向培養人才,調整課程結構;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更多地深入農村、接觸農業,提升他們對“三農”的認知程度,從而吸引他們中更多的人去從事“三農”事業;再次,高校應多與企業進行溝通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實習機會,學生不僅能從這個過程中了解農業行業、適應社會,同時也能從中積累“實戰”經驗,提升實踐能力,為以后成為高素質農業技術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2)合理規劃,加強就業創業指導。
高校應該提高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加強生涯規劃指導、簡歷的制作指導和求職禮儀的培訓,并與政府搭建就業平臺,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讓他們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相關的人才政策,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之外,高校應及時向社會公布畢業生基本情況,同時向畢業生提供就業需求相關信息,組織更多的校園招聘會。
(3)加強引導,樹立正確就業觀。
高校應該幫助學生打破世俗觀念,讓大學生們充分了解“三農”行業,并扭轉他們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偏見,使其知農愛農為農,與此同時還要積極鼓勵農學類專業大學生將自我價值的實現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樹立起到最重要、最需要的行業中錘煉自我,實現自我的社會責任。高校也應創建更有活力的校園環境,在關注學生學業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個性潛力的發展空間,將學生培養成涉農行業的高端人才,產生“天生我材必為農”的思想,樂于事農,自愿獻身于“三農”。
3.學生角度
(1)培養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身處于一個行業多元化、多層次變革的就業時代,大學生在就業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使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得到較好的應用,更需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課余時間,大學生要積極組織參加與“三農”相關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充分了解這個行業發展前景,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大學生也應該積極參加國際科研項目,勇于挑戰技術難題,培養自己的創業創新精神。大學生還可以積極從事一定的團隊組織工作,培養自己的專業團隊組織協作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工作能力。
(2)了解政策,實現充分就業。
大學生應注重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實際應用,應增強對就業前景的了解能力,擇業之前應該準備充足。應培養良好的了解政策的習慣,了解與擇業就業相關的熱點話題,自覺養成正確的大學生擇業觀,從而實現充分就業。對于農科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要充分了解國家針對“三農”、鄉村振興戰略出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人才引進政策、就業優惠政策等,抓住時機,為自己尋找廣闊的用武之地,發揮個人優勢,受益于“三農”,服務于“三農”。
PR
本文系駐保高校大學生從事“三農”意愿影響因素調查課題項目,項目編號:2020273。
參考文獻:
[1]孔青,蔣保偉.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社會支持要素研究[J].中州學刊,2018,(12):85-89.
[2]李同果.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的路徑選擇[J].教育評論,2014,(1):78-80.
[3]李高貴.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有效服務“三農”[J].中國高等教育,2004,(Z3):55-56.
(作者單位:張婧嫄,河北農業大學)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