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興 齊孝聲
摘要: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技術,為醫學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醫學期刊與新媒體融合建設成為必然,在新興技術的保障下,應加強醫學期刊學術建設,促進醫學期刊向更高質量發展。同時新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編輯除了應具有策劃選題、編輯校對、溝通和服務于讀作者等基本能力外,還應在傳播模式、出版流程等方面具備全媒體信息化業務能力,實現編輯的角色轉型和功能拓展。文章對新媒體背景下醫學期刊的發展特點及編輯的功能拓展進行研究,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醫學期刊;編輯能力;功能拓展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2-0206-03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移動網絡、信息技術的全面賦能,科技腳步的不斷前行,傳播領域內新媒體已經勢不可當。新媒體由于具有較強的互動性、海量化信息承載和資源實時共享等特點,使醫學期刊的出版模式和傳播途徑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2]。
在新形勢下,醫學期刊編輯應理清期刊發展思路和方向,不斷學習新技術,提高全媒體信息化業務能力,積極探索醫學期刊轉型與創新發展新路徑,促進醫學期刊向更高質量發展。
一、新媒體背景下醫學期刊發展新方向
自2014年以來,移動互聯網新媒體迅速發展,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愈發猛烈,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要求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1]。新媒體由于其資源信息承載、資源實時共享等優勢,給醫學期刊帶來了新的挑戰,醫學期刊從傳統的紙質出版向傳統出版+新媒體融合出版的新模式改變[3]。新媒體對醫學期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層面。
(一)出版流程轉變
新媒體不斷滲透、解構和重塑著整個媒體生態格局,使出版流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很多醫學期刊多年沿用約稿、審稿、編輯加工、排版發行等傳統出版流程,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醫學期刊的出版流程正面臨著革命性的改變。
如醫學期刊開通兩微一端,建立稿件在線采編系統,出版流程實現了電子化、數字化。編輯可以通過在線網絡,在虛擬的運行環境中進行選題策劃、約稿、審稿、校對等工作,如通過騰訊會議完成遠程審稿會、無紙化校對,或者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檢索醫學專業關鍵詞,用以了解相關課題的研究進展,并通過數據分析結果確定出版題材等。這些新形式的出現使出版流程變得更加快捷、靈活。
還有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的智能編校系統,通過智能化手段,使編輯、校對工作更加方便、快捷、準確,有效減少了人力機械重復勞動,提高了期刊的編校質量,切實優化了期刊資源配置,推動期刊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加之一些智能化出版平臺可以產出EPUB、XML等各種形式的期刊稿件,亦方便了后期期刊其他產品形態的出版。
(二)內容呈現模式轉變
很多醫學期刊之前是以紙媒形式來播報最新的醫學專業領域新進展,內容較為單一,且多以文字、圖片模態呈現,其與新媒體出版融合發展后,醫學期刊內容的呈現方式隨之發生改變。例如,除了以文字形式呈現外,醫學期刊開始注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通過醫學期刊微博超話、微信公眾號、移動客戶端等多種渠道,打造視頻、語音、圖片、動畫等各種形式為一體的立體出版物,醫學期刊用戶可以通過PC端、手機等進行在線閱覽[4]。
此外,醫學期刊還由一元出版物向多元出版物發展,醫學期刊內容更加生動、更富有吸引力。例如,目前很多醫學期刊均開通了期刊官網、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平臺,定期將本期目錄及熱點文章通過漫畫、歌曲演繹等方式上傳到各個平臺上,并向期刊受眾精準推送。該種呈現模式的閱讀界面更加友好,方便期刊受眾插入書簽,還可以記錄其閱讀歷史,對于一些工作繁忙的期刊受眾尤為有用。
(三)讀者參與度提升
作者、讀者、編輯是醫學期刊出版的重要參與者,作者是知識的生產者,讀者是知識的接收者,編輯是兩者之間的橋梁。相對于作者和編輯,讀者僅作為知識的被動接收者,但是在新媒體時代,應賦予他們更多的角色,也應為他們創造出更多樣的交流平臺,促進編輯和讀者的互動。
而且讀者的角色也在發生改變,他們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接收者,而轉變成期刊“用戶”[1,5-6]。讀者可以通過平臺及時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也能夠促進編輯對刊登內容進行組稿,編輯與讀者的黏性也隨之增強,同時讀者也可以參與醫學期刊內容的生產和再傳播,讓醫學期刊內容產生二次裂變傳播。如年輕的期刊讀者90后和00后用戶特別喜歡參與期刊內容生產的傳播,因為他們可以通過制造話題而獲得成就感,而且同時代的讀者更能了解互相的想法,他們的表達更能直擊心房。有的醫學期刊會推送學術爭鳴的一個專題稿,讀者們會自發進行你來我往的學術交流,這種醫學期刊的本質就是為讀者提供互動的渠道,通過其交流互動迸發新的思想、理論研究范式等,醫學期刊讀者的參與度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傳播模式轉變
在傳播模式上,新媒體對醫學期刊的影響可謂廣泛而深遠。很多醫學期刊之前主要采用傳統信息介質的傳播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醫學期刊應逐漸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特點,不斷探索傳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大多醫學期刊逐漸轉變思維模式,實現全媒體融合傳播,構建智能、立體醫學期刊傳播體系。例如,在智能化技術的創新與普及應用背景下,“內容+平臺”的理念孕育而生,醫學期刊平臺成為用戶青睞的對象,醫學期刊編輯通過搭建移動平臺或加入其他平臺模式,將其融入一個內容更豐富、資源更充足的平臺中,從而提高醫學期刊內容的生產效率和傳播效益[3,7-8]。
醫學期刊本身就是學術互動的場域,在信息壟斷、交流方式固態化被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新興技術打破的情況下,催生出一種新的傳播模式。醫學期刊搭建了一個集互動交流的多維度醫學期刊傳播平臺,開啟了“多面人生”。
例如,一些醫學期刊通過IP、社交語言、文化、場景等多種方式在醫學期刊新媒體傳播平臺表達醫學期刊用戶的情感訴求、情緒、友誼等,引發其用戶產生同情、共鳴、心理滿足,激發醫學期刊用戶探索、創作的欲望,一種用戶對其進一步“再創造”并轉發的新傳播方式悄然興起。
二、新媒體背景下醫學期刊編輯職業素養和能力提升
融媒體出版時代已經到來,醫學期刊新媒體轉型迫在眉睫。醫學期刊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專業的編輯人才,并且期刊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就是建設一流的編輯人才隊伍,培養戰略性、技術型人才,編輯職業素養和能力直接關系著醫學期刊的學術發展。
因此,醫學期刊編輯要積極面對新挑戰、新態勢、新局面。在數字化出版、智能出版、網絡首發等新型出版模式已經成為出版常態化的背景下,醫學期刊編輯不僅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創新意識,而且要積極學習智能化等新技術,盡快完成編輯的角色轉型和功能拓展,做新媒體時代創新型編輯。再者,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期刊傳播領域新業態形式的不斷出現,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擴展,在為期刊用戶提供更豐富的內容的同時,也給醫學期刊的編輯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因此,提高醫學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尤為重要。
(一)提高新媒體硬核技能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普及滲透,醫學期刊編輯在新的賽道上應抓住新媒體硬核技能,加速期刊高質量發展。醫學期刊與新媒體的結合勢必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產生更多的交集,這就對學術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一部分醫學期刊編輯來說,其應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還有所欠缺。例如,目前大多醫學期刊已經開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但由于編輯新媒體硬核技術的匱乏,大多微信公眾號僅向用戶提供簡單軟文推送功能,停留在追求用戶點擊量上,微信公眾號功能單一,其公眾號上的內容僅僅是對醫學期刊內容照搬,缺少對期刊內容背后資源的深層挖掘和利用[9]。
因此,醫學期刊編輯要靈活變通,其辦刊思路要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擺脫傳統媒體的干擾,學會利用新媒體掌握醫學專業新動態,甄選出期刊用戶所關注的醫學信息,不再停留于傳統的期刊出版模式,而要充分發揮編輯創新意識,提高全媒體信息化業務能力,掌握編者按撰寫、活動策劃、用戶運營、社群運營、微信后臺管理、圖文排版等新媒體硬核技能,在學習新媒體硬核技術中謀求期刊高質量發展。
時代飛速發展,新知識、新技術的迭代升級,醫學期刊編輯要跟隨時代的節拍,通過學習武裝自己。譬如學會熟練使用智能化系統,包括圖片設計、PYTHON代碼的調用和升級、視頻字幕增添等技術,唯有不斷加強醫學期刊編輯自身建設,主動、自覺、善于學習新媒體硬核技能,才能更好地為讀者、作者、專家等提供更高質量的知識服務。
除此之外,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通過海量生產、跨界破圈等方式,圖像、聲音類醫學文章大量產出,這對醫學期刊編輯的影音審查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醫學手術的視頻文章較多,因其具有極強的畫面感,醫學期刊編輯就要對每秒每幀進行耐心審核,對技術性錯誤進行校正。因此醫學期刊編輯要與時俱進地學習圖像、聲音類文章的編審技能,用心修煉好“內功”,切實提升醫學期刊編輯的硬核技能。
(二)著力提升資源整合能力
新媒體時代,資源共享空間得到拓展,醫學期刊編輯面對各種期刊資源,如讀作者、內容、品牌、平臺等,要學會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對各種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對于內容資源整合,編輯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善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智能技術,在海量醫學知識內容中整合出前沿的學術熱點,將零散、碎片化的醫學內容整合為醫學界的關注話題,提高醫學學術信息的傳播率[2,10]。
對于讀作者資源整合,編輯在工作實踐中要善于挖掘具有線上開發價值的學術科研水平頗高的醫學領域專家作者,鑒于其習慣于傳統投稿和出版模式,編輯要善于依靠新媒體、新平臺,高效快捷地將他們的科研成果快速傳播和轉化。除此之外,對于信息資源整合,在新媒體環境下,醫學期刊編輯應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溝通渠道——在線期刊社區平臺,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從醫學期刊移動社區平臺中獲益,獲得更多的學術信息資源。
(三)強化學術對外傳播能力
樹立醫學期刊品牌,除了需要生產優質學術內容外,還需要提升期刊學術對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期刊編輯如果只重視內容生產環節,而忽略利用新媒體智能化技術來傳播醫學學術知識的關鍵步驟,其期刊品牌影響力也很難得到提升。新媒體時代,學術傳播的技術和手段不斷創新,學術傳播方式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為醫學學術知識的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平臺,也為優質內容的產生鋪就了新道路。
醫學期刊出版的多媒體化使其傳播方式變得多元且交叉融合,編輯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是稿件的加工者,還是期刊傳播的營銷者。
相比之前較為單一的傳播方式,新媒體傳播具有很多新的特征,從單一的媒體渠道傳播變成了多種媒體疊加融合的傳播方式,其能把醫學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推送給期刊用戶,從而實現科研成果和學術思想共享與交流的最大化。從這點上來說,醫學期刊正經歷一場媒介的革命[1]。
因此,醫學期刊編輯要強化全媒體信息傳播理念,熟悉和掌握各種新媒體時代的智能化傳播新技術,讓真正有價值且具有實踐意義的醫學學術成果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促進醫學事業的發展。
三、結語
新媒體背景下醫學期刊出版是生產、傳播和營銷等多方位、多元化的融合出版,對該理念的深化認識有助于醫學期刊編輯強化創新理念,提高全媒體信息化業務能力,拓展編輯功能,積極探索醫學期刊轉型與創新發展路徑,逐步構建醫學期刊出版的融合新生態。
參考文獻:
[1] 陳西玲.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發展特點與編輯的功能轉換[J].出版廣角,2021(14):47-49.
[2] 張筱園.碎片化傳播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的主體性功能拓展探析[J].中國編輯,2021(7):39-44.
[3] 曹春華.智媒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力”與“米”[J].青年記者,2020(26):78-79.
[4] 戴錦秀.學術期刊編輯素養提升與編輯“四力”[J].河西學院學報,2020,36(5):106-108.
[5] 張宇燕,張婷婷,宋薇.新媒體時代期刊編輯出版工作創新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6):226-228.
[6] 杜超.信息化與科技期刊編輯的能力要求[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0,38(2):219.
[7] 邵堅婷.科技期刊多元出版的思考與實踐:以《測試科學與儀器(英文版)》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14):36-38.
[8] 張愛凈,焦騫.數字出版時代如何提高醫學期刊編輯出版水平[J].傳媒論壇,2021,4(11):104-105.
[9] 王鐵軍.多媒體融合視角下的學術期刊出版與傳播模式探索[J].中國傳媒科技,2021(8):42-44.
[10] 周海秋.學術期刊融合出版的創新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6):17-22.
作者簡介 劉紹興,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期刊出版。齊孝聲,專科,副研究館員,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