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
摘要: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根本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立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挖掘文本細節,深化課堂教學價值;捕捉生成資源,激活課堂教學潛能;鏈接生活事件,萌生道德法治意識;結合社會實踐,提升公共生活能力。促使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都擁有自身獨特的生活經歷、思考體驗,讓他們在課程學習當中的生成各具特色,并能在教師地指引下成為道德與能力綜合發展的接班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文本細節,生成資源
《道德與法治》是貫徹十八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建設法治中國”新時代背景下開設的一門新課程。在全國統一使用《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我國傳承紅色基因、關乎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國家戰略,是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重任,也是黨和國家給德育課程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促使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都擁有自身獨特的生活經歷、思考體驗,讓他們在課程學習當中的生成各具特色,并能在教師地指引下更健康地成長與發展勢在必行。
一、挖掘文本細節,深化課堂教學價值
1.剖析單元主題,啟智探究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為課堂教與學活動的基礎,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獲取均來自其對教材的感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綜合考慮多種要素,更為注重課程教學的全面性、教育性及綜合性,圍繞某個主題設定教材的教學單元。教師可從教材整體入手,深入剖析各個單元與章節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系統化《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2.解析文本故事,發展學習能力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含有豐富的故事資源,具有豐富的教育意義,教師可將其為基礎,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內涵,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便于學生感知文本知識,進而將文本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行為,實現《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
如《大家排好隊》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故事,使學生對故事內容有初步的認識;然后,邀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脫稿進行故事的講述,可豐富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感知,引導學生從故事中獲取《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趯W生的不同成長經歷和個性特點,其認知水平不同,對故事的感知也不同,在講述故事和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均可獲得思維的拓展,提升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為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奠定基礎。同時,教師組織學生圍繞章節主題,進行故事的創編,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認知。例如,某學生以教材中第一幅插圖中“學生等待同學哄搶作業”的場景為基礎,進行故事創編,總結在公共場所要“排好隊”的主題。
二、捕捉生成資源,激活課堂教學潛能
1.創生平等對話,促進真實生成
為了讓教學課堂中有更加真實的生成,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使得學生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體性以及自主性。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環境條件,會讓他們質疑爭論的機會增加,從而生成大量具有建設性的想法和觀點,得到真實的生成性資源。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始終把民主平等思想貫穿教學全過程,在傾聽當中發掘信息,了解學生出現疑問的焦點,抓住容易流失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把學生的觀點和創意打造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的獨特光華。在教學《班級風景線》探究怎樣對班級進行美化時,大部分學生都會對文章中的插圖內容進行借鑒,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可以布置圖書角、好人好事欄等。此時,有一位日常不善言談的學生卻勇敢說出了自己的認識,認為其他同學提出的沒有創意。這無疑成為班上的不和諧聲音,而教師則要秉持民主平等的意識,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創意,利用好這樣的生成性資源,鼓勵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善于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創新思索,而不是墨守成規。
2.完善學生認知,鼓勵自我教育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課堂教學當中應該把偏差資源和失敗資源作為重要的生成性資源,及時捕捉并合理利用,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失誤,找到自己努力前進的方向并進行自我教育,最終在課堂學習中收獲成功。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有限,知識經驗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層次相對較低,在課程學習當中或者是在行為舉止方面會產生一定的偏差。教師要用好偏差信息,將其作為寶貴的生成性資源,在利用資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問題,并糾正自身的行為。
三、鏈接生活事件,萌生道德法治意識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專門性課程,學科屬性決定了它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基于學生道德與法治認知特點,選取最能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典型生活事件,讓日常生活真正走進道德與法治課堂,從而使學生在認識、感知、體驗生活事件中,誘發道德沖突,更好地感悟、理解與內化道德與法治知識,獲得更全面的道德判斷,更好地指導生活實踐。
1.聚焦日常事件,提升自身道德能力
生活中既有轟轟烈烈的宏大事件,又有平常無奇的日常事件。立足于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關注學生日常性生活事件,深入學生平淡而瑣碎的生活,將焦點指向學生常態化生活,傾聽學生生活中的“呢喃”。這樣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引領學生運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知識指導日常生活,從而提升道德能力。
2.關注時事事件,培養社會擔當意識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痹凇兜赖屡c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拓寬課堂教學視野,關注時事性生活事件,適當地援引時事、熱門事件,從而使學生不僅能在校園內安心讀書,還能主動融入時代,關注時事熱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培養有責任心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與改進,體現教師教學思想的進步和發展,作為教學設計者和組織者,需要有主動探索意識,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科認知能力成長創造良好條件。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實際需要做出教法匹配設計,以提升學科教學的對接性,順利啟動課堂教學進程,讓更多學生都能夠自然接受不同策略的教法,在多維互動交流中形成學力基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品質,真正實現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余粵 .兒童社會性品質的培養[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1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