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靈
摘要:為提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效果,本文研究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從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培育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幫助學生進行文化理解等角度,列舉高中音樂鑒賞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音樂鑒賞;教學。
引言:
眾所周知,音樂是極富魅力的藝術,對音樂作品的鑒賞,離不開審美感知能力、藝術表現能力與文化理解能力的共同參與,這便是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音樂教師有必要仔細分析音樂作品的體裁、題材、風格、內涵、價值,把握創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引導學生對其做出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多維度感知,將音樂課堂的育人功能最大化發揮,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古代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曾說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即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其靈感大多來源于真實的情感,藝術創作就是不斷將內心的情感具象化的過程,而觀賞作品的人,會在分析作品的過程中,得到心靈上的熏陶,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1]。對音樂作品的鑒賞,亦符合上述規律,在教學音樂鑒賞課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喚起學生的真情實感,是教師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不二之選。
審美感知素養,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離不開上文所述的激發學生情感、喚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真實感知的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音樂作品時,教師有必要在為學生傳授基本的音樂要素的同時,為學生傳授與音樂作品有關的形式要素,引導學生在鑒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不斷品味作品中蘊藏的無窮美感,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這要求教師深刻把握音樂作品的體裁、題材、風格,挖掘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內容美、形式美甚至哲理美,為學生帶來“美的教育”。
以對《海島冰輪初轉騰》京劇選段的教學為例。京劇作為國粹,最為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綜合性,即融文學、音樂、表演、舞美、化妝、道具等多種藝術元素為一體。教師可將京劇的這一特征,作為音樂課堂實施美育的切入點,為學生播放與京劇選段有關的視頻、音頻資料,讓學生感受藝術家“既俏麗又質樸、既嫵媚又大方”的表演特點。之后可帶領學生試唱京劇選段,讓學生結合視頻、音頻資料中的內容,以及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在表演過程中,盡全力展現音樂作品的美感與韻味,對京劇這一藝術瑰寶的價值,產生更為強烈的體會,得到審美感知能力的提升,獲得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培育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對音樂作品的鑒賞,需要學生全面調動腦海中的已有經驗,經由一系列的聯想、回憶、想象,對音樂作品展開思索,體會音樂作品的內涵,獲得豐富的心得體會。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因生活經歷的不同,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產生的心得體會必然也是不同的,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某種手段,如繪畫、寫作等,將自己欣賞音樂作品的體會表達出來。
例如,在教學《春》、《天鵝》等深刻體現創作者情緒的作品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線條的形式,繪制音樂作品的旋律,用不同顏色,展現音樂作品為自己帶來的不同的情緒感受,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對音樂作品的欣賞中,在此基礎上有所體驗、有所思考、有所表現。教師可觀察學生繪制的線條,分析其是密集還是疏散,在色彩上是偏冷還是偏暖,進而獲知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產生的真實感受,之后帶領學生分析作品的風格,以及創作者想表達的情緒,此時教師會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較為到位地把握作品的基調與內涵,音樂鑒賞的教學效果便得到了保證。
再如,在教學莫扎特《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時,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音樂片段,再鼓勵學生講講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到了哪些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若學生的見解比較到位,還可繼續提問學生,為什么歡樂、悲哀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會同時出現在這一篇音樂作品中?引導學生從音樂基本要素、音樂形式要素的角度做出分析,通過繪畫等手段,展現自己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產生的情緒波動,最后學生基本都能夠分析得出本篇音樂作品的風格與主題——“含著眼淚的歡笑”,音樂鑒賞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2]。
總之,大量實踐表明,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在聆聽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過程中,生成、發展的,因此上述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極為有效的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應得到教師的重視。
三、幫助學生進行文化理解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應當形成的一系列能夠影響其終身成長與發展的綜合素養與必備素質,它強調學生的道德修養、家國情懷,亦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因此,在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中,為培育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文化底蘊展開分析,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感受音樂作品傳遞的文人情致[3]。民族音樂是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音樂文化的瑰寶,應被教師視作培育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切入點,為學生帶來有針對性的核心素養教育。
以對《流水》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從節奏、速度、力度的角度,分析作品“起、承、轉、合”的規律,感受古琴這一傳統樂器的特點,再結合“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等古典詩句,為學生傳授一些與古琴有關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全面感受古樂器蘊藏的豐富的哲學思想與深刻的文史內涵,讓學生全面體會“貫重樂之長,統大雅之尊”的傳統文化風貌,感受作品表現的古人的開闊胸襟、百轉千回的情感,之后可邀請學生講講在聆聽這段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自己得到了哪些心得體會,發揮音樂作品的文化教育功能,熏陶學生的情操,涵養學生的文化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音樂鑒賞課教學中,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有必要仔細挖掘音樂作品蘊藏的藝術、文化內涵,通過一系列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刻感知,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涵養學生的文化品質,發揮音樂藝術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獲得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武清鋒. 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探究[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五).[出版者不詳],2021:1156-1158.DOI:10.26914/c.cnkihy.2021.039566.
[2]季蕓.核心素養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1(10):53-54.
[3]耿仁甫.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之“文化理解”的理論與實踐[J].藝術評鑒,2021(19):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