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貞
摘要:“雙減”政策的實施主要是為了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更是為了減去學生在學習當中反復的練習過程,要求教師可以創建新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探尋一條符合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教師盡量要把作業控制在一個小時之內,設計一些符合小學生發展的課后作業。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隨后分析了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政策實施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從三個方面對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進行了研究,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
引言:
在新課改理念下我國教育事業發生了改變,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比較重,身心成長出現了相應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國教育部門提出了“雙減政策”,希望可以通過雙減政策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作業是學生學習的一種補充方式,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后作業進行設計和布置。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
雙減政策的實施需要建立在學生、家長、教師認可的基礎上,部分教師與學生對于雙減政策了解不夠透徹,認為雙減是減少作業量。而雙減政策的實質是讓教師轉變自己的作業設計結構,以實踐性、整合性作業為主。同時,教師還需要對校內外的教育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保證學生可以在課后作業當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雙減政策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所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對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力,可以為學生爭取更多自主學習時間。數學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要求去設計作業。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提高認識,更新作業設計理念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當中依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教師所設計的作業形式過于枯燥和單調,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沒有對學生進行指點,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正確去看待作業的作用和改革,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去布置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明確作業設計原則
作業不僅是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師在批改作業過程當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其情況和學習狀態,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分層和作業改革,使得學生可以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基于此,教師需要明確作業的設計原則:第一點,目標與作業的一致性原則。作業在設計過程當中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進行設計,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在作業設計當中去融入學科思想。第二點,層次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原則。作業內容需要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注重作業趣味性和合理性。第三點,多樣性原則。作業的內容需要多樣化難度適中。在作業設計當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去設計一些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作業,比如說準備幾個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學生在操作當中會加深對幾何圖形的了解。
(三)形式多樣,優化作業內容
3.1前置型作業
前置型作業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設計一些具有探究型的趣味性的問題,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進行自主探究。設計前置性作業的根本目的是喚醒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為新的學習探究活動做準備。前置型作業也可以以預習為主,在放學之前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去設置相應的探究型問題,使得學生在預習當中主動探究和思考。
3.2實踐型作業
實踐性作業的設置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可以在課后作業當中動手實踐與操作去激發學習興趣,拉近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比如說,《厘米和米》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尋找一些生活當中一米為單位和以厘米為單位的無物體,在尋找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加深對米和厘米的認識,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熱愛。
3.3復習型作業
復習是完成學生知識體系的主要環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當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還可以建立一個知識體系。設計復習型作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去鞏固之前所學習過的舊知識,建立結構化知識體系,學會主動思考問題。比如說,《分米和毫米》需要建立在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厘米、米知識進行復習,在復習之后對分米和毫米知識進行預習,因為這兩個單元的知識都是以長度單位為主,所以教師在留作業時需要考慮到這一點,使得學生可以建立一個長度知識體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雙減”政策實施我國小學進入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雙減政策的實施其主要是為了可以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把學生歸還于學校。教師所開展的一切工作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轉變作業設計理念,使得作業更加的實踐性和多樣化,讓學生動起來。
參考文獻:
[1]曾金花.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的探討[J].進展:科學視界,2021(11):2.
[2]王彥飛."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進行作業設計[J].今天,202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