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生
摘要:中國是一個具有文化底蘊且內涵豐富的大國,在對人才的培養中始終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進行的方針,加強對學生的綜合教育,讓學生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國家棟梁。小學語文教學是九年義務教學中的重要科目,也是人們日后生活和工作中運用較多的科目,在語文的教學中,蘊含了許多的元素和思想,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學術能力,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勞動是中國人民的寶貴品質。教師需要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勞動的思想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展開綜合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勞動教育思想;新課標背景
俗話說:“勞動最光榮”。中國自建國以來一直倡導這種質樸的品質,時代的進步雖然推動人們的生活向前發展,但是許多質樸的精神與品質卻在流逝,勞動的觀念逐漸淡化。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勞動思想,引導學生發揚勞動精神,教師需要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的元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明白勞動是什么,并且養成日常勞動的意識和習慣。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綜合的拓展,是新課標背景下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作為小學階段的一名優秀語文教師,本人將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展開語文教學與勞動思想教學的結合,并進行以下的論述。
一、結合語文課本內容,展開勞動教學的拓展
語文教學博大精深,在語文的課本中就有許多優秀的文章,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思想提升,讓學生學習不同的知識。因此,教師在展開勞動教育時,可以有意識的結合語文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本中得到額外的思想拓展,幫助學生更好地得到全面的提升。
比如,教師在對學生展開《蜂蜜》的教學時,可以先針對課本中的主線進行講解,通過故事教學的方式來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講述的內容,明白了蜂蜜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明白了蜜蜂能夠準確無誤地飛回家,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就是在展開完整的課本教學之后,可以進行額外的拓展,以蜜蜂為主體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教師可以問問學生,對于蜂蜜有什么認知,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回答辛勤的小蜜蜂。之后,教師可以在引入一些蜜蜂辛勤的事例來讓學生學習小蜜蜂的勞動。同時,激發學生自主勞動的意識,讓學生能夠感受勞動的快樂以及勞動的價值。
二、借助家庭教育,引導學生進行勞動
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的建立僅僅依靠教師是不夠的,學生在家中的狀態更能體現出勞動意識。為了更好地對學生展開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教師需要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家長明白勞動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怎樣的教學意義。讓家長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些勞動的環節,讓孩子能夠提升自主能力,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思想的塑造。
比如,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家長群,在群里為家長普及一些正確教育學生的方式,并將現代社會的教育政策傳達給家長,希望家長能夠正確對待教育,培養學生勞動意識。教師要糾正家長“讀書學習第一位”的觀念,之后,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當日學習的語文課本來展開一些勞動的活動,讓家長積極配合。幫助孩子完成語文和勞動相關的作業。在這樣的作業中,孩子不僅能夠認真的完成,而且還可以提升孩子的勞動意識。在家長的參與下,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語文學習意識,達到綜合教學的效果。
三、結合活動來拓展學生思想,豐富勞動意識
之后,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當日學習的語文課本來展開一些勞動的活動,讓家長積極配合。幫助孩子完成語文和勞動相關的作業。在這樣的作業中,孩子不僅能夠認真的完成,而且還可以提升孩子的勞動意識。在家長的參與下,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語文學習意識,達到綜合教學的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活動的方式來對學生展開勞動教育,結合手抄報來讓學生進行勞動的繪制,可以涉及一些勞動相關的作品和書籍,通過插畫和文字來展現勞動的價值和勞動的意義,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賽的方式來參與勞動,如種樹、撿垃圾、打掃衛生等等,看看誰的勞動更多,誰的勞動更有價值,大家一起相互討論。或者,教師可以采取閱讀拓展的方式,讓學生尋找關于勞動主題的書籍,并進行閱讀。大家以小組的方式相互討論,看看勞動到底是什么,勞動的方式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真實的明白勞動的價值,以綜合教學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能力。
總結:綜上所述,勞動意識、勞動習慣的建設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的品行培養。語文是一門涉及面較廣的科目,教師可以有效地在語文教學中插入勞動的元素。因此,教師需要具備先進的思想,以多樣化的方式來綜合提升學生的能力。上述方式的實施和展開,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樹立勞動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1]用心傾注,讓師愛滲透與有效管理相依相伴——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探索與思考[J].黃鈺珊.中華少年.2017(09)
[2]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以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為研究對象[J]. 姚玉菊.課程教育研究.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