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花
摘要: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培育學生價值觀、法治素養、健康生活觀的基礎學科,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既要完成課程使命,也要勇于承擔起其“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的重任,在知識傳遞過程中融入立德樹人理念,“潤物細無聲”地完成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從而為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基。本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提出了幾點策略,以期為推動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滲透
引言:初中階段是樹立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則是學生認知世界、理解世界的基石,承擔著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使命。在新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和時代發展需求相接軌,牢記教育使命,不忘教育初心,在課程中始終圍繞著“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以新課程標準、素質教育為基本指導理念,以課程為載體,有目標、有計劃地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工作,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品德、有好習慣且心智健全的時代新人,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立德樹人理念滲透的必要性分析
立德樹人中的立德,就是要把“德育”作為中心環節,通過正面教育實現對學生的引導、感化、激勵,而“樹人”就是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通過采取有效手段達到改造人、發展人、塑造人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北師大座談會上做出重要指示:“要將立德樹人教育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指標?!边@充分體現出了黨和國家對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視性。初中是學生的青春期,也是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該階段一方面由于學生思維上表現出的獨立性而極易產生“叛逆心理”,一方面由于學生自身社會經驗、生活經驗不足而極易受到不良思想觀念的侵害而步入歧途,通過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及時給學生傳遞目標發展理念,滲透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讓學生能夠明辨是非,避免其走上錯誤的人生道路奠基。同樣,立德樹人教育也是養成學生優良行為習慣的前提,是促使學生認識世界、融入世界的有力武器。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讓學生既具備誠信、友善等核心品質,也具備尊老愛幼、愛護環境等美德,讓其成長為具備高素質、高品德的新一代年輕人。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策略
(一)提高教師素質修養,重視言傳身教
道德與法治教師作為立德樹人的實施者,承擔了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必須遵循基本的師德規范并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以達到以身作則的目的。教師是最直觀和最有教育意義的模范,是學生鮮活的榜樣。因此,法治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展現出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深厚的知識底蘊、良好的道德修養,以此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感,學生也因“親其師”,而 “信其道”。因此,法治教師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提高自身素質修養,使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行,重視言傳身教,在教學中時刻秉持“嚴謹、堅韌、負責”的品格,用這些品格吸引學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道德品行的形成。
(二)挖掘教材教育元素,實現學生的思想沁潤
現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具備眾多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法治教育、健康生活習慣的教育素材,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深度挖掘,使其和知識點教育兩兩結合,讓這些素材得以有效應用,既完成知識的傳遞,也在無形中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道德素養、民族觀念的塑造。因而,法治教師應以教材為核心,具備教材全局觀,以課本為載體挖掘其隱含的立德樹人教育元素。
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命的思考”的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感受生命的意義”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自然界中各種“植物、動物”為了生存而不懈奮斗的視頻,如干涸的沙漠上,一顆種子破土而出,非洲大草原上,大象為尋找水源而遷徙...種種現象,有效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學會思考生命、珍視生命、尊重生命。再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的教學中,教師可選擇一些典型案例講解,如“鄧稼先開發核武器”“錢學森毅然回國”,通過這些光輝人物事跡講解,讓學生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社會觀念和民族觀念。
(三)利用案例教學,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案例教學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石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在案例中受到啟發,通過案例和課程的連接,內化所學知識,學生能夠在案例中汲取經驗,獲得啟發,對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識有著重大意義。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要積極挖掘生活中的案例,以案例為介質,無形中實現立德樹人教育觀念的滲透。
以人教版八年級第五課《做守法公民》中的“預防犯罪”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在講到“如何加強自我防范,預防犯罪”時,可以PPT投影案例“15歲的中學生陳某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自從結識社會上一些游手好閑的“朋友”,他逐漸無心學習,經常曠課。他開始有些自責,覺得對不起父母和老師,后來便放縱自己,并因偷東西、打罵同學等受到學校紀律處分。他非但沒有接受教訓,反而經常偷窺財物等,因此被公安機關拘留。但他仍不悔改。為了搞到錢云網吧玩游戲,他和另外兩個“朋友”竟攔路搶劫,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多次作案,最終因犯搶劫罪被判刑?!备鶕咐?,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
1.請說材料中的違法行為有哪些?
2.陳某是怎樣走上犯罪道路的?
3.陳某的犯罪行為給我們什么啟示?
4.如何加強自我防范,預防犯罪?
讓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并說出自己的答案,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充分合理的評價。這幾個問題設計得環環相扣,通過學生分析、討論,知道了什么是違法行為,什么是犯罪行為;懂得了一般違法和犯罪的聯系;懂得了怎樣才能避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等。通過生生、師生、案例的共同作用,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也能讓學生深度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涵,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覺遵紀守法,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防患于未然。
結束語
初中是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時期,在這一關鍵階段,每一位課程教師都應承擔起相應的育人責任。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能“顧此失彼”,不能過于強調學生的成績,而是要勇于承擔起“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的重任,在課堂中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加強對課本中立德樹人教育素材的挖掘,并在教學中和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習慣和品格去感染學生、去引導學生,從而在無形中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促使學生知識素養和道德素質的雙向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慧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J].新校園,2021(11):44-46.
[2]吳明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思考[J].新課程,2021(29):3.
[3]趙寶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