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國家要發展,科技要進步,教育要革新。每一次的進步都需要革故鼎新,因此創新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是前進的動力。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最大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無論是哪個學科,缺乏了創新意識都會顯得“無精打采”,尤其是像美術、音樂這種藝術類的學科更需要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關鍵詞:創新意識;初中美術;教學;思考
現如今部分學校對美術這一科目不太重視,且設置的節數較少,教師在美術課上只是單純地讓學生去模仿,或者是讓學生欣賞一些難懂的作品,教學形式單一并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很難得到激發。
一、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如果學生對一節課的內容不感興趣,并且注意力不集中的話,那他就很難學到本節課的知識和精華,所以美術教師要是想要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就得先讓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基于此,教師就要從課堂的開始就吸引住學生,要根據初中生這一階段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來設置導入,像一些動漫、漫畫或者是輕小說等這些都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例如,在教學《春天的暢想》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通過漫畫來吸引學生,開始上課時教師就可以播放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的《OVERLORD》視頻小片段,或者是漫畫的一小段章節,隨后可以跟學生們講解關于此漫畫及本節課的一些繪畫技巧,并且學習漫畫幽默、夸大、諷刺的手法等。在創作時就可以讓學生運用漫畫中大膽的想象,以及漫畫的繪畫形式來作畫,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在認真觀察生活的同時也要勇于突破自己的常規思維,要給學生一個好的啟發,然后讓學生畫出自己想象中的春天,如可以給太陽畫上眼鏡和頭發,或者給柳樹的嫩芽畫上房子,亦或者給星星畫成四邊形的燈,讓學生形成天馬行空的思想,并逐漸養成創新意識。
二、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創新能力
剛踏入初中的學生正在青春懵懂的階段,他們有對美的追求,但是現在的學校都要求統一的發型和服裝。那么在美術課上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來為學生設計教學,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學習知識,并在興趣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創新。例如,在學習第四單元活動三《獨特的裝扮》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關于尺寸、顏色、比例等知識,再觀看關于裝飾和色彩搭配的一些樣式圖片,讓學生們了解到這些裝飾品并不是越復雜越好,顏色越多越好,而是各個方面都相互融洽,相得益彰。隨后教師可以將班級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合作完成一件可以裝飾校服的小飾品,或者是一個書包、一個帽子、一個手環等,根據學生本小組的意愿即可。學生根據想象將作品畫出來,這也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再進行簡單的制作,最后將作品在全班進行比較選出最好的一組,可以將作品在學校進行展示。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特長,添加自己喜歡的元素制作出來的作品是很有成就感的,這樣學生在平時突然有了靈感就會記錄下來,隨后將靈感進行實現。這樣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還進行了技能訓練,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有很大的幫助。
三、開展美術活動,營造學習氛圍
比賽是最能啟發人潛力的活動,在比賽中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能得到更好的激發。所以美術教師要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促使他們用心去了解美術學科知識,感受動手繪畫后的喜悅與滿足。因此各個年級的教師可以聯合起來,為學生舉辦現場繪畫活動,活動分為初一組、初二組和初三組。初中部的每位學生都可以報名,報名的方式就是遞交自己的繪畫,內容不限,也稱之為海選。最后由教師來評定是否報名成功,報名成功的同學則進入到下一輪比賽中,這一輪比賽就有明確的內容和時間限制以及繪畫的場所,評分高的學生可以進入下一輪比賽,依照此方式進行不斷的篩選,最終會在十幾位學生中排出名次來。教師可以將最后這十幾名學生的繪畫放在學校內展覽,在學校內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讓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習美術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美術教師還可以為對美術感興趣的學生,或者想法新穎的學生爭取給學校文化墻畫內容,或者是為學校設計一些水池、假山、花壇等,這些都可以促進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科的意義與價值,促使師生共同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方法有很多種,美術課堂就是一片合適的舞臺,美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來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也可以為學生舉辦一些列活動等,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可以在美術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無拘無束的去想象、創作,在學習之余有放松的時間,并不斷的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傅博.激發興趣,引發創新意識——初中美術學生創造力培養的方法研究[J].科幻畫報,2021(04):252-253.
[2]姜騰博.關于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嘗試[J].新課程,2021(02):196-197.
[3]鄭雪萍.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探究[J].才智,2020(0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