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芳
摘要:培育高新技術人才已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主要目標,而其離不開教育與教學的發展。而作為老師則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擔,尤其是在課堂中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智力水平與發散思維,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成為綜合性教育的必然需要。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語言文字認知的視角對小學生加以發散思維的訓練。本文淺議了小學語文課堂小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發散思維能力;培養
語文教育規范的總體目標明確,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否突破常規,追求變化,廣開思考,充分發揮想象,是將來學生探索處理各類難題的關鍵因素。培育小學的創新能力,還應當重視發散思維,教育心理學認為,小學的邏輯思維發展是由具體化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考的轉變,這正是小學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所以,通過語文老師理解小學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引導小學在實踐工作過程中學習和使用祖國語言,培育了小學的創新思想。
一、創造輕松氣氛,調動學生思想潛能
德語教育者第斯多惠曾說:教導的藝術不意味著傳授學生的本事,而意味著鼓勵、提醒和鼓勵。傳統的以老師為核心的教育,一味注重于師道尊嚴,采取的是知識灌輸的模式,必定會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往往容易忽略學生在自主人格方面發展與個性體驗。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也只之中基礎知識的累積,從不會提出問題,以至于質疑老師等,于是許多創新的火花就被掐滅[1]。例如:某位老師在教學生《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時的過程中,可以設計這么個題目:同學們,你很喜歡這位先生嗎?為什么?在當時,大部分同學們都說自己很喜歡懷特森先生,有一位學生卻說不喜歡,是因為他在教學上太愛糊弄學生。老師點評:你不愛懷特森先生,表明你不愛獨立思考。這名學生之后便沒有再說。其實,這位學生才是個愛獨立思考的好孩子呢!但他最起碼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教師們首先要肯定這位孩子能獨立思考,勇于提出不同的觀點。接著,再將這位學生帶入文本之中,去看懷特森先生為什么糊弄學生?糊弄一詞在字典里的解釋是欺騙,蒙混,可在文中就是先生第一次上課,講貓猬獸,讓我得了零分。事實上這一動物是虛擬的,他這種出人意料的教育風格,糊弄小學生主要目的是希望讓他們勇于質疑,可以學會獨立思考[2]。所以作為教師需要能夠創造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們留下比較自主的空間,并注意保護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致,從而調動其思考的潛能,這樣,學生們對于文章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入與透徹,會迸發出更燦爛的創造性思想火花。
二、克服反應定勢,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小學的語文教育中,老師要克服反應定勢,采取多樣對策,誘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運用了隱喻和對比的方式。學校在語文課本中的不少童話故事,都使用了大量的心理隱喻,透射了兒童的心靈,使孩子們在故事過程中想象更為豐富,思路也更為寬廣。
2.自我聯系。指聯系是由眼前的某一個事件想起另一個事件,或由甲觀點想起乙觀點的心態歷程。小學的語文教材中,教師往往采用自然聯系教學法,就能使語言學生舉一反三,轉換使用,透過豐富語言積淀,揣摩詞作者巧妙地使用語言,從而訓練語言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草船借箭》相關內容的教學時,除了讓學生認識詞匯的神機妙算,還能誘導學生自主聯系它的近義詞錦囊巧妙、料事如神和反義詞不計能施、束手無策等。教師透過對詞語理解分析,不僅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還有助于啟迪學生的自然聯系思路[3]。
三、培養提問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小學的語文教育中,老師要指導學生養成提問意志,并指導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并提出個人的獨到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富庶的西沙群島》時,就能夠引發小學生圍繞教育課題追問:西沙群島在哪?你去過嗎?"西沙群島哪處風景最優美?"西沙群島究竟哪些方面很豐富?有了疑問,就能夠提供小學生的讀書興趣,深化文本,激發思考,啟迪學生想象力,提高發散思維能力了。在學校的語文教育中,要指導學生不唯書、不迷信權威,利用自身的個性閱讀,提出具有個人的觀點。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當前語文閱讀教育課本之中有不少訓練學生采取批評論性思考和創新思維方面的例題,作為語文閱讀教育老師要以生為本,通過應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保護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探索求知欲,并引導其質疑問難,做到舉一反三,進而鍛煉其在眼界上的開闊性、批判性、深入性、靈活多樣、敏捷性,進而提高其綜合語文修養,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樊曉霞. 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J]. 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11):80-80.
[2] 張勉. 點燃發散思維的火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J]. 文教資料,2010(27):77-79.
[3] 陳音璇. 用思維導圖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能力[J]. 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1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