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
摘要:中高年級階段是小學生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語文教學的落實不僅要注重語文知識的系統教授,更要發展學生自身的表達能力,為學生學習展示預留空間。但是,在農村學校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良好的表達交流氛圍難以形成,學生自身的表達意識也不易調動,學生語言表達兩極分化的問題愈加嚴重,優化口語教學結構成為教師亟須解決的一項重點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
一、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表達能力培養的多元意義
(一)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自信
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對學生寫作能力要求較低,口語表達成為考查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手段。從發音、拼讀、連貫性、情感表達以及語義分析、對話開展等多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意識,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基于相應的口語表達情境,引領學生學會正確地聆聽,有效地表達,妥善地應對,和諧地交流,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引領學生學習進步具有多元意義。
(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推動學生語文思維完善
核心素養理念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不僅要讓學生大量積累和運用語言,更要從思維層面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啟蒙。小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基于相應的語境,讓學生學會主動交流,適當延伸,豐富創造,這是學生思維靈活性的有效彰顯,更是推動學生學以致用、學習創造的重要基礎。口語表達的過程是學生頭腦中鮮活思維外顯的過程,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自身學習自主性,提升學生學習表現意識,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自主發揮。
二、農村小學口語表達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
(一)農村沒有良好的普通話運用氛圍
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第一步就是要指引學生學習普通話,運用普通話,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發音、方言問題等。但是對很多農村小學校而言,學生從一出生就是在本地方言的環境下成長,學生對普通話接觸的外部氛圍較少。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普通話教學時,很多學生也不能積極運用普通話來對答和交流。還有一些學生存在咬字不清、發音不準等問題,這對學生自身良好表達交流意識的養成就會產生影響。而一旦形成錯誤的發音之后,學生自身難以發覺和糾正,又進一步影響了學生口語表達的自信。
(二)學生在口語表達過程中帶有羞澀心理
語言的學習需要反復嘗試,不斷運用,這樣才能愈加熟練。但對很多農村小學的學生而言,他們自身語言交往的能力不是很強,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羞澀、退縮等心理。尤其是讓學生上臺展示時,很多學生緊張到無法張口,學生思維流暢性受阻,說出的很多語言也缺乏連貫性。學生自身口語表達基礎不是很好,影響了學生連貫表達意識的形成,而學生自身的膽怯、緊張等心理使其思維創新受阻,整體上表現為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不能流暢進行交往互動。還有一些學生表現為較大的沉默問題,不敢與人交流。
三、小學中高年級階段語文口語表達教學開展的基本原則
(一)引導性原則
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落實表達能力訓練的過程中,自身的學習接受意識比較差,而且他們本身對標準語言的積累相對不足。因此,在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自身要發揮好有效的引領作用。通過多個渠道為學生營造語言表達的情境,教會學生標準的發音,指引學生進行靈活的學習。從中高年級階段的拼音教學開始,教師就可以通過標準音頻引導、口型糾正、趣味配圖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表達的欲望,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漢語自身的韻律之美,提升學生口語表達的熱情。
(二)直觀性原則
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多傾向于通過形象直接的方式來接收和記憶。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必須善于運用直觀的方式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并讓學生由易到難,反復進行說話訓練。對每一個文字,教師都要通過實物展示、圖片引導、動作分析、書寫展示等多個環節,讓學生直觀學習。如青草、紅花、游魚、飛鳥等圖片教師要讓學生直接去感知,并嘗試與生活中的事物有機相連,簡單拓展,如窗外的紅花、鮮艷的紅花、漂亮的紅花,接著讓學生嘗試進行更高難度的拓展。如我看到窗外有一朵非常漂亮的紅花,在陽光下鮮艷綻放。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一些正確的示范,使學生更好地明白長句子表達的抑揚頓挫,讓學生嘗試從視覺、聽覺、味覺、感覺等多個方面進行延伸,在直觀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效聯想,豐富表達。
四、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實施步驟
(一)優化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張開嘴巴主動說
教師可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的讀、講、述、說等不同難度的訓練,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效展示。首先,教師可以以游戲接龍的方式,以學生座次為基礎,循序漸進地進行基本的說話訓練。如教師通過大屏幕畫面滾動的方式,讓學生結合畫面進行讀圖、識字、組詞練習,通過一些簡單的基礎性訓練,使學生習慣大膽發聲,鏗鏘閱讀,充分表現學生自身的語言積累。
其次,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說故事訓練,教師可以用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一個趣味橫生的小故事。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講一講其中的內容。既可以圍繞整個故事來講解,也可以說自己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形象,并說一說自己的理由。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對劇中一個人物進行配音,對經典語句達到準確記誦。這樣一種口語表達模式更加貼近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故事、記語言,更好地讓學生學會深入情境、抑揚頓挫來呈現,學生口語表達的熱情,可以大大提升。
(二)落實方法指導,提升學生語言表達層次性
在簡單說的基礎上,教師要強化對學生的方法指導,使學生可以更加系統地進行口語表達訓練。首先,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閱讀教材、課外文本的過程中學會更好地表達,尤其是很多帶有鮮明感情色彩的文章。教師要讓學生標準誦讀,創新展示。
總之,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針對農村小學生語言表達意識不強、缺乏表達自信、沒有養成良好表達習慣等問題,教師要通過趣味性的手段激發學生表達的熱情。再對學生落實方法進行指導,然后以有效的教育評價指引學生不斷完善糾正,循序漸進中提升學生語文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金天.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策略[J].科普童話:新課堂,2020(5).
[2]?匡嬋.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農村學生口語表達能力[J].讀天下(綜合),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