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麗
摘要:當下,要重新思考“雙減”背景下的作業方式,發現新的角度,拓展新的視野,探索一種嶄新的創意作業模式。在作業過程中,個體行動與群體行為相輔相成,既動腦,又動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習得方法、鍛煉能力、提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雙減
引言:“雙減”政策落地,它昭示著一個重塑全民教育價值觀,重建教育機制體制的新時代呼嘯而來,同時,也對學校內涵建設、專業發展、質量提升提出新的挑戰?!半p減”政策再次明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要求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中高年級優化作業結構。
一、布置趣味型作業
(一)開展音樂聯想
“想象”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重要,但每個學段的側重點不同。對于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側重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從不同角度展開想象,走入情境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本班的學生每個人都學了一門樂器,與其他班級相比,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鑒賞能力都較強。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時,筆者要求學生聽喜歡的曲子,隨著音樂的旋律感受腦海中想象到的畫面,也可以由歌詞或旋律生發出某些聯想,把自己的想象或聯想記錄下來。有的學生寫道,“在聽《自新大陸》時,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作家初到美洲時看到的景象,激動、喜悅的心情無以言表?!?/p>
(二)續寫故事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理解原文的內容,再把結局當成起點接著寫下去。例如,學完《田忌賽馬》一課后,教師給學生設計的課后作業是“想象田忌和齊威王再次賽馬,結果如何?”作業一布置,筆者就發現學生創作的興致非常高,文思如泉涌,佳作連連。學生通過續寫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更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他們的理解、表達、創新等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文章的語言特點和風格也成了學生模仿的范本,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制作手抄報
制作手抄報,既能鍛煉、考查學生收集和篩選資料的能力,又能培養其綜合能力。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跡,感受他們忠于黨、忠于祖國的優秀品質,在學習了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后,筆者讓學生收集了關于革命先烈的事跡,尋找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人,并組織了“學先鋒,做先鋒少年”的手抄報展示活動
二、布置綜合型作業
(一)加強課內外聯系
語文課本的內容很精彩,但有限,而課外豐富、新穎的內容特別值得學生學習。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關注課內外內容的結合,使作業的形式更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例如,學習怎樣寫研究報告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中國援外物資上的詩詞深意”這一主題的研究報告,體會我國投桃報李的真情、人們期盼早日戰勝疫情的美好愿望?;蛘?,引導學生做“世界十大環境問題”的研究報告,了解世界正面臨著各種嚴重的污染,呼吁人們保護環境。
(二)將各學科融合
語文作業的設計可以和科學、校本、勞動、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相結合,化繁為簡,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這樣,學生為了順利地完成作業,會不自覺地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能提高其綜合素質。例如,學習了《草原》一課后,教師讓學生進行構思圖畫,如“明朗的天空,線條柔美的小丘、雪白的羊群,駿馬、大牛靜止不動”,畫圖的過程也是學生將語言內化的過程。如果有的課文寫的是科學常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實驗,應用理科知識進行計算。
三、設計分層作業
教師要真正發揮作業的作用,根據學生的態度、能力的不同,設計難度相對的作業,使班級學生通過完成相應層次的作業而獲得知識,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大的進步和發展。同時,教師布置作業時還要注意適時、適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作業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
(一)自主選擇作業的難度
在授課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挑選分層作業,充分調動其做作業的自主性。例如,進行《太陽》一課的教學后,筆者設計了課后作業題,必做第一題,分析和整理課文在哪些方面對太陽進行了介紹?對于人類來說,太陽有哪些作用?必做第二題,思考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并找到相應的句段。選做第三題,查找資料,找到生活中和太陽有密切關系的還有哪些事物?學生可以從三個問題中進行選擇,但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全部完成所有的作業。
(二)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
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質”,在“量”上可以不統一安排,必要時可以協助學生做正確的選擇。例如,教師教授新課后,要布置摘抄詞語的作業,不規定抄寫的遍數,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能力和記憶,選擇抄寫的遍數。這樣的抄寫過程不會枯燥,還能對自己進行激勵,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而能達到更高的學習目標。
(三)設置彈性的作業提交時間
生活中,某些學生會因為不能及時完成作業而對學習產生恐懼的心理。如果教師在規定學生每天做作業時間不超過60分鐘的前提下,設置彈性的作業提交時間,就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例如,六年級下冊的最后一個單元“難忘小學生活”,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單元,學生要根據活動的主題收集和整理反映小學生活的材料,并制作成長紀念冊,籌備并舉辦畢業聯歡會等,活動需要準備的材料較多,所花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教師可以把這一單元的學習貫穿在整個學期中,師生共同確定活動的主要步驟和時間節點,完成作業的學生可以先提交,再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結論:教育貴在“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各地區、各學校、各學段具體實際情況各不相同,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學業發展的需要、符合學段學情的規律、符合客觀實際的環境,旨在落實“雙減”“增質”的過程中,提升語文學科育人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牟奕蒙.小學語文前置性作業設計調查:問題與改進建議[J].江蘇教育研究,2021,(31):41-45.
[2]文季萍.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設計與布置探究[J].學周刊,2021,(33):77-78.
[3]王清.借信息技術之力落實小學語文作業個性化[J].新課程,2021,(40):212.
[4]楊思捷.基于高階思維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2021,(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