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寶妮
摘要:由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已經改變,數學教學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為了符合新課程理念,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也不再是以往的內容,旨在培養孩子們的學習的新能力,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本文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雙減”政策下改善小學數學實踐作業的措施,希望借此為改善我國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些許參考意見。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實踐作業;設計
引言:新課標理念的核心內容就是規定中小學生必須要了解數學化的思維,并深入了解“再創造”概念和建構主義原理,學生才能夠真正將數學思維融合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并處理現實的數學問題。為了使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懂得“雙減”背景,教師時常在課堂中通過引導、啟發、設計、思考和教學生活化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們可以更好的學會數學,從而發揮真實地水平,讓數學思想深刻的印在學生們的心上,并最終建立數理思想,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一、“雙減”政策下開展小學數學實踐作業的作用
數學實踐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學習對象,教師通過對數學作業的分析和講解,能夠在梳理引導數學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系統地數學結構體系,進而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數學內容的傳授。實踐作業教學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作業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參照,是體現思想、揭示方法、規范教學的有力參考。數學實踐作業大多有文字描述的情境教學案例,通過情境教學的有機滲透和融入,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感官和認知體驗。設計出高質量數學實踐作業,是打開學生學習思維的金鑰匙,也是提升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重要保障。為“雙減”背景下培養學生“新”的能力作了有力引導,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1]。
二、“雙減”政策下改善小學數學實踐作業的措施
1.結合學生的特點設計個性化作業
人們常說“千個人中就有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們個體思維方式的差異性。因為不同的人看待問題時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在處理問題時也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作為教師,教師們應該尊重每位孩子的個性,應當激勵他們鼓舞他們,促進學生算法的多樣性。這樣一來,才可以讓小學生們從小養成獨立思考探索的好習慣,使他們形成數學核心素質。
例如:在講述“一百之內的加減法(二)”時,有一道這種問題:“33+4=?”,為了可以調動學生算法多樣化思維,教師一直積極鼓勵學生們,并且不斷引導他們,激發其積極性,刺激其大腦。第一步,教師說如果算對這個問題就會得到獎品,從而激起他們的興趣,果不其然,很快就有人計算出來結果,結果為“37”。所以,教師給答對問題的同學給予了糖果作為獎品。但為了使孩子們能有多角度思考的習慣,教師繼續說到,“既然算對了結果,那么有誰可以告訴教師這道題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呢?答對的人也會有獎品。”這時,很多同學踴躍舉手,有人說是“用教師教的書上的對位計算法,直接算33+4結果為37。”有的人說“教師是把33拆分為30和3,之后就是30+3+4,直接口算得出37。”,還有人說“教師把33先分成20加13,再把4拆分成2加2,最后20+2+13+2=37。”等多種回答。實際上,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起初所以人的思路都是一致的,都是用對位計算的方法計算的,經過教師不斷地激勵引導下,學生開始通過多角度思路拆分并不斷探索,從而獲得更為簡單或者較為笨拙的方法。但是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教師激勵和引導之下,學生學會了通過多角度思維解決問題,學會了靈活變通的探究方式[1]。
2.在學生的理解范疇內培養其創新思維
在小學生們的理解范疇內,世界是奇妙的、富有趣味的、有神秘感的。所以說,教師們在講授數學時,應該積極指導學生不斷地調動想像力和聯想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世界的神秘奇妙,進而改變數學本質上的枯燥無味,從而使學生真正的喜歡上學數學,廣泛地認識數學,在快樂學習數學的同時創新思想,發展頭腦,啟發智力。
例如:在講述“平移”的這堂課時,為了使同學們能夠更深刻的清楚平移的特點。第一步,教師讓學生們觀看了一段微視頻,視頻內容是多個物體的平行移動,以此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繼而激發學生學習“平移”的積極性;然后,教師通過讓同學們回顧視頻中物體的移動軌跡,讓他們理解平移概念;然后,教師問他們:可不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總結一下平移的概念,從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經過一番思考,有的學生告訴教師說:平移就是一個點從一條線左端直直的移動到了右端;還有學生告訴教師說:平移類似于坐電梯,一直在一條直線上移動,等等。有的同學的答案是教師們所無法想象出來的。所以說,不斷激發小學生們的想象力和聯想力,使學生的潛能爆發,促進學生們拓寬橫向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提高數學學習水平[2]。
3.設計生活化作業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教學的“雙減”背景下,數學已經不僅是一門必要的學科,它更是可以處理生活實際問題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數學的教學變得更加貼近生活,將講課的內容轉變為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讓他們從生活中就能學習數學,利用數學進而把生活數字化,培養孩子們的數學思維,提升孩子們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介紹“克和千克”的時,教師想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它們的區別和它們存在的真正意義。教師采用更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講述,第一步,讓學生們觀看一段關于超市購物的視頻,內容為買菜時標價上都會有“千克或克”的計量單位,看了視頻以后,教師就詢問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購買的時候沒有注意到,在稱重完成后標注上的單位標的克或者千克;有的同學看到過,也有的同學卻沒注意到過;于是,教師再進行了詢問:同學們有沒有清楚稱重的單位,用的是克還是千克啊?如果在稱重的時候用了千克,但是算賬的時候卻是用克,那教師們是多付錢還是少付錢了呢?最初有的同學說多付錢了,有的同學說少付了,傻傻分不清楚。學習這節課之后,然后復習,在學生理解其轉換原理,也能輕松解決這些問題了。通過這個問題,把“克和千克”這一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日常生活里去,讓孩子們了解到學習數學對于日常生活具有重大作用,從而重視數學思維的養成,增強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生活數學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知識內容的理解。
結語:
"雙減"政策的頒布,使得教育培訓機構不再那么猖狂,開始規范化,各種奇葩現象開始減少,藝術類、活動類培訓機構開始增多,如籃球、足球、鋼琴等等。這有利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做一個健康和諧的人,而不是"書呆子"或"巨嬰"。《意見》提出不讓學生去參加一些校外學科培訓,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響應國家的"雙減政策"的目標,創新原有的作業設計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素玲.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中外交流,2019,026(033):195.
[2]魏紅霞.在"“雙減”背景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20(2).
[3]勾文艷.小學數學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幸福生活指南,2019,000(026):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