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衎 段進軍 陸彩蘭

[摘要]“十四五”時期,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意義重大。當前,在長三角高職教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資源配置空間不均衡、頂層設計與組織保障缺乏、合作模式單一、多個堵點阻礙要素跨區流動等問題。因此,要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好一體化基石的同時,讓市場配置教育資源的作用充分體現,通過加強制度、標準建設,打造長三角特色高職教育品牌。
[關鍵詞]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劉衎(1989- ),女,湖北宜昌人,揚州市職業大學經貿學院,講師,蘇州大學在讀博士。(江蘇? 揚州? 225009)段進軍(1968- ),男,山西運城人,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江蘇? 蘇州? 215000)陸彩蘭(1972- ),女,江蘇揚州人,揚州市職業大學經貿學院,副教授,博士。(江蘇? 揚州? 225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研究”(項目編號:18YJA790057)、2019年揚州市職業大學教改課題項目“適應長三角一體化的江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9GJ05)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揚州市職業大學優秀青年骨干教師項目(項目編號:揚職大[2021]40號)的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7-0013-08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起步期,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較大轉變。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職業教育供給側的革新勢在必行。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職業教育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定地轉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我國區域一體化的實踐中,長三角區域既具備教育集群發展所需的推進教育一體化的現實基礎,又有實施教育一體化的跨區域集群協作平臺等優勢和有利條件。然而,長三角三省一市之間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分配還存在客觀差異,相關理論與實踐也均在探索之中。“十四五”時期,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如何走向更高質量的一體化?基于此,本文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分析我國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現狀,進而提出“十四五”時期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路徑。
一、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內涵
(一)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內涵
區域一體化的研究和實踐“最早起源于國際經濟學領域”。在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諸多概念界定中,被普遍接受、使用頻率較高的是巴拉薩(Balassa)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定義。他認為,經濟一體化既是一個過程,即消除各國之間差別的舉措,又是一種狀態,即國家之間差別待遇的消失。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一國內部區域間的開放、合作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已逐步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形成了更為廣義的區域一體化概念。有研究認為,區域一體化的本質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區為謀求共同發展,通過構建合作框架促使區內要素自由流動、縮小區域發展差異、形成一個區域發展聯合體的過程。還有研究指出,區域一體化不僅是一種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更是一種和而不同、協同增效的價值理念。
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一體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延伸。區域高等教育聯動改革和協調發展是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加拿大學者簡·奈特提出了一個“高等教育區域化”的概念模型(FOPA模型),用三個相輔相成的核心路徑——功能、組織、政治,來分析高等教育區域化情況。同樣,我國學者也對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進行了深入研究。有研究者強調,一體化的關鍵是要突破阻礙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使區域內的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和系統之間逐漸實現有序分工、錯位競爭及全面協作。還有研究者認為,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是高等教育系統以內部活動為載體,與系統外部的領域聯通互動而耦合形成的有機生態系統。
(二)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內涵
參考學者對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界定、簡·奈特FOPA模型、長三角教育一體化實踐以及該進程中的多項政府機構發文,可以得到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內涵框架(見圖1)。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是以頂層設計為指導,以組織機構為保障,通過深化校企多邊合作、共享教育資源、統籌專業設置、共建師資隊伍、共創人才培養新模式、統一職教標準等方式構建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協同聯動系統,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要素跨區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進而推動區域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橫向來看,會助力中國高等教育發達的長三角區域實現高職教育“強強聯合”和“優勢互補”,緩解高等職業教育同質競爭問題并優化教育結構;縱向而言,通過協調和規模化發展,能節約管理成本、提升區域高職教育的效率與質量,產生具有示范意義的高職教育“發展極”。
二、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現狀
(一)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概況
1.辦學特征。目前江蘇、浙江和上海市各擁有1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仍為專科層次高等職業院校,并且在院校數量、招生規模等方面居全國前列。本研究對長三角高職教育的分析主要采用高職(專科)統計數據。其一,截至2020年9月,長三角共有高職(專科)院校235所,占全國同類院校的16%,其中江蘇89所,安徽74所,浙江49所,上海23所。2020年長三角高職(專科)院校共招生75.05萬人,占全國專科招生總量的14.3%,其高職(專科)辦學規模遠高于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國內典型的一體化地區。其二,長三角高職院校整體實力較強。2019年長三角獲批“雙高計劃”建設單位41所、占全國21%,高于上述16%的院校規模水平,并且全國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中有近30%來自長三角。
2.教育資源空間配置特征。一是生均教育投入區際不均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支出(以下簡稱生均支出)統計指標能夠反映地方財政對每位學生的資源投入水平,因而文章用它來分析各地高職(專科)教育資源投入情況。上海市自2016年來生均支出均維持在3萬元以上;江蘇省的生均支出長期平穩增長,一直是區內第二,至2019年達18566元;浙江省在2019年擴招情況下,生均支出仍較2018年增長了6.7%,達16367元;安徽省從2015年開始連年加大教育投入,2019年達到15864元。二是生師比水平存在差距。長三角各地在2019、2020兩個年份都呈上升態勢,但滬蘇浙三地基本穩定在18上下,而安徽省至2020年已達22.29,超過全國的20.28水平。此外,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主體仍以公辦學校為主要構成。截至2020年底,除上海市外,其他三省的民辦院校數量占各省高職高專總量比例均未超過25%。
3.高等職業教育綜合發展差異。參考閆志利等測算京津冀三地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差異的方法,按如下公式對2019年長三角四地高職教育發展差異進行綜合評價:
其中,HVEI為高等職業教育綜合發展指數(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ex, HVEI),n表示長三角域內某一省(市),即n=1,2,3,4分別表示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Yin為地區n的評價指標項(i=1,2,3),Yin為“該地每萬人擁有的高職學校數量”,Y2n是“該地每萬人中的高職教育畢業生數量”,Y3n是“該地對高職學生的生均教育經費投入”,并且Yin是無量綱處理后的指標值;[ω]i是第i項指標的權重,綜合指標內涵及前人研究,設定[ω]1=0.2,[ω]2=0.4,[ω]3=0.4。從教育部官網、《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20》中選取相關省市2019年數據進行測算,測得滬、蘇、浙、皖的高等職業教育綜合發展指數依次為0.8530、0.8382、0.6887和0.7852。上海和江蘇指數均在0.8以上,第三是安徽省,浙江省發展指數則相對較低。
(二)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推進現狀
1.依托長三角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確立了多尺度聯動機制。2018年之前,長三角職業教育合作主要依托長三角職業教育協作發展推進會,合作內容大多聚焦中職教育。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滬、蘇、浙、皖四地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協議》等協定,標志著長三角教育合作邁入全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政府主導、基層自發結合的雙重動力下,目前已形成完善的領導統籌、協同溝通和項目發展機制。現階段的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一體化合作基本是在該框架下推進。基于此框架,局地職業教育聯動機制也逐步形成。2019年10月,上海普陀、江蘇蘇州、浙江嘉興和安徽蕪湖簽約成立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聯盟,并于2021年簽訂了關于建立健全四城教育聯盟工作制度和機制的協議。
2.以職教集團、聯盟為抓手,推進高職教育多維一體化。職教集團是指由行業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等多種主體構成,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規范,基于行業、區域等形成的多法人職業教育組織。在第十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會議上,首批揭牌了中國長三角安徽省國際商務職業教育集團等4家職教集團,其實質是三省一市基于各自產業特色、聚焦自身優勢專業分別主導了一家職教集團。依托職教集團、聯盟,首先,高職學校間、校企間的跨區合作得以推進。例如,2020年,由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4家單位倡議、46所高職院校加入的長三角高職院校學前教育聯盟成立,旨在推動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2021年,長三角國際商務職教集團和蘇州工業園區人社局簽訂了人力資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部分園區企業與院校分別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其次,師資一體化建設取得突破。職教集團或聯盟常作為發起者組織學術論壇、專業研討等活動,給予教師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例如,長三角電子信息職教集團于2020年安排了江浙皖成員院校的教師到上海參加企業實踐;2020年底,長三角高職高專思政理論課聯盟成立,旨在促進思政課教師間的交流互鑒。最后,產教融合得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得到創新。例如,在上海電子信息集團主導下,多家單位協同開展課程標準一體化研發工作;長三角職業院校創新創業實踐聯盟多次主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營。
3.企業的橋梁作用初步顯現,市場力量助力一體化發展。企業逐漸成為政校企多邊合作的重要橋梁。2020年10月,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聯合多家單位發起了長三角職業教育新航線論壇;2020年11月,安徽滁州職教集團與校派公司共同舉辦了長三角一體化職業教育發展論壇。這說明企業的加入能使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合作機制更加多元、靈活、高效,同時也揭示了市場力量對高職教育多邊合作的有效推動作用。
4.穩步推進職教學分銀行建設,搭建職教一體化平臺。2020年,長三角學分銀行正式運行,滬蘇浙皖學分銀行通過跨地區服務平臺實現了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三省一市的學習者可在該銀行開戶,存儲學習成果,學分可在不同辦學機構間轉換而且能在長三角各地發揮多種作用,這極大地促進了長三角各類勞動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從生態示范區層面積極搭建職教一體化平臺。2020年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職業教育一體化平臺建設方案》,公布示范區在全國率先推動跨省域中職統一招生和中高職貫通。雖然目前合作限于中等職業教育,但卻是全國跨省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的首次實質性嘗試。
三、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高職教育資源配置空間不均衡
一是辦學體量方面,無論是院校數量還是招生規模,江蘇、安徽兩省均高于浙江和上海。二是財政投入方面,近10年來上海、江蘇、浙江的生均支出基本穩定在前三位,但三者間存在較大的絕對值差距。安徽省經過多年的增加投入在2018年與其他三地差距縮小,但2019年學生大幅增加又導致其生均支出額減少。相比較而言,上海體量相對小、生均投入高,江蘇體量大、生均投入較豐裕,安徽體量大、生均投入較低,浙江體量較江蘇、安徽相對小,生均投入較上海、江蘇又存在差距。長三角高職教育資源空間配置的靜態不均衡,也揭示了高職教育一體化實現的現實難度。資源配置不均衡會使得各地高職院校在發展理念、辦學模式、人才培養、師資建設、院校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不一致,進而增加了一體化的統籌和協調難度。同時,這還可能誘發教育發達省市對其他地區的“虹吸”,引起區域內高職教育領域的極化效應。
(二)缺乏針對高職教育一體化的頂層設計與組織保障
目前,雖然已經制定并出臺了部分相關文件,但尚無專門針對長三角高職教育一體化的頂層設計,未形成高職教育一體化聯動發展機制。高職教育兼具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旨在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其既區別于普通本科又區別于中職教育。因此,在推進高職教育一體化時,不能簡單地將其納入高等教育一體化或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框架之下。否則,要么忽視其職教屬性,要么忽視其高等教育屬性,這也是長三角高職教育一體化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原因。
同時,缺乏高層次的組織保障使得現階段長三角高職教育一體化頗有群龍無首之態,直接限制了辦學要素跨區流動的規模和范圍。此外,長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市,其制造業研發及服務業發達,卻未成為事實上的長三角高職教育中心。上海高職體系體量較小,而產業資源豐裕,現實中可能存在這樣一個矛盾:各方希望核心城市上海成為長三角高職教育一體化牽頭者與組織者的美好愿望,與其高職體量不匹配的“小馬拉大車”矛盾。
(三)高職一體化合作模式單一、空間布局分散
目前的一體化合作主要依托職教集團、聯盟進行,模式較為單一,缺乏豐富有效的“抓手”。無論是職教集團的數量,還是各集團內部成員單位的數量均十分有限,而且在地理分布上呈分散布局。長三角擁有200多所高職院校,但仍有不少院校未加入特定職教集團或聯盟。此外,已經成立的職教集團,其運營實質大多是依托各地的個別高校,然而個體力量是有限的,這會使得現存職教集團或聯盟的主體力量、核心凝聚力不強,繼而造成聯盟廣度與深度的拓展面臨瓶頸。另外,現有職教集團或聯盟的成立大多是以專業為橋梁,即基于某一優勢專業聯結相關特色學校、組成聯盟,該模式能夠高效推進成員院校特色專業建設,但缺乏在多領域的深度交叉合作。
(四)多個堵點阻礙高職教育辦學要素跨區流動
1.行政壁壘抑制了一體化“合力”的形成。2000年,高職學校的審批權、相應專科層次的招生計劃權都被下放到省,省級政府對高職教育的統籌決策權得以擴大,這也決定了地方政府在高職教育辦學體系中的管理地位以及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的屬性。而如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內的省際合作中,存在不同行政區劃管轄權限壁壘和利益訴求差異,上述管理體制直接增加了建立基于各方利益上的高等教育合作共享機制的難度。
2.部分辦學主體缺乏合作原動力。校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十分欠缺,本科批次職業大學、雙高院校等高水平主體在帶動高職院校合作交流中的作用未充分體現。即使是已成立的職教集團,成員間也缺乏活躍的、跨區的、多維度的交流合作,學生跨校選課、院校學分互認等尚未真正大面積展開。同時,校企合作機制較為落后。由于客觀區位、主觀動力、實操性等因素限制,目前高職院校與同城企業合作較為成熟,而跨地市乃至跨省份的校企合作卻相對不多。高職院校“走出去”少了,造成其與外部大市場需求脫節。
3.教育資源共享及相關平臺建設的進程較慢。普通本科院校間的館際互借、跨院校選課等類似的共享模式在高職院校之間少見,區域內跨省市共享大型儀器設施、各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相互開放也較少。職業院校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等共享平臺僅在上海等少數城市建設落地,課程體系、實踐實習、創新創業等方面的開放協作仍處于起步階段。教育資源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還未建成,資源要素的碰撞交流渠道尚未暢通,更遑論實現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
4.欠缺學科專業評估和統籌機制。長三角高職院校基數大、專業設置覆蓋面廣但同質程度高。以國際貿易類專業為例,通過查詢陽光高考網信息并統計,僅江蘇省內就有44所高職院校設置了類似專業。缺乏跨區域的專業評估和統籌機制,導致長三角高職院校開設專業的門檻較低、需求側對院校及其專業水平不了解,加劇了結構同質和供需失衡問題。
5.共建師資隊伍、共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疫情挑戰。長三角高職院校共建師資、共研人才培養模式本就處于小規模初試階段,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打亂了其進程。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對人員流動的管理相對嚴格,客觀限制了師生員工跨省、市流動,這使得師生跨區進行沉浸式實地學習交流的難度大大增加。
6.統一職業技能標準、互通互認技能證書未實質展開。長三角高職教育體系缺乏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而統一的符合市場需求的標準卻能幫助院校明確各專業培養目標、助力教學改革、提升辦學質量。同步缺失的還有職業技能證書互通互認。1+X證書制度中的X證書由院校和學生共同自主選擇,那么不同地區院校但相同專業的畢業生持有的證書可能不完全一致。而職業技能證書的互通互認,能使持證人的技能在區域內得到各方認可,減少勞動流通的區際壁壘。但事實上,目前互通互認還未取得實質進展,由于缺乏配套政策,證書互通、就業互融等一系列工作很難展開。
四、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走向更高質量一體化的路徑選擇
(一)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搭建一體化發展基石
1.各地要完善教育投入,縮小長三角高職教育資源配置差距。上海市作為長三角核心城市應在高職領域“發光發熱”,在提升現有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同時可適當增辦學校,以改善規模問題。上海已開始實踐,其市政府于2021年11月公示了上海科創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新增公辦高職院校。江蘇省目前在體量和投入上均處于領先水平,但受2019年學生數量大幅增長影響,其生均支出呈下降態勢,因此江蘇各級政府要適當增加對高職領域的財政預算。浙江和安徽省都應增加財政預算和資源投入,并且安徽還要建設與學生規模一致的教師隊伍來降低生師比、縮小與其他各地的差距。
2.落實長三角高職教育一體化頂層設計,建立有效的保障體系。目前,在以公辦學校為辦學主體、以地方政府為管理主體的特征下,行政力量在長三角高職教育一體化推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上述兩個特征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所以在長三角教育一體化已形成框架并逐步實施的背景下,可依托現有的教育一體化框架,將高職教育一體化作為獨立模塊分離出來,對其進行科學的、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構建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聯動發展機制。進一步地,可設立具有較高行政級別的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建設組織(以下簡稱一體化建設小組),并在其下設置各類專業委員機構。一體化建設小組首先要統籌協調三省一市教育、產業部門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期望與訴求,找到共同愿景、共贏發展目標,然后在共識基礎上對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并領導實施。
(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教育資源功能,疏通一體化若干堵點
1.多抓手激發院校內生合作動力,促進長三角高職院校聯動發展。第一,依托項目協作機制,促進高職院校在科研、教學改革等領域合作。一體化建設小組可設立縱向科研基金項目或按實際需求發布橫向項目,為各院校提供科研協作機會。長三角各地各級各類科研教改等項目的需求方,要鼓勵申報團隊由來自不同院校的成員組成,以發揮各校比較優勢、實現協作共贏。第二,依托多邊共建機制,在高職院校間展開師資交流、專業共建、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深度協作,形成長三角校際合作空間網絡。師資與專業共建方面,鼓勵院校間建立教師交流訪學、定期研討、經驗座談等常態化合作機制;鼓勵不同院校就專業建設各環節進行研討、協作或共享資源。人才培養方面,通過落實學生訪學、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聯合舉辦長三角學生職業技能競賽,開展創新創業營等協同育人活動來促進學生跨校交流;鼓勵通過學習借鑒兄弟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舉行人才培養研討會等方式來共謀人才培養新思路。雙高院校、本科職業大學要成為長三角高職合作網絡中的關鍵“節點”,積極發揮作用。疫情下,上述活動若不能線下落實時,可借助互聯網平臺來精心設計實施。第三,依托各項共享平臺建設,建好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圖書資源共享平臺,促進長三角高職院校間圖書資源館際互借;建設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實驗實訓基地共享平臺等,互助發展同時提升長三角實訓資源和設備的使用效率;建設面向長三角高職學生的就業信息平臺,發布行業動態、應用型人才需求等信息,為畢業生提供長三角全域就業信息,加速人才流動。
2.鼓勵多元主體合作辦學,創新產教融合機制。這對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激活長三角高職教育一體化的原動力十分重要。目前一體化的主導驅動力來自行政力量,但實踐中又存在企業成功主導多方合作的案例。前者意味著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急需有活力的市場力量介入,后者證明了以企業為代表的市場力量在一體化中大有可為。長三角各地在新建高職學校時,應主動積極尋求與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共同舉辦職業教育的可能,同時鼓勵轄區職業院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或產業學院。為創新產教融合,高職院校在主動尋求目標合作對象時不應局限于本市企業,而要本著供需契合的原則將目光投放在長三角全域或者所屬都市圈,并積極參與其行、企牽頭組建的職教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后,校企間要開展深度協作。如在技術協作層面共建創新平臺、企業孵化器,服務企業研發;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展開校企“雙向互動”,如教師進企業實踐,學校邀請優秀技能人才建立“工匠工作室”,邀請企業深度參與專業建設,開展訂單培養等;同時要積極探索長三角特色學徒制育人模式。
3.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統籌優化高職院校專業布局。一體化建設小組下的相關專業機構首先要摸清長三角高職體系中各類專業建設的基本情況等供給側信息,以及長三角產業結構、企業人才需求等需求側實況,并匹配供需雙方信息。然后,向三省一市教育主管部門提出關于高職專業布局的規劃建議。建議優先設置長三角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緊缺的專業,對滯后時代發展的專業提出改造升級要求,淘汰供給過剩、職業崗位需求低的專業。各地主管部門應以規劃建議為基礎,結合各省市經濟社會實際情況,給予轄區內的院校專業設置上的指導。同時,長三角高職院校在制定本校中長期發展規劃時,應綜合主管部門指導意見、未來宏觀大勢、地區產業特色、已有專業基礎、對接企業的需求等因素,規劃和調整本校專業結構。專業改革中要突出培育重點,力求創建出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品牌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滬蘇浙皖四地的產業經濟極富本土特色,通過政校企緊密合作,不僅能設計出契合長三角產業格局的學科專業布局,還能構建極具本地產業鏈、創新鏈特色的高職專業體系。
(三)完善有關制度與標準建設,保障高職教育要素資源流動暢通
1.完善質量考核評價制度,建立專業評估機制。教育質量考核評價制度一旦實施,能從制度層面激發長三角全體高職院校高質量辦學動力,并為其提供明確的辦學方向、標準和方法,培育長三角高職教育的整體競爭優勢。專業建設是高校立校之本,統一的專業評估機制是對高職院校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有效鞭策。2020年已有區外其他省份著手實踐高職辦學質量、專業評估機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體化建設小組與三省一市的省級教育管理部門需通力協作,組織四地各界代表進行磋商,達成書面共識,在現有的三級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體系基礎上,制定符合四方高職教育現實的教育質量考核制度和專業評估機制。然后在各省市選擇試點學校試行兩項制度,根據結果對其進行調整與修正,最終在全域推行。同時要強化評價結果的運用,將其作為一些批復的重要參考。
2.統一職業教育各類標準,加速職業技能證書互通互認。要在長三角全域出臺并實施關于高職教師、課程、教材、教學、實習實訓、信息化和安全等內容的統一普適性標準,并同步施行較高要求的專業教學標準。一體化建設小組及其下轄機構可組織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組織、企業代表開展研討,基于長三角的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等現實特征,在現行《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基礎上適當調整和提高相關標準,如在培養規格中采用可量化的指標。技能證書互通互認層面,當務之急是出臺各專業大類下的相似技能證書之間的互認標準和清單,還要同步建設職業證書互通互認網絡信息平臺,實現長三角四地技能證書信息數據互通、聯網查詢、互認匹配等基本功能。
(四)打造長三角特色高職教育品牌,共建職教一體化發展高地
1.做好一體化內核建設,多載體打造高職教育品牌。有競爭力的職教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在穩步施行上述各項舉措、努力疏通現存堵點、確保高職教育要素資源的流動暢通的基礎上,在一體化建設小組的主持下,校政行企等主體通過多元化的載體,積極打造具有長三角特色的高職教育品牌。例如,以長三角高職一體化聯動發展機制、標準化考核和評估機制等機制創新實踐為載體,突出長三角高職教育體系的前沿性、科學性,增強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以一體化過程中涌現的特色職教集群或職教園區、優秀職教集團或聯盟、高水平高職學校或特色專業、典型師資共建或人才培養創新項目、大型平臺建設項目、精品產教融合項目等為載體,突出長三角高職教育體系的創新性、差異性,打造極具特色的職教品牌。
2.推動長三角高職教育走出去,共建職教一體化發展高地。一體化建設小組應積極推動高職教育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長三角的高等職業教育,同時提升各主體共建職教一體化發展高地的動力。例如,牽頭籌劃并組織長三角高職院校或職教集團與國外相關院校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技能人才,設置高職教師境外培訓計劃,積極舉辦長三角高職對外交流活動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1-10-12)[2021-11-10].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2]楊啟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教育集群建設戰略研究[J].學術界,2021(9):57-65.
[3]寧越敏.長江三角洲市場機制和全域一體化建設[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1):53-57+74.
[4]董云川,常楠靜.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遠景與近為[J].大學教育科學,2020(5):23-31.
[5]崔玉平,夏焰.區域高等教育聯動改革與協調發展的經濟意義——基于長三角地區的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1):45-50.
[6]閆志利,李欣旖,侯小雨.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7]歐媚,易鑫.突破教育管理體制的瓶頸[N].中國教育報,2018-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