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期下,基礎教育的教學重心逐漸由知識技能的傳授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轉變。面對這一全新的教學形勢,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積極探尋更多高效的數學教學模式和方法,實現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創新。結構化教學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教學模式,其主張利用知識板塊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思維,促使學生對學科知識進行整體建構,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結構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高效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鑒于此,文章主要基于小學數學教師視角,對如何實施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整體建構;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09-0102-04
一、 引言
針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在我國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具體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不過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點狀化教學、狹窄化教學、平均化教學等問題,并且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導致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難以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并完成學科知識的整體建構,進而影響到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為了打破這一數學教學現狀,教師必須要積極探索全新的數學教學模式和方法。而結構化教學是一種模塊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貫性。構建結構化數學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轉變點狀化、零散化的數學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完成學科知識的整體構建,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就這一方面而言,加強對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 結構教學理念及特征
(一)結構化教學的基本理念
關于結構化教學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進行解讀,即在對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有著一定了解和掌握的情況下,以發展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為目的,基于系統化、整體化的原則,設計和組織的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的同時,可以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實現對學科知識的整體建構,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通過對結構化教學概念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該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并倡導模塊化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可以形成較為完善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結構。因此,在結構化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層次遞進、由點發散的問題,并提供結構聯結的習題,引導學生進行結構化學習。
(二)結構化教學的特征
關于結構化教學的特征,我們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是點狀知識結構化。在各學科知識中不僅包含基本概念、技能和定理等大概念知識,還包含一些統攝性較低的分解小概念知識,這些知識點通常分散在各知識之間,比較零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實際上,在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通過將這些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可以將整個學科知識進行串聯,構建起一個系統的知識網絡框架。因此,在結構化教學中,要求教師站在整個學科的視角。引導學生建立起“大概念”和“小概念”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的學科學習由零散走向聯系,促使學生形成完善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結構。
二是強調知識經驗。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高效率的學習都是始于引出知識,即由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入新的知識。在結構化教學中,同樣也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有著一定的了解,并加強對學生已有經驗的關注,了解到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結構化學習。
三是注重邏輯性。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結構化教學的過程會更加關注學科知識的結構,因此,各教學環節必須要依循一定的邏輯順序開展,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簡單來說,結構化教學不僅需要符合教學內容的邏輯,還需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特點。
四是注重遷移應用。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問題都有著共同的解決方法,當掌握基本的原理和解決方法后,則可以實現從解一道題向解決一類題的思維遷移。因此,在結構化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遷移應用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親身經歷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并引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總結問題解決的方法,增強對各種認知和技能的應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 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整體構架
小學數學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奠基作用,雖然小學數學知識的難度不大,但涉及的內容相對廣泛,并且知識比較零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在腦海中心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這會使得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所采取的思維方式過于單一,并且提取的信息也比較片面,限制學生思維水平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而結構化教學更加注重知識結構的掌握和認知結構的建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開展結構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將零散的知識點建立起聯系,以便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并且隨著學年的不斷升高,數學學習難度也會逐漸增大,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也會越來越多。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初步形成建構學科知識結構的基本方法,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是非常有利的。
(二)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
每一門學科都有著自身的知識結構,而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某種方式,將自己認識和理解學科中的內在結構進行優化后,就形成了自身的認知結構。結構化教學則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的相互轉化和融合,強化學生對知識結構的理解和建構,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在結構化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的靈活轉化。
(三)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雖然數學問題的答案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但是問題解決的方法可以是多樣化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對數學問題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抽絲剝繭,找到最關鍵的信息,探索出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思路。而當學生具備了系統全面的知識網絡后,他們在對問題思考的過程中,就能夠從一個條件中提取出多條重要信息,拓寬問題解決的思路,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并且結構化教學更加關注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更好地進行知識遷移,在遇到復雜問題時,也可以快速提取出信息,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四、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師缺乏教材整合意識
目前有些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時,是按照教材進行準備教學內容的,當一個單元結束后,再開展下一個單元內容的教學。在這樣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只能夠學習本單元所涉及的知識,缺乏跨單元、跨學段學習的意識。在教材梳理的過程中,教師也很少會引導學生將同類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而是讓學生將現有的知識點進行簡單梳理,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進而影響到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
(二)教學模式固化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一般是按照基本流程進行設計的,很少會專門去進行結構化教學設計。而在基本的教學流程中只有簡單的教學步驟,并未對教學活動進行闡述,也沒有將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具體展示出來。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并且學生未能對知識點之間的結構層次和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和把握,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三)知識結構整理深度不足
有些教師在進行單元知識整理時,采取問題的方式,即教師會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本單元學習了哪些內容嗎?”然后教師會抽取學生起來回答,并根據學生的答案進行板書,直到將本單元設計的內容全部說出來,接著教師再根據板書內容,引導學生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復習和整理。這樣的整理和復習模式雖然也可以幫助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梳理,但由于在該環節教師占據主導,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缺乏對相關知識點的深入思考,不能很好地將知識點關聯起來,也未能總結出行之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進而影響到學生知識結構的發展。
五、 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策略
(一)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一方面,小學數學知識點較多,很多知識內容會被劃分為多個獨立的知識點,分散在各年級段中。以“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部分的內容為例,就將該部分的知識內容劃分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兩個部分,顯然這兩個部分的內容存在內在聯系。但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根據教材順序開展教學,將這兩個部分的內容劃分為兩個獨立的模塊開展教學,導致學生在對這兩個部分知識內容學習的過程中,難以形成聯系,進而不能很好地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與性質,推導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則可以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有機整合,讓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有著準確認知的情況下,再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通過這樣由淺入深的教學設計,可以促使學生將相關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另一方面,通過對小學教材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后,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單元知識之間也是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的。因此,在對教材內容整合的過程中,教師應利用這一點,將各單元知識點進行串聯,實現整體教學,促使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整體建構。比如,在對“小數”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整合時,教師則可以以小數的意義為連接點,將“小數的認識”“小數的意義”“小數加減法”“小數乘除法”等單元的內容進行整理,推進小數知識的完整性教學,促使學生進行小數知識的整體構建。
(二)基于學情,整體提升
在開展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時,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對課程標準進行研讀,并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首先,教師需要根據各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學習能力、學習心態和學習需求等進行全面分析,掌握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當前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行分析,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對新知識學習的影響進行分析,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再次,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潛力進行分析,并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和實踐的機會,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最后,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知識產生一定的認知和理解,促進學生的整體提升。以“統計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展示不同類型的統計表,如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需求,選擇其中的一種作為研究對象,對該統計圖的繪制方法、特點、適用范圍等進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既可以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多的可能,也可以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對比思想,明白知識需要整合,強化學生結構化學習思維。
(三)加強引導,延伸發展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知識經驗和認知能力有限,在進行結構化學習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在結構化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結構化學習及時予以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學科知識的建構,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發展。以“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去探究加減法的運算規律,當學生掌握了100以內加減法的算法后,教師則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去驗證這種規律是否適用于1000以內、10000以內或更大數的加減法當中,促使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和延伸發展。另外,在小學數學中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在結構化數學教學中也應貫徹落實這一點,通過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幫助學生養成復習和整理的良好學習習慣,促使學生進行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的靈活轉化,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學習完“小數”部分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加減法、小數的乘除法等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四)結構化學習,發展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設計結構化教學活動外,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結構化學習,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這樣才能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比如,在新知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結構化思維,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感,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以“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一些實物的圖片,讓學生去數一數圖片中實物的數量,學會運用數字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物體。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實物圖片觀察這些數的特點,并找出數和數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了解到100以內數字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表示,增強學生對數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六、 結語
綜上所述,結構化教學是一種具有較強先進性和科學性的教學方式,將其合理引入和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建構學科整體框架,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發展學生數學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加強對這一方面的重視和研究,并根據數學學科教學的特征和規律,就目前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積極探索更為高效的結構化教學策略,實現對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優化創新,提升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科.小學數學結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求學,2021(39):41-42.
[2]翁海燕.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2021(14):64-65.
[3]郭繼峰.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藝術,2021(3):76.
[4]何佳丹.整體建構,延伸發展,提升素養——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2020(22):98-101.
[5]李秀霞.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0(11):104.
[6]徐海明.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19(35):131.
[7]徐微.樹立系統教學理念 發展學生數學素養——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9(18):17-18.
[8]何開平.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家長,2019(23):74+76.
作者簡介:鐘雪春(1978~),女,漢族,福建龍巖人,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龍鳳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