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摘要:語文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讓語文作業既有趣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呢?筆者以三年級作業設計為例分別從重視預習作業,設置分層作業,把握作業設計的策略,探索彈性作業等方面淺談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作業設計;策略;語文;核心素養
近年來,中小學生的作業負擔超重受到了多方的關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其中指出: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 語文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關注作業設計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三年級學生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努力把豐富的知識溶于趣味作業中,將作業與唱、畫、玩、演、做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參與的學習活動中,積極地完成作業,培養語文能力,發展思維,提升綜合素養。
(1)古詩童謠,畫一畫。在學習了古詩《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后,在學生充分理解詩意,有感情朗讀、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畫面,選擇一首詩配畫。學生在給古詩配畫的過程中既是對古詩的進一步理解,又實現了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的有機融合,學生的想象與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
(2)有趣故事,演一演。三年級課本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教師可以根據故事內容讓學生自由選擇伙伴,商量角色分共,共同進行想象加工,編排課本劇。例如《亡羊補牢》《陶罐和鐵罐》這樣故事性強的課文都適合讓學生講故事,表演課本劇。學生在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主動探究、團結合作,每位同學都享受角色表演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二、重視作業設計的綜合性、實踐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語文教師要巧妙地、科學地將語文作業與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1)作業與生活緊密結合
語文學習應發生在真實的情境之中,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才能更高效,理解才能更深刻。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努力構建開放性的語文課程。
例如在學習完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大自然中處處有可愛的生靈”這一主題單元后,我就要求學生以《春的蹤跡》為主題完成“我眼中的春天”的作業。走進大自然,用相機捕捉春的氣息,用文字記錄春的足跡,展現春的生機。拍攝主題為“春”的照片,然后將照片貼在作業紙上,并在旁邊附上文字,文字內容可以是一首關于“春”的小詩,可以是自己對春天的觀察所得,可以是自己的發現,作業紙版面自己設計,力求美觀。學生對這樣的作業充滿興趣,積極投身到大自然中去發現春天,感受春天,一張張照片真實記錄了孩子們眼中的春天,圖文并茂的形式讓觀察走向具體,設計各異的版面展現了孩子們的獨特個性。
(2)作業與節日巧妙結合
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各類節日布置一些體驗性、實踐性的作業。如學習了《端午粽》一文,可以在端午節的時候讓學生和家人一起動手學包粽子,體驗包粽子的快樂。中秋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收集關于“月”的古詩,開展“月是故鄉明”古詩朗誦會。這樣將作業與學生喜歡的節日巧妙結合,設計多樣的學習任務,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繪等能力。學生在品“年味”,探尋春節文化的過程中,發展了思維和表達能力,切實體驗到學語文,用語文的快樂,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3)作業與閱讀拓展結合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許多閱讀材料都適合仔細研讀,設計不同形式的拓展活動。例如學習了《在牛肚子里旅行》就可以讓學生畫一畫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然后把故事講給同學、家人聽,聽聽他們的對自己的評價。學習了《守株待兔》后,可讓學生在理解小古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續寫,假如你此時從種田人身邊走過,你們之間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故事的結局呢?這樣形式的練筆,既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又把想象引向更深層次。
三、探索彈性作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小學語文作業可以嘗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精力和學習時間自主選擇完成彈性作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對于彈性作業教師不必強求。
在學習了《昆蟲備忘錄》一課后,可以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昆蟲,自己設計并制作完成一份“昆蟲備忘錄”在完成的過程中遇到不了解的地方可以查閱資料進行補充。這樣的彈性作業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將知識層面進行了拓展與延伸,能有效促進班級優等生的發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
總之,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深鉆教材,準確把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結合統編教材課后習題,科學地、創造性地布置作業,讓作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才能更好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小學語文教學通訊》2020.9
[3]《語文綜合性學習理論與實踐》靳彤.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 許秀花.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9年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