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紅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階段。德育與法治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德育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實踐活動,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道德素質。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
前言
初中是思想上的成熟期,各方面的信息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變得更加復雜。作為有關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老師,應重視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法律的教育。本文在此基礎上,首先要明確中學德育和法治教育的深層需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解決辦法,在教學和生活中體現出來,期望能加深理解,促進有關的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活動的概念
實踐活動是指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目的,通過社會或社會實踐,對一個知識點進行詳盡的闡述,或者圍繞著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地學習。實踐活動是一門實用知識的實踐性課程,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基礎標準》強調了教師要充分利用和開發和應用這些資源,使之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實際需要。中學道德法治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是以學生為本的,其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本課程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應用于課堂。它的基本理論依據是“教育即生命”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讓教學內容具有生命力,通過活動將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實際中理解、掌握和內化這些知識。
二、初中德育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材料融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引入實踐活動的有關內容,是增強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的感染力和效果的關鍵。首先,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對德育教材的內容進行充實和補充。實習具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在這里,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探討新技術的運用,以及對傳統文化、古跡的游覽,以及對先進人士的事跡進行宣傳。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事的梳理,使道德、法治課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使教材中的抽象理論得到了更多的應用。中學德育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國情國策、法治德育、生命教育、社會關系等。學生們通常會有一種抽象的感覺。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實踐性活動,將會使課堂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吸引力。
三、以實踐活動為教材的選題原則
(一) 實踐活動的開展應與課堂教學目標一致
德育法治教育的實踐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實踐。在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時,既要有效地擴大課堂的理論知識,又要對課堂進行總結。它為學生搭建了一座交流的橋梁,并最終將各種道德準則和法律準則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實踐活動的實施與效果必須與課堂教學的目的相適應,而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又要與教學內容的主體聯系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 實踐活動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在教學實踐中,教育活動的開展是以教師對學生的教學作為主要形式。教學活動的實踐性很強。實踐活動是德育和法治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首先,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應以生活體驗為依據,同時要符合當前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也就是說,應根據生活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活動,以達到對學生的啟發。其次,要學以致用,學習的基本目標是運用,而實踐活動的實施應該是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的能力,使他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積累更多的知識。
(三) 實踐活動應具有可開發性
可開發性是指能夠將實際活動的內容、環節和結果進行開發,并將其轉換成課堂的教材。一方面,是指教師在進行實際操作后,要從主題、主旨等有效元素中提取出相應的理論知識。這是一種教學上的革新;二是把已提取出的元素與現有的教學資料結合起來。對新教材的有效整合,使其具有更高的教學價值。這種融合實質上是重新創造了教學資源。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實踐活動不受課程內容的限制,其實施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充分開發和運用實習活動,使原來的教材得到完善。
四、實踐活動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策略
(一) 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合理組織實踐活動
在開展中學道德法治課的實踐中,要緊緊抓住課文的知識點,精心組織活動,把重點、難點都集中在活動中。為此,應結合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仔細閱讀教材,把教學的重點向學生展示。老師們可以把這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歸納成“分工合作”的教學材料。通過與教材的內容相結合,可以使同學們認識到個人為團體作出的貢獻,能夠推動團體的發展,個人也能在集體中得到關心和關愛。
(二) 組織與時代特色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
時政性強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最大特點,而“政治教育”的實施要與時代特點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人文”的魅力。道德法治課的教師要有很強的時政意識。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與時代特征、時事熱點相聯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授「創新驅動發展」課程時,可以與本地的相關企業進行互動,讓同學們到公司實地考察,親身感受科技創新所產生的利益及規模的改變,以及在講授「建設美好中國」課程。在班上,組織同學們外出或參加植樹節。在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之后,他們自然而然地認識到,中國的綠色發展與生態發展戰略與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活動后,老師要抽取“時代”的要素,并將其整理成教學材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國家大事、方針政策關系民生大事,德育和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就在自己的身邊,活動完成后,教師要把“時間”的要素提煉出來,形成教學素材,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關系,以及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意識到道德和法治就在自己身邊。
結語
總之,在中小學開展師德法治教育,既是教師的職責,也是學校、家庭、社會的責任。教師是學校道德建設的組織者和促進力量。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基礎上,加強道德、法制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榮芬.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思考[J].新課程中,2017(11).
[2]趙京東,徐芳.關于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幾點思考[J]中華少年,2017(10).
[3]查小偉.談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的途徑[J].考試與評價,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