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炯?張丹青
摘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密切黨群關系,既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我們取得一切發展進步的首要條件,更是新時代傳承弘揚“楓橋經驗”、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幾十年來,群眾路線在鞏義市有著豐富生動的鮮活實踐。著力打造鄭州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鞏義樣板,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措施,總結經驗,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大力傳承弘揚“楓橋經驗”,切實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以實際行動始終踐行 “人民至上”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人民;“楓橋經驗”;群眾路線;社會治理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永恒初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總結黨的百年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時,中國共產黨再次向全黨和全世界莊嚴宣示,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成功經驗不動搖。
一、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傳承弘揚“楓橋經驗”
1963年,在全國農村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楓橋干部群眾通過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后,將這一好的做法總結為“楓橋經驗”并在全國學習推廣。“楓橋經驗”本身就是踐行群眾路線,創新和加強社會治理、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生動寫照。回顧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的50多名黨員、全國300多個政治團體之一,發展到今天擁有480多萬個基層組織、95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經歷了無數困難和挫折。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逐步發展壯大,在腥風血雨中歷經一次次絕境重生,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無論是干革命、搞建設,還是抓改革、促開放,始終把人民作為最大依靠力量,始終站穩人民立場這個根本政治立場,走好群眾路線這個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從而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黨就是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誕生、發展和壯大起來的。黨成立100年、治國理政70余年的偉大實踐中,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始終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從而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接續傳承弘揚“楓橋經驗”,在基層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和人民政府的具體負責下,廣泛動員群眾、發動群眾、引領群眾,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這一社會治理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借助于民主協商的平臺,乘著社會協同的東風,搭乘公眾參與的動車,依托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做實做強做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鞏義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 進入新時代,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對黨員領導干部學習傳承“楓橋經驗”、切實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我們在傳承“楓橋經驗”的基礎上,找到其合適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在具體實踐中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為此,需要基層各級黨委、政府在落實落細落小上下苦功夫、下真功夫。而鞏義市竹林鎮幾十年來踐行群眾路線、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就是成功的鮮活寫照。
竹林鎮位于鞏義市東部,從20世紀80年代的貧困小山村起步,到90年代撤村建鎮,再到今天發展成為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實現了質的飛躍,最關鍵的就是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最終實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的真正目的與最大政績。
(一)所有工作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群眾
在鎮黨委的帶領下,竹林鎮黨政班子團結一心,始終把“改變竹林的窮面貌,辦好竹林群眾的事”作為初心和使命,探索了“以人民為中心,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集體經濟為支撐,以鄉風文明為保障”的發展路子,一年接著一年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二)所有重大事項都依靠群眾集體決策
竹林的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意義的會議都是在群眾集體決策中形成的。
1983年,竹林鎮針對一些黨員干部只顧經營個體經濟,甚至要求分掉集體企業的問題,召開了黨員擴大會議,即“七天七夜會議”。經過七天七夜的熱烈討論,最終一致決定“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1987年的“林場會議”,破除了一些群眾“小富即安”的觀念,決定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推動經濟實現了二次飛躍。1992年的“翱翔會議”,決定發展制藥等高精尖產業。1997年的“新啟程會議”,決定在全鎮推行股份制改造。這兩次會議,推動竹林實現了從傳統產業邁向高科技產業、走上資本運作道路的華麗轉變。1999年,竹林眾生成功上市,開創了鞏義市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先河。2006年,竹林再次轉型,提出了“旅游興鎮”的發展戰略,先后高標準打造了長壽山景區、風情古鎮,并不斷創新,開發了溫泉、玻璃橋、網紅橋、七彩旱滑等引爆市場熱點的項目,旅游發展呈現出井噴式增長。2020年疫情后,紅葉節期間最高一天迎來團隊115個,達6000人。風情古鎮總收入1200多萬元,營業收入50萬元以上的商戶有2家,10萬~50萬元的商戶有11家,3萬~10萬元的商戶有12家。今天的竹林,已經實現了從農業、工業到旅游業的成功轉型。一路走來,竹林正是通過一次次召開群眾大會,一次次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以強大的執行力把一張張美好的藍圖變為現實,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發展。
(三)所有問題都通過“三評”達到群眾滿意
“三評”就是群眾評黨員、黨員評支部、支部評黨委。這是竹林經過多年實踐,不斷豐富、完善而形成的。按照“三評”制度,竹林每半年組織一次評議,評議內容從關系竹林發展的重大決策,到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和精神狀態;從群眾的生活難題,到福利待遇標準,涉及方方面面。竹林群眾高度關注的“吃水難”問題就是通過“三評”解決的。原來的竹林十年九旱,農民種地要靠天,吃水要到十幾里外車拉人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年年“三評”,群眾都強烈要求解決水的問題。村里先是建水窖蓄水、從礦區引水,后來又打了14眼400米以上的深井,但是出水量還不夠生活用,更不要說滿足生產需要了。直到2003年引來了黃河水,才徹底解決了“吃水難”問題。通過開展“三評”,竹林鎮進一步樹牢了黨組織的威信,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汲取了群眾的智慧,凝聚了強大的發展正能量。
(四)所有工作的發動都注重群眾精神文明建設
竹林鎮高度重視群眾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出要用50%的精力抓思想、另外50%抓經濟,甚至在關鍵時刻要拿出60%~70%的精力抓思想。在這一理念引領下,他們大力弘揚“竹林精神”,切實用好村規民約、“十好”評選、孝老敬親活動等,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竹林鎮最早的村規民約,對全體村民的言行舉止、道德操守等方面都作出了規定,并制定了懲戒措施。后來,進一步完善提升,編印了《竹林居民文明手冊》,人手一冊;編寫了“社會公德四字歌”“勸人孝敬父母歌”等,廣為傳唱,對群眾言行的規范和素質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40多年來,竹林鎮堅持每年開展“十好”評選活動。各單位層層評選和全鎮公示之后,召開大會進行表彰。先進人物披紅戴花上臺領獎,通過電視、廣播和光榮榜廣為宣傳。特別是對于好媳婦,敲鑼打鼓,將喜報送到她們娘家,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近年來,竹林鎮堅持在重陽節舉行“孝老敬親”活動,全鎮80歲以上老人乘花車、坐花轎上長壽山,接受晚輩孝拜和祝福。這些活動并不復雜,但貴在堅持。通過開展這些活動,從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傳統文化等方面對群眾進行教育,竹林樹立了正氣、凝聚了民心,形成了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多年的教育引導,也激發了群眾參與集體事業發展的熱情。在黃牛寨開發之初,不到10天,全鎮黨員干部就捐款1600多萬元。在建設過程中,由于道路崎嶇,建筑材料運輸不便,影響了開發進度。竹林鎮黨員帶頭,群眾主動參與,冒著高溫酷暑,肩挑背扛,將幾百噸建設物資運到了山上,鋪設了景區主次干道,掀起了建設黃牛寨的高潮。
三、兩點啟示
(一)在認識層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夯實走好群眾路線、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群眾基礎
要牢記:為了群眾,是黨員干部從政履職、干事創業的根本問題;尊重群眾,是認識和態度的問題;凝聚群眾,是增進黨同人民群眾魚水之情的關鍵;組織群眾,重點是掌握好方式方法。
(二)在工作層面,要堅持以“摘星奪旗創三宜”活動為抓手,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毛澤東同志說過,兵民是勝利之本。黨員領導干部開展“摘星奪旗創三宜”活動的初心,就是為了建設美好家園,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這也是黨員領導干部結合實際、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進而創新和加強社會治理的一次探索和實踐。具體而言,應在五個方面著力。一是抓組織,重點在于抓好班子和帶頭人隊伍建設,發揮好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二是抓思想,重點是要解決風氣問題。三是抓發展,重點解決經濟基礎的問題。四是抓建設,通過整治人居環境,讓農村更加美麗、更加宜居。五是抓基層治理,重點是做好掃黑除惡、社會治安、信訪穩定、安全生產等方面工作,不斷提高基層治理水平。
概言之,一要提高認識,二要強化措施,只有做到兩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才能在傳承弘揚“楓橋經驗”的基礎上真正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進而逐步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為打造鄭州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鞏義樣板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9.
[4]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78.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規劃決策咨詢項目——“河南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1JC5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四炯系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作者張丹青系中共鞏義市委黨校科研資政科副科長、助理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黨的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