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摘要:如今,我們語文老師有許多困惑,其中識字教學中識字量太大最為困惑!以一年級上冊為例,“學會”和“會認”的字共有500個,也就是說學生平均每天要學習13個以上的漢字,這樣的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如果大部分時間拿來搞識字,別的內容如何來最優化?識字量是唯一目標嗎?如不是,還要兼顧什么?實驗中兩極分化現象似乎比較嚴重,怎么辦?孩子對字義的理有限,怎樣能幫助他們較好地解決同音替代的問題呢?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在實踐中摸索一些方法。
關鍵詞:興趣;生活化;探索
一、識字情景生活化
因為識字量大了,人教版新教材專門安排了一定數量的生動有趣的識字課,一年級上冊甚至安排了與主體課文并行前進,但內容上與主體課文沒有多大聯系的識字短文,高密度呈現了一批生字。但是生字呈現的主要途徑還是將生字分散到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隨課文出現。因此新教材的課文一般都有十幾個要求學生“會認”的字,六七個要求學生“會寫”的字。這一事實對已經習慣了“常規地進行識字教學”的一線教師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他們甚至有些手足無措。這是一線老師在實驗中最棘手的問題。人教版的識字是課文中隨機出現的,沒有字形的規律,學生在識字記形上沒規律可找,印象不深。不像北京人教版的“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加強習作”的教材,它在低段集中識字時,是有規律可找的,如:由獨體字帶出一系列的合體字,“艮一一跟 根 很”、“寸-村 過 討”;用形近字比較識字,用加一筆識字等。但是在人教版在文中識字要求是放低的,只要會認,而且在生動有趣的課文中學習生字,學生不覺得枯燥,學習興趣極高。因此,要認識這些字,更應反復出現這些字。
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顏色、聲音、動作等會引起他們的注意,令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單純的識字會使他們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學中順應兒童的心理,創設新奇有趣的識字情景,使能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使他們盡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體驗識字的樂趣。一年級教材識字部分的編排體現了在生活場景中識字的特點,有及映家庭生活的任家里》,反映學校生活的《操場上》,反映時代生活的《自選商場》,反映農村生活的《菜園里》,在課堂上,如果我們能夠創設一個個生活場景或氛圍,就會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激活學生的思維,為了學生開創一個愉悅的識字空間,如教《菜園里》一課,我用簡筆畫,圖片,把黑板布置得像菜園,黑板前擺放著幾種常見的蔬菜,引導學生走下座位,看看、摸摸、讀讀、認認,然后再給這些蔬菜貼上標簽,學生的識字活動如同在菜園里勞動,調動了多種感管參與識字、記字過程,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中,沒有疲勞,只有快樂與思考,識字活動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進行。
因此,我們應進行細水長流的識字教學,每一個具體的字的教學過程都是長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上完一篇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認識,換一個語言環境不認識,這是正常的;今天認識,過幾天不認識,這也是正常的;因為呈現這個生字的課文只是起一個“引見”的作用,只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它的契機,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學生在與它的不斷接觸的過程中逐步全方位“認識”它,因此我們更增強學生對這個字的敏感度,如在黑板報上每周出現“我會讀”、“我會比”等欄目,讓學生能天天見到這些字。在任何時空學生看到這個字都會有一種“回憶”的沖動,更是要想方設法提高這個生字的呈現機會。
二、識字興趣多樣化
人教版課標本實驗教材,課文的生字量較多,我們就采取“注重字形聯系”的集中識字教學法,先讓學生記住生字的字形,然后尋找機會采取“注重字義聯系”的分散識字教學法,讓學生了解這些字的字義。也就是說,如果這個生字的字義比較具體,結合具體的語境學生能理解其意義,那么教師就把它確定為這篇課文分散識字的對象。如果這個生字字義比較抽象,教師估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時還無法了解其意義,那么教師就不能把它作為這篇課文分散識字的對象,等到教師二次三次四次呈現它的時候,再結合具體語境來進行教學,或者引導學生自己在課外閱讀中領悟這個字的意思。這時多媒體為我們解決了不少難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都利用課件解決難記、難理解的字。如:學習“影”、“鼠”等,在課件上先出現“鼠”的圖片,再出示象形字,慢慢地演變過來。學生容易記,印象深。
識字方法只有適合與否,沒有對錯之分,學生的識字基礎,識字方法的運用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方式識字,還讓有一定識字基礎,表現欲強的孩子當小老師,教大家識字;性格內向的孩子讓他選要好的伙伴一起識字,在交流中提高識字能力;有的喜歡讀兒歌、故事,就在語言環境中鞏固。只要學生能夠盡快的記住漢字,方法不求統一。學生干自己喜歡干的事,就不會覺得厭倦,而會覺得是一種樂趣,一種心理需求的滿足。
三、“熟字”該大量閱讀
大量閱讀肯定可以讓學生提前認識一些字,肯定可以幫助學生鞏固一些字,但閱讀在識字教學方面的真正貢獻在于它能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熟悉”字,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識別一個字,就意味獲得了這個字所具有的意義。
雖然新教材增加了課文數量,所提供的語言環境畢竟是有限的,學生在這有限的語言環境中怎么能體會到“字”的多變性和豐富性呢?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去閱覽室、去圖書館、去書店,去上網……進行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古詩,甚至《三字經》,學生很可能沒有完全讀懂,但學生在字與字的千變萬化的組合中,在字的不斷組合以至發生質變的過程中朦朧地感受到“字”的豐富內涵,這就足夠了,這種朦朧的感受我們千萬不能用孤立的組詞、擴詞、寫句以及解釋詞條這樣的方式去檢驗。
總之,我們在新課程教學當中,的的確確存在不少的困惑,但只要教師在實踐中深入研究,總結經驗,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理念不斷深化,能適合這套教材,將困惑變為動力,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參考文獻:
[1]瞿紅.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的探索[J].天津教育,2020(1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