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麗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重新定位、思索課堂教學,并從教學評價的角度出發,來更進一步地推進課程改革。表現性評價,既能指出學生的問題和優點,又能促進學生的自我思考,激發學生的自我反省,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表現性評的構建實施尤為重要。本文首先將分析表現性評價對于課堂教學的意義,隨后從不同方面來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表現性評價的構建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
現如今,如何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表現性評價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真實的學習態度和行為過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要素。所以,為了適應課改的變化,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小學數學教師應對教學評價進行必要的改進,構建表現性的評價體系,從而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積極教學評價的推動下,進行自主探究和創新,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理念落到實處。
一、立足真實情境,實施教學評價
無論是課堂教學中的對話,還是探究,還是評價,都必須要立足于真實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夠保證評價效用。所以,在構建和實施表現性評價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明確其根本意義和基本宗旨,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創設真實發生的情境,并保證這一情境能夠和既定的教學目標相符合,和現實生活實現更為緊密地聯系,如此方能讓表現性評價滲透到學生學習過程、身心發展的全過程當中。
例如,在教授《當沖突發生》時,本節課程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十分密切,在小學階段,學生們總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發生矛盾,有些學生在發生矛盾后,不一會便會和好,但有些學生發生矛盾后,會不知所措,同學之間的感情會變得疏遠。所以,筆者會模擬發生沖突的情境,現場化解學生之間的沖突,如,筆者以前一段時間小李和王明兩人發生沖突的事情為例,讓兩名學生將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呈現出來,針對這件事的緣由,筆者會從客觀角度帶領學生分析,讓學生了解如何進行自我情緒調節、化解矛盾。另外,筆者還展示了本班課間的錄像,讓學生觀察課間搶水喝的畫面,每次課間,學生們總會擁擠到飲水機前搶水,筆者依據這個現象進行評價,并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謙讓,養成遵守規則、排隊接水的習慣,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可以避免沖突的發生,還能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
二、依托任務驅動,關注學生表現
任務驅動能夠實現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在任務驅動下教師可以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和所做出的行為,表現性評價的構建實施也就變得更加容易了。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做好精心地課前準備和設計,依據課程重難點來設計教學任務,并以任務流程作為主線,來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和深入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關注、觀察、檢測并評價學生的具體表現,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情況、任務理解和達成情況等等,讓評價更加全面、客觀。
例如,在教授《自主選擇課余生活》時,筆者先將學生分成小組形式,每個小組5人,然后再讓學生相互交流,說一說自己的課余生活或是自己認為理想的課余生活,并對自己選擇的課余生活進行分析,說明其優點。在交流活動中,筆者會在各組之間巡回,關注每一組的討論狀態,通過小組探究,各組都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有的小組認為,課余生活可以進行閱讀,閱讀一些課外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視野;有的小組認為,課余生活應該多運動,擁有強健體魄才能讓我們有動力學習。針對學生們發表的想法,筆者會做出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選擇并不是固定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課余生活的權利。同時,筆者也會對一些浪費時間的行為進行約束,如,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筆者也聽到有學生談論利用課余時間打電子游戲,游戲有益于頭腦的發展,但是長時間打電子游戲則會帶來很嚴重的危害,如近視眼、性格缺陷、暴躁等。
三、推進制度改革,實施多元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通常是依據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成績來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制度和方式是落后且片面的,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能力發展情況。這就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以全新理念為指引,來推進評價制度的改革,建立起多維度的評價機制,將評價內容分成“習慣”、“興趣”、“能力”、“素養”等幾個維度,并運用觀察、量表記錄、激勵性語言等多元方法,在每一次的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挑選維度來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提升評價的科學性。
例如,在教授《學會尊重》時,筆者與學生展開了一段對話:
師:學會尊重指的尊重誰?
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師:什么樣的人受大家尊重?
生:有愛心、敬業、努力、奉獻、勇敢等精神的人都受大家尊重。
師:沒錯,大家說的這些都是融入自己情感的答案,看來大家對本節課程的知識掌握的很全面。
通過這段對話,筆者從滲透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回答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學習情況,這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有著很大的幫助。
四、衡量多種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表現性評價可以讓學生更加關注自己學習的變化情況和自身能力的不斷發展,所以教師應該在構建表現性評價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課堂,通過口頭表述評價、模擬表現評價、手工制作評價等,來衡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全班同學共同參與評價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授《讓世界更美好》時,筆者會關注學生課上學習表現,從學生學習能力、探究能力、資料收集整理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如設置學生自學空間,讓學生對教材內容預習,預習結束后再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根據學生展示的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此為學生進行打分。在學習能力的評價階段中,筆者會更多的給予鼓勵,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在探究能力的評價階段,筆者會從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評價,以此來完善學生的學習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表現性評價的構建和實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路徑,是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和全面發展的有效保障。所以說,身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都應該了解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以及課堂教學評價發展的動向,吸取傳統教學評價中有價值的內容,來構建表現性、過程性的教學評價體系,發揮出評價的優勢和影響,開創小學數學教學的全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林青.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表現性評價的思考與探索[J].新課程,2021(43):43.
[2]王玉蘭.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促進知行一致的表現性評價[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0(Z1):71-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