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勝忠
摘要:多元化教學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技能、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各項智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的一種教學策略,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用全新的方式激勵和幫助學生學習。日常教學中,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往往是多種教學方式穿插使用,基本不會靠單一的模式展開。
關鍵詞:初中歷史;多元化教學;查漏補缺
初中歷史知識具有很強的層疊性,因為歷史與其他的科目不同,整個課本都是以時間順序將每個朝代所發生的重大事情以及文化政治改革排列出來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全面性的了解整個歷史知識架構,對性地做出地做出練習,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初中學生的學習意識非常淡薄,他們只針對某件歷史故事情節感興趣,這就使他們沒有按照規律的順序去學習課本中的知識,從而導致自己的學習效率非常低。
一、豐富教學方式
大部分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都會使用傳統式教學法,而傳統式教學法的主要核心內容就是教師以敘述性的口吻向學生講解,在這期間教師擔任的只是搬運工這個角色,他們只是將課本中原有的內容轉化成語音的形式向學生闡述,這樣不僅會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固化,同時也會導致學生的思想逐漸變得麻木。因此,教師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情緒變化以及課本知識的難易程度去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以此來使學生保持長時間對歷史知識學習的新鮮感和興趣。
例如,在教授“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的時候,本節課主要向學生講解的是遼、西夏國和北宋國并立的世界局面,而其中重點知識是讓學生了解到這三個國家并立時,他們是如何和諧相處,他們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有哪些,而學生想要學會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點,他們首先要弄清每個國家的經濟政治中心是什么,每個國家的特征是什么。因此,教師在本節課可以使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比如當講解到西夏國家的特征時,教師可以使用問題式教學,用提問題的方式帶領學生鞏固之前學過的知識點,這樣會使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自己大腦飛速的運轉,而接下來教師講解到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特征時,學生的大腦還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所以這時教師可以使用互動式教學法,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所在和解決方法,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勇敢地表達出來,這樣教師才可以了解到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加有得放矢的突破教學難點。
二、結合學生學習效果,查漏補缺
教師在變換多種教學方式和變換多種講解方法授課一段時定期地觀察的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做出相應性的調整。教師必須這樣做,是因為很多教師在隨意更改自己的教學方式和講解方法之后,學生的學習效率不但不會增長,反而還會降低,這是因為他們更改教學方式的時間不恰當,并且更改之后的教學方式也不適合學生。因此教師為了要突出多元化教學方式的特點和完全地發揮出這種教學手段的作用,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效果查漏補缺。
例如,在教授“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時候,教師在教授這節課之前,應當結合自己近期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之后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習慣做出統計,以此來查看自己,在課堂中靈活改變教學方式后,是否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如果學生因為自己的改變過于頻繁而導致他們自己的學習效率降低,教及時地懸崖的懸崖勒馬,作出相應性的調整,以學生最舒適且最適合學生的方法進行授課。這樣,教師才能夠長時間保持自己擁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的學習也能得到平穩的進步。
使用多元化講解方法
多元化講解方法其中有很多種,比如教師可以采用互動式教學法進行授課,同時也可以采用舉例式教學法進行授課,而教師具體采用哪種教學法,取決于課本中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貼合度以及它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在講解一些經常涉及的考點時,可以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通過列舉和課本中知識內容相關的例子,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同時聽到教師舉的例子,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聯想能力,同時也會使學生對重點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授“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的時候,主要向學生講解的是宋元時期的科技發展,以及他們和外部國家交流溝通的渠道是什么,所以教師在本節課講解的時候,可以把課堂分為兩部分:上半節課堂,主要講解宋元時期的科技發展,下半節課主要講解宋元時期的外交情況。同時也要在剛上課的時候向學生表明本節課主要的講解順序,讓學生提前做好學習準備,之后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列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比如講解到宋元時期的科技發展時,教師可以去多媒體中找出相關的、現在還在沿用宋元時期科技的實例向學生進行講解,這樣可以加深歷史的真實性,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對歷史保持正確的認知。
綜上所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知識對于每個學生,乃至中華民族的每個公民都非常重要。學好歷史,尤其是對處于接觸新事物、處于青春年華、將要擔負起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中學生來說更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王墩榮. 淺析初中歷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相整合的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2):7-8.
[2]丁艷芳. 懸念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應用策略研究[J]. 新課程,202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