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琴 張登奎

【摘要】黨史教育的落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基本內容和重要使命。除了打好知識與理論基礎,黨史教育還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進實效。鑒于以上教學要求,文章結合具體案例闡釋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育之以法—導之以行”的“四以”課堂實施路徑,可有效將理論教學與素養培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增進愛黨愛國之情,樹立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追求。
【關鍵詞】思想政治;黨史教育;政治認同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改革創新和加強“四史”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1]。受限于教學評價、教師觀念、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的黨史教育存在“書本教育”“結論教育”等誤區,必須及時在一線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升黨史教育的實效性。不同于單方面的道德說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育之以法—導之以行”的“四以”課堂可以有效達成黨史教育目標。下面以統編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一單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部分為例,從具體的教學案例示范如何通過“四以”課堂進行黨史教育,希望能給一線教師提供些許參考。
一、動之以情:找準契合點,凸顯學史增信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實黨史教育,關鍵在于有效增強學生對黨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愛黨之情,凸顯學史增信的效果。就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基本規律而言,由于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黨史教育也有自身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學生對本學科和黨史必然會有一定的疏離感。因此,若僅依托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黨史教育內容進行教學,不但難以高效調動學生學習黨史的主動性、積極性,還可能會陷入“結論教育”“知識教育”的誤區,影響黨史教育的實效。為了做到學史增信,教師應該拓寬教學素材來源,找準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達到動之以情的效果,從情感上觸動學生,拉近黨史與學生的距離。
在教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為了凸顯我黨一心一意為人民的高尚情懷,筆者以脫貧攻堅戰為黨史、教材理論與學生生活的契合點,圍繞“靠什么攻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的中心論點尋找典型事例,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見表1)。
本次教學從整個中國脫貧奇跡的“面”轉向脫貧中的“點”(毛相林的事跡與脫貧攻堅戰中的第一書記們),再由具體事例引入脫貧的理論指引。情境素材的使用從大到小、由面到點,契合學生的興趣又貼近生活,能逐步引領學生認識到中國脫貧奇跡的背后是一個個真實的共產黨人憑借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完成了這項壯舉。
導入環節的重點是要讓學生“動情”,通過直接的情緒感染降低學生接受的難度,從心理上認可黨的成就。要做到這點,需要投入真切的情感,而真情的前提是“真實”。教師提供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教學的理論邏輯一定是科學的。如此一來,師生投入的情感才是真切的。表1中提供的案例時效性高,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都證明了事件的真實性,學生能在“真”的課堂中感悟家國情懷。依托上述情境進行情緒的感染時,背后體現的理論邏輯又是科學的,學生只要順著這一邏輯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自然而然就能認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客觀事實。同時,作為人民的一部分,學生對于脫貧攻堅戰獲得的偉大勝利,也會產生由衷的自豪感。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地展示案例就算完成任務,而要在整個展示過程中引導學生“走進”脫貧攻堅戰的第一線,讓氣氛“燃起來”,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感到喜悅,從而堅定為國為民的理想信念。在“共情—共感—共行”的情感渲染下,最終達到“動之以情”的教學效果。
二、曉之以理:提煉融通點,增進學史明理
黨史教育要從“認知”走向“認同”,除了情感上的感染,還需要在理論層面完全說服學生認可黨的執政理念。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提煉出思想政治學科與黨史教育的融通點,通過真實的情境驅動學生形成理性認知,達成學史明理的教學目標。根據表1設計的教學環節,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以下4個任務。
任務1:觀看短片《中國日記:脫貧攻堅二十四村記》[2],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任務2:閱讀下面的材料,談談在下莊村脫貧致富的過程中,毛相林是如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彰顯出不忘初心、一心為民的黨員情懷的?
下莊村地處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的大山深處,整村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天坑里,因為沒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貧困中。要想富先修路。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的毛相林決定在懸崖上鑿出一條出村的公路,徹底改變村莊的命運。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籌集了3960元購買了炸藥等物資,肩挑背扛,用大錘、簸箕等簡單的農用工具在絕壁上開鑿希望。
2004年,歷時七年,一條八公里長的“天路”終于修到了山外。十年后,毛相林又爭取到了公路硬化政策,在扶貧資金的支持下,這條“絕壁天路”變成了3米多寬的“四好農村路”。[3]
任務3:閱讀、觀看教師提供的資料,說說第一書記們為什么會離開家人,甚至犧牲生命也要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農村富不富,全靠黨支部!集體強不強,就看領頭羊!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的“終端”,是農村群團組織、經濟合作社等各種組織和工作的領導核心。[4]第一書記在鄉鎮黨委的領導下,依靠村黨組織,帶領村“兩委”成員開展工作。在脫貧攻堅戰中,他們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實事。重點圍繞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常態化監測和精準幫扶;推動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改革、鄉村建設行動等重大任務落地見效,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5]
(播放紀錄片《我們是第一書記》的宣傳短片,讓學生簡單了解幾個第一書記的事跡,真實感受第一書記的辛勤付出)
任務4:請參考課本教學知識和中共中央宣傳部2021年8月26日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一文,結合我國脫貧攻堅戰中發生的一項項奇跡,舉例解釋“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前進的旗幟”這句話。
以上4個任務的設計,都是在幫助學生提煉融通點,在真實的案例中曉之以理。設計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任務的設計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任務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階段,不能過于“遠離”學生,也不可過于簡單。要讓學生跳出認知的“舒適區”,引導學生在任務中深度思辨,從學理層面透析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內涵,真正對黨史教育內容產生有效認知與認同。
其次,在任務的分配上,每個人的角色要分明,做出有效定位。任務設計中,角色的定位非常關鍵,關系到任務的完成是真實有效還是流于形式。這要求在任務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要清晰,責任要分明。我們必須堅持學生在整個任務中始終發揮主體作用,能對任務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與討論,在一層層的深入理解中步步深化對國家、民族、人民的情感,從而對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形成理性認知。與此同時,教師要承擔推進任務有序開展的主導作用,從整體上把握節奏、制訂規則、引導深入、點撥迷津等,在大方向上把握任務開展的價值引領,促進任務的順利展開。
最后,任務的設計要融通學科思維與學科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課想要落實黨史教育的特殊內核,關鍵在于引導學生以學科思維和方法學習黨史,發現黨史內容背后蘊含的學科內容。學生要運用學科方法解析任務給出的背景信息,使用學科術語給出自己的結論。比如,在完成任務4時,學生要以思想政治學科的視角看問題,從脫貧攻堅的具體事件看到背后隱含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學科思維上聯系理論與行動、思想與行為,達成學科理論邏輯和生活實踐邏輯的統一,在理論層面認同黨的思想。
三、育之以法:強化活動項,推進學史崇德
為了從心底喚醒學生的主體認知,推進學史崇德,教師應該強化課堂教學中的活動項目,探索有效的活動實施路徑。許多教師都沒有注意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6]。也就是說,雖然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在理論層面上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課堂教學的實踐樣態應該是活動,而不是讓學生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聽教師單方面宣講。
首先,教學活動的開展,保證學生間的辯論與交流是首要任務,要讓學生在討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黨史教育這類容易陷入“書本教育”和“結論教育”誤區的教學內容,更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借助課堂生成和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認可黨、選擇黨。例如,要回答任務3的問題,學生要在任務給出情境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踐,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現實困難有一定的設想。再聯系第一書記們的付出和最終的成果,學生才會真正理解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而奇跡的發生全靠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辛勤勞動。正所謂“農村要想富,全靠黨支部;農村要脫貧,黨建要先行”。黨帶領人民脫離貧困這一結論并非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基于討論自己得出且確信的。學生雖未親身走過脫貧的崎嶇道路,卻能通過真實的事例為榜樣的付出而感動,從而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其次,教師還要借助議題式教學,推進學生的思辨向深層次發展。當前,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被廣泛應用,這一教學方法同樣適用于黨史教育,比如引導學生在議題描述、議題論證、議題決策和項目化學習中走向思辨的更深層次。以本次的教學內容來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自我思辨、同伴合作交流中理解脫貧攻堅的概念。然后在自我感知、小組商議和共享中,讓學生的各種思考發生碰撞,達成共識。接著在學習任務提供的情境和問題中,經過分析和論證,感悟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推進思想的深度。最終學生走向遷移運用,由我國脫貧奇跡的具體事例回到黨先進的指導思想,并能結合自己身邊的事例進行論證、遷移和應用。在黨史教學中,我們的教學過程要強調方法,做到層層推進、由淺入深,讓學生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創舉中,感受先進、學習先進,落實學史崇德。
四、導之以行:引領實踐點,落實學史力行
黨史教育的最終要求是能將愛國愛黨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落實學史力行。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找到可付諸實踐之處,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際上,從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評價標準來看,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和黨史價值觀必須轉化為報國之行才能體現出來,才算達到了教學效果。因此,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將“學科小課堂”與“生活實踐大課堂”結合融通是落實黨史教育的必然之舉。教師可通過課下探究和實踐體驗等方式將課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在正式的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已初步達成既定教學目標,但需要進一步將所學知識、所樹理念付諸實踐,落實為報國之行。為此,教師可布置如下課外實踐任務。
【課后探究】
1結合本節課所學,總結歸納“脫貧攻堅,中國為什么能”。
2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第一書記功不可沒。請同學們通過上網搜集案例、訪談、查閱工作日志等方式,了解你感興趣的駐村第一書記的事跡,感受他們的精神。然后據此寫一寫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弘揚中國脫貧精神。
【課后實踐】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下列一項社會實踐活動。
1“涼山扶貧路”調研。四川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的決戰之地,我校也在幫扶涼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個中學。不但校內接收了很多來自那里的學生,老師們也經常走到校外參加“送教”活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校園內調研我校的幫扶舉措,并將調研結果編寫成調研報告。
2脫貧路上頌英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挖掘脫貧攻堅先進人物的事跡和精神,為你所了解的先進人物創作任意形式的文化作品,贊頌扶貧英雄、傳播扶貧故事,宣揚中華民族強國夢。
上述任務意在引導學生以所學知識結合實踐經驗加深感觸,通過實際行動加入脫貧攻堅戰,強化學生的參與感。學生在課外探究中不斷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真正將視野放到廣闊的社會中,在踐行中深化體驗,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實踐任務的同時,要搭建好交流共享和評價反饋的有效平臺,以此有效激勵學生以更積極、更主動的態度完成任務。一方面,教師應與班主任、學校德育處等方面協調開展活動總結表彰會,促進思政課程和培育規劃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運用各種社會資源,把學生的優秀成果放在微信公眾號、美篇等互聯網平臺上加以展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曝光機會,激發他們的實踐熱情。此外,教師還應及時、高效、有序地引導與評價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有效提升黨史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科學性。
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落實黨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常態化要求,也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永恒的價值追求。“四以”課堂可有效擺脫沉悶生硬的教學困境,引導學生在更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學史增信、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思考如何擴寬教育資源,勇于思考、勇于探究、勇于踐行,抓住建黨一百周年的教育契機,帶領學生學黨史、悟思想,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2021-04-20)[2021-1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 530840html
[2]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中國日記:脫貧攻堅二十四村記[EB/OL][BFB](2020-11-25)[2021-12-16][BFQB]http://vccdigovcn/2020/11/24/VIDEREDdXGDZ5UeTljq2EplB201124 shtml
[3]央視網毛相林:絕壁上“鑿”出脫貧致富路[EB/OL][BFB](2020-11-16)[2021-12-17][BFQB]http://newscctvcom/2020/11/16/ARTI32gdepNgSIkr2wzMKVxv201116shtml
[4]人民網強化農村黨組織功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EB/OL][BFB](2019-05-27)[2021-12-17][BFQB]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527/c117092-31105237html
[5]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向重點鄉村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意見》[EB/OL][BFB](2021-05-11)[2021-12-17][BFQB]https://wwwccpsgovcn/xtt/202105/t20210511_148638s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