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彧超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一、思政理論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
高職階段開設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視域思想教育,為進一步彰顯思政教育有效性,教師可以嘗試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理論教學中,旨在向學生傳輸思政理念的同時,融入職業信仰教育,職業心理教育。換言之,教師需在講述馬克思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自然融入工匠精神,使得學生能夠逐漸形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革新的職業素養,最終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信念。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應開設人文選修課程,比如《大國工匠》《勞動通論》等等,借此來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從而幫助學生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品質。為此,教師需著重在思政課堂上向學生講述“匠心”這一概念的核心內涵,即工匠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比如進取心、恒心、耐心、細心以及虛心,能夠虛心向他人請教,對專業技能精益求精,對產品精心打磨,最終能夠形成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良好品質。思政教師還應在各個專業課程教學中結合專業特色和就業方向來適當融入工匠精神,旨在幫助學生樹立職業道德風尚,成為行業創新發展所學的職業素養突出、專業技能高超的優秀人才。
二、思政實踐訓練中融入工匠精神
為實現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教學目標,教師除去在理論教學中向學生講述工匠精神核心概念和重要意義之外,還應將其自然融入思政實踐訓練中,旨在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工匠精神外化為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使其成為實踐操作能力突出,綜合本領較強的技術人員。鑒于此,教師需進一步創新實踐教學形式、充實實踐教學內容,旨在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探究中,使其逐漸形成大國工匠的行為習慣和職業意識,最終能夠結合前輩經驗和自身經歷來理解大國制造和工匠精神。比如,高職院校可以積極推行師徒制,聘請具有良好師風師德的一線專業人員進校培養學生,使得學生能夠被師傅的工匠精神所感染,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此外,院校還應強化校企合作深度、拓展產教融合范圍,派遣學生到企進行嚴格的專業技能訓練,使其能夠在實踐訓練中逐漸具有一絲不茍、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形成艱苦卓絕、持之以恒的工作毅力,最終為他們后續順利擇業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需打造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引導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實踐教學水準,最終能夠實現產學研協同發展,為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提供師資支撐。
三、創設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環境
為了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情緒,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嘗試融入工匠精神培訓時,應提高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力度,并借助這一途徑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環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被良好的文化氛圍所感染和熏陶,最終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職業操守。鑒于此,高職院校需采取有效措施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后續學生接觸工匠精神,開展相關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需采取各種措施來為學生創設和諧、專注、認真、執著的文化環境,可以借助走廊區域來張貼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宣傳標語“壁立千仞匠心添筆,風華正茂制造卓越。”;可以借助校園廣播平臺來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內容宣講,比如“傳承工匠精神展現大行風采——中國工商銀行‘大行工匠’評選表彰活動紀實”;或者,還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視頻號來定期發布與工匠精神相關的視頻和文章,能夠使得學生深刻理解這一精神的內涵和意義,激發他們工匠精神;院校還可以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比如可以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比賽”等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培育他們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最終成為社會發展、國家建設所學的優質人才。
四、結語
總而言之,為滿足新時代提出的人才培育要求,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需探尋融入工匠精神培養的合適契機與路徑,旨在培養他們道德品質、政治素養的同時,能夠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比如可以在思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還應積極創設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環境,最終能夠優化思政課堂教學成效,完善人才培育模式,為社會國家輸送技能知識扎實、職業素養突出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廖芳.網絡環境下高職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研究——基于思政課角度[J].知識經濟,2020(12):2.
[2]張志田,史小平,朱海.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研究[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