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泉
關鍵詞:德育;初中;道德與法治;滲透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這一階段學生呈現出來的顯著特點就是易敏感,情緒易波動,且具有非常強的獨立意識,與此同時,此階段也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期,他們的思想與行為極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基于此,對初中生開展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先天性優勢,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一、構建生活情境,強化德育素養
德育教育源于日常生活,同時生活中又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因此,在正式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形象的了解教材中內容,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更具生活化的情境,將原本難以理解與想象的理論知識通過更簡單、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將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與德育很好地融合起來,在無形之中完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只有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學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內容,并且有效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思想行為,以便在以后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
例如在教學“青春的情緒”相關內容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青春期情緒的特點以及影響情緒的主要因素,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兩種不同情境,讓學生深刻理解情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如第一種情況“小麗在一次考試中將原本是自己強項的語文考砸了,小麗在試卷發下來之后,冷靜的思考自己出錯的原因并且及時將錯題謄抄在錯題本上。考試并沒有影響小麗的情緒,反而給她的學習增添了強大的動力”。第二種情況是“小強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但是他與小麗做法不同,在試卷剛發下來的那一刻,他氣地把試卷撕了。接下來的幾天小強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影響到了學習效率”。由以上兩種情況,不難看出,積極與消極的情緒將直接導致接下來的生活與學習呈現出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通過對比,讓學生對號入座,尋找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并且通過實例引導學生直面負面情緒,激發學生正面的情緒感受。
二、組織實踐活動,實現德育目標
任何理論知識,只有付諸實踐,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樣,德育的滲透也是如此。如果僅僅依靠教師口頭表達,堅持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那么最終將使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宛如空中樓閣一般,整體呈現出大、空、假的特點,甚至有些時候適得其反,會激發學生的厭煩、消極情緒。因此,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勢必需要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將德育教育悄無聲息的貫穿于整個實踐活動的始終,不僅更易于學生接受,同時還會收獲顯著的教育成效。
如“在品味情感中成長”是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主要的教學內容,這一節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且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傳播正能量。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校、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傳遞美好的情感。如可以到孤兒院與這里的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給他們講故事,并且鼓勵學生將自己家中不用的書籍、玩具甚至衣服捐贈給小朋友們,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助人為樂的意義。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入實例,如“某位同學家中出現變故,作為同學的我們怎樣幫助這位同學走出困境”,讓每位同學都談談自己力所能及能為他做的事情,以此來引導學生建立幫助他人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的思想觀念。
三、強化情感教育,滲透德育教育
不管是道德與法治還是德育教育,都需要教師帶著情感去教學,以教師豐富的情感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如此學生才能在真實的氛圍中切實感受德育的意義與重要性,以便今后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嚴格規范行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講到“網絡生活新空間”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深入思考網絡對于我們生活與學習的正面以及負面影響,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構建網絡交流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暢所欲言,教師在恰當的時候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而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將德育元素巧妙的滲透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們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著的豐富德育元素,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融合于課程中,進而切實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海峽.德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甘肅教育,2021(3):140-141.
[2]楊善敏.德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人,2018(8):135.
[3]孫維林.德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電腦校園,2021(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