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冬陽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音樂;課程改革探索
一、新媒體時代下高校音樂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課程設置不滿足實際需求
目前,部分高校的音樂專業課程設置與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吻合程度不高,無法體現音樂專業教育的優勢與特色,也為新媒體技術在音樂專業教育中的進一步引入帶來了不便。具體而言,當前,多數高校的音樂專業課程設置都能夠涵蓋與音樂基礎知識有關的公共課、與音樂理論內容相關的基礎課,以及與音樂技能相關的專業課三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這些音樂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并不緊密,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欠缺。例如,對于部分師范類學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不僅應當掌握與音樂專業相關的知識,還應當掌握一定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而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就這些課程與音樂課程的聯系并不緊密,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在綜合性上有所欠缺,同時高校的資源配置效率也較低,新媒體音樂教育的開展效果有所不足。
(二)課程教學內容、方式單一
在以往的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向大學生講解簡譜讀法、基本樂理等理論知識,對于音樂演唱、視聽練耳以及管弦樂器等實踐教學有所忽視。另外,教師未能有效把控音樂課程的整體框架,對大學生的音樂技能要求比較低,由于不同的大學生的音樂基礎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這就說明了教學內容不能一致。此外,教師在選擇音樂教學方式時,未能將新媒體技術引入課程教學中,還是應用傳統的“講授式”,導致音樂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這樣無法有效激發出大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進而制約了音樂教學的整體質量。
(三)教師對新媒體存在認知偏差
新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技術,多數教師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片面地認為只需借助新媒體對音樂理論知識講解即可,進而無法有效發揮新媒體技術在音樂課程教學中的互動性、實踐性以及創新性,新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質量就會受到制約。此外,雖有少數教師能夠較為熟練地應用新媒體技術,但教師對音樂專業人才培育方向的認知具有一定偏差,例如部分音樂專業教師不注重培育大學生的綜合性技能,大學生無法實現向專業表演人才的轉換,這也導致音樂教育的質量不佳。
二、新媒體時代下高校音樂課程的教學策略
(一)轉變音樂教學理念
新媒體時代下,教師就應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借助新媒體教育技術,創新現有的音樂教學模式,以培育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促使大學生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具體措施如下:首先,教師就應在音樂教學中重視音樂課程的設置,使音樂課程能與相關課程有效貫通,應用新媒體技術,將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史、視聽練耳、樂理、和聲以及樂曲等課程有效融合,進而有效培育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開展視唱練耳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能引導大學生借助AI技術開展音樂學習。當大學生在學習某首樂曲時,就能通過AI軟件搜索樂曲創作者的相關的信息,大學生對創作背景有較為深入地了解,便能最大化地提升大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實效性。其次,教師應當重視在課堂中應用多種新穎高效的教學手段,例如教師可以應用網絡直播技術開展網絡教學,與屏幕前觀看的學生深入互動,突破傳統音樂課程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開展音樂欣賞課,并鼓勵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對自己的音樂見解暢所欲言,強化大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引入新媒體設備
隨著新媒體技術高速的發展,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就能充分引入慕課、QQ、微信以及各類在線學習平臺等,對大學生開展網絡音樂教學活動,進而有效提升音樂課程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具體措施如下:首先,高校要增大教育資金的投入量,為大學生配置相應平板電腦以及PC等設備,并建立新媒體教學室,以此來優化大學生學習音樂課程的環境。然后,再借助于多媒體軟件、網絡在線教育軟件等平臺,合理組織音樂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課程教學流程等,調動大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積極性。此外,教師也可借助新媒體平臺與大學生進行互動,便于教師快速掌握大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并依據大學生的具體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進而有效提升音樂課程教學的質量。
(三)改革教學內容與方式
在新媒體背景下,教師在對音樂教學內容、形式進行改革時,借助微信、微博、抖音以及QQ等途徑,對現有的教學內容以及形式進行改革,從而有效培育大學生的音樂鑒賞、音樂表達以及音樂創編等能力。具體措施如下:首先,教師就要依據音樂課程教材內容,合理組織音樂教學活動,也可通過抖音或各類在線學習平臺等途徑,為大學生創設出新媒體教學氛圍,增設音樂欣賞、視唱練耳、增加樂器演奏以及民歌演唱等活動,將大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最大化地激發出,調動大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強化音樂實踐教學,借助微信、微博、QQ等軟件,與大學生就音樂教學內容展開討論,強化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有效解決大學生在音樂演唱、樂器演奏中存在的發音、咬字、旋律、節奏與彈奏等問題,進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音樂素養,以來提升音樂教學的整體質量。
(四)提升教師對新媒體認知
作為音樂知識主要的傳達者,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對新媒體的認知,會對大學生學習音樂課程理論知識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在新媒體的背景下,高校應從的培育方面入手,對其展開音樂實踐、新媒體課程的教學培訓,改變教師原有的音樂課程教學理念,深化其對音樂技巧、音樂藝術表達等內容的理解,提升教師對新媒體的認知。例如,高校就能開展音樂專業講座、校園歌唱大賽等活動,借助微博、微信、QQ、快手、抖音等新媒體軟件,展開音樂曲調、旋律、節奏與情感表達的教學,提升教師的音樂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為后續的音樂課程教育教學提供幫助。
(五)構建音樂教學實踐平臺
為了確保新媒體技術,能夠在高校音樂課程中得到有效落實,教師就應做到與時俱進,構建新媒體背景下音樂教學實踐平臺,廣泛地向大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并借助新媒體技術的互動性,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例如,教師就可構建高校音樂專業線上實踐平臺,再以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開辦音樂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踴躍報名參與。在實踐活動中檢驗、鍛煉自身的音樂能力,提升音樂教學的實踐性,調動大學生學習音樂課程的熱情。這一方面最為典型的實踐方法,就是教師引導大學生應用直播軟件、唱歌軟件展現自己,在與網友的互動中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進一步深化自身的音樂技能水平。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推動達成學生與音樂人才展開深入的交流,獲取音樂人才對音樂的感悟與經驗,進而在自主學習、反饋、內化中提升自身的音樂水平。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技術發展時代背景下,高校就應積極順應時代趨勢,對音樂課程教學實施科學合理的改革。對此,便能從轉變音樂教學理念,引入新媒體設備,改革教學內容與方式,提升教師對新媒體認知,構建音樂教學實踐平臺等著手。以此來提升音樂課程教學的時代性以及創新性,強化大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效果,有效培育大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而推動大學生成為符合時代發展特點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楓.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課程改革現狀與探索[J].文化產業,2021(19):3.
[2]張業茂.話語權重構:新媒體時代學校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社會科學,2016(2):00046-00050.
[3]王慧.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評《新媒體視角下大學思政教育創新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