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珍
關鍵詞:學生核心素質;高中語文;德育教育
高中語文教學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教師既要傳授知識,又要擔負起培育學生道德情操的重任。語文作為傳播國學的重要途徑,學好語文,是對國家文化的重視,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契機。高中語文課本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素材,通過全面挖掘課程中的道德力量,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發展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為國家、為社會儲備力量,把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
一、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建立合理的政治思想意識
進入中學以后,中小學生心智身體都將出現顯著的變化,這一時候也是中小學生心態變化的關鍵,正確的指導將有利于培育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理念。在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了德育思想,既能充實學生知識生活,又能使學校教師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激發中學生的創造性,養成中學生愛美的興趣,進一步發展中小學生健全的人格個性,養成中學生優秀的意志力品德。
(二)有利于語文教師教學生涯的發展
活到老學到老,指教育要培養學習者終生讀書的意識,在日常教育過程中不斷反省,并進一步探索教書育人的新方式。統編新版教科書中把語文政治歷史三科融為一體,說明了綜合性教育的戰略地位已經更加凸顯,我國需要的人才培養并非只會念死書的書呆子,乃是德智育體美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教師沿著這一目標繼續反思,進一步探索更好的教學模式,既能精進自身的業務能力,也能使自己迅速發展,而且還能滿足新課程中對語文所提的要求“使培訓學員養成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技術素質”,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三)有利于社會整體水平的提高
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教育乃國之根本”,學校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個高學識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在中學語文課程中滲透了適當的德育教育內容,不但能夠讓學生學會一些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基本技術常識,使自己在世界上生存得更好,更能夠讓學生們獲得良好的品德陶冶,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升華,思想得到質的轉變。使我校形成了人才兼具的、符合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人才培養,提高了我們人類社會的總體思想道德水平,從而促進了我們人類市場經濟的良好蓬勃發展。
二、將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狀況
(一)教師注重分數,忽略了學生優秀品格的培育
雖然國家一直在推行素質教育,但是由于高考依舊存在,眾多學生還要在高考中競爭,導致素質教育一直難以推行。在應試教育的作用下,分數成為每個學生“學有所成”的標準答案,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占據著尷尬的地位,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之下,分數依舊被學生、家長以及教師高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偏激的口號層出不窮,在種種教學壓力之下,高中語文教師也是尷尬不已,一方面要響應國家政策推行素質教育,但另一方面高考的壓力又使得教師必須重視分數,兩相比較之下,家長似乎更喜歡學校、教師帶給學生更好的分數,因而教師們也只能側重于應試教育,在無形中忽視了對學生優良品質的培養,導致顧此失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二)在進行語文教學跟德育教育融合過程中缺乏創新精神
課堂教學上仍以老師的講解為主,使得學生被動地接觸知識點,“滿堂灌”現象屢見不鮮,忽略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引領學習者進行情感的體驗,一味地講解書本理論知識,致使中小學生對語文課沒有了趣味,“單調”“乏味”就變成了語文教育上課的標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有部分教師未能明白這一道理,依舊照本宣科,而不是與時俱進,因材施教,不斷精進自己的教學能力,也沒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向其他教師汲取經驗,使得如今的語文課堂死氣沉沉,缺乏活力。語文教育與德育二者互補發展,是互相成就而不是水火不容的關系。
三、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式
(一)通過語文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很多德育素材,這些教材對學生的德育影響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德育素材來教育學生,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思想的洗禮,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綜合型人才。語文學科本來就富有人文特性,在這些課本中的篇章課文或真切而生動地表現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優良傳統文化,或熱烈頌揚了愛國主義精神,或直面人性的光輝,比如學習《邊城》,可以體會珍貴的人情美、人性美,學習《囚綠記》,可以感悟萬事萬物對生命的渴望,學習《陳情表》,可以理解李密全全的赤子之心以及對祖母濃濃的祖孫之情。通過這些教材,學生閱讀這些文章,可以發現其中感人的閃光點,激勵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理念。
(二) 通過“課前三分鐘演講”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課前三分鐘演講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契機。基于高考寫作的需要,學生必須積累大量的熱點新聞素材,而課前三分鐘演講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積累到的素材。這部分素材,基本是有關“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或以身作則,正面教育、引導激勵,或以豐富的人文內容給學生以啟發,或有助于學生的茁壯成長,或鼓勵他們要學習勤勞,學會感激,或學習助人,學習自律。學生通過分享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作文素材,可以使自己以及同學們獲益匪淺。
(三)通過周記、作文等滲透德育教育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一個老師,應當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而走進學生內心,了解他們青春期的心理,摸清他們內心的困惑則是正確引導學生的先決條件。周記、作文等是學生用來表情達意的載體,學生往往會把自己的心事或者情感寫進作文中,透過周記、作文等,老師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了解學生的情緒起伏,從而準確迅速地找到學生,解開學生的困惑,開導學生敏感的內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通過閱讀滲透德育教育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所進行的品德教學,和思想政治、文化歷史等學科并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老師通常會直接告訴學生為人處事的哲理,但是與語文教學并不一樣,在語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需要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細細咀嚼,慢慢品味,深刻領悟。而閱讀則是學生透過文字領悟“大家”的深刻用意,使自己情感得到升華。思想受到洗禮的一個過程,途徑。作為語文老師,應當認真為學生挑選讀本,比如經典名著、文學雜志等,這些讀物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學素養,能給學生以啟迪,幫助學生提升人格的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自己所看的讀本在班上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生間團結互助的精神,讓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五)通過教師本身的榜樣示范來滲透德育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法也規定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榜樣力量,樹立自己正直高大的形象。學生正值青春年華,同時更是世界觀、人生觀養成的時期。兩相作用之下,教師本身的榜樣示范作用越發顯得重要。一位好的語文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也會以身作則,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起到一個道德標桿的作用。張桂梅,一位用畢生熱情詮釋了人生的老師,她道德崇高,身體力行,闡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人生重大意義,她同時也用自身的行動來實踐了艱苦樸素而無私的高尚情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形象地詮釋了教師的榜樣力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要時刻謹記自己教書育人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否則,稍有不慎,則會將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推入深淵,誤導他們的人生。
綜上所述,在教育核心素養下將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相互融通,是必然趨勢。身為一位語文老師,理應緊跟現代教育的發展潮流,持續學習,繼續研究,以精進自身的教學業務才能,為社會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祝高波.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現代交際,2016(8).
[3]陳麗.“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語文的德育功能探析[J].教育論壇,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