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瀟
摘要:隨著國家推出新醫改方案,醫療衛生行業及相關的行業的人才結構和市場需求面臨著一系列新的變化和調整,這給中職藥學專業培養人才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如何在新課改理念下對中職藥學教學進行符合時代變化的改進是我們作為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通過對中職藥學專業教學進行改進,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新課改理念;中職藥學教學
引言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貫徹落實,在中職學校的藥學專業進行教學時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能力,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也要培養學生作為醫護人員的品德和基本素質,在新的時代對中職藥學專業的教學進行一定的改進,不僅為學生之后的發展奠定較好的基礎,也為國家的醫療事業做力所能及的貢獻,促進基礎醫療行業進一步完善。
一、當今中職藥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只重視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教學,對實踐能力培養不夠重視
在目前的中職藥學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比較重視理論教學,在課堂上一味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藥學專業而言并不適用,藥學專業需要記憶的知識較多,缺乏實踐只是一味進行理論知識教學不僅會使得課堂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會讓學生們認識不到藥學專業所獨有的魅力,更不要說喜歡上這個專業。通過實踐,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發現藥學專業的魅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而言非常有效。
1.2只重視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品德塑造不夠重視
在目前中職藥學的教學中,還有一種問題普遍存在,就是教師只重視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作為一個醫護人員應有的品德和素養要求不高,這種現象是非常不好的。醫藥專業類的學生最終的服務對象是人民,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對人民的健康保障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也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肩膀上的重量,為了人民的健康而努力學習。這不僅是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負責,也是對生命的尊重,通過我們的努力,培養出“德醫雙馨”的醫護人員,促進國家基層醫療機構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二、新課改理念下進行中職藥學教學實踐的有效措施
2.1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
在新課改理念下進行中職藥學專業教學首先要轉變我們固有的教學理念,在傳統課堂中,教師一般更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但是在新課改理念下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兩手抓,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并且盡可能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靈活應用課堂上學會的知識,促進學生的專業能力不斷提高,為學生成為一個高品德、高水平的醫護人員而努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藥物應用護理》第二章“抗微生物藥”的“抗生素”一節時,我們會學習到β-內酰胺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四環素類抗生素、氯霉素和其他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在具體使用上存在著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重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引導學生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
2.2樹立新的評價觀,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體系比較單一,一般是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水平進行評價,在新課改理念下我們應該構建更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時不局限于對知識的掌握,而是要綜合更多因素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如學生作為醫護人員所應有的救死扶傷的理念和品格、面對危急情況隨機應變的能力等,這些都應該成為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因素。這不僅可以促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讓學生們對自己的學業更有信心,并且培養遠大志向,引導學生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醫護人員而努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習《藥物應用護理》第一章“藥物應用護理概論”的緒論知識時,在這個部份學生們會學習到藥理學與藥物應用護理的概念和作為醫護人員在藥物應用護理中的職責,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未來事業發展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學生明確自己的定位和學習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進行這部分教學時,教師也應該轉變觀念,根據緒論內容構建起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之后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
結束語
在進行中職藥學專業教學時,為了貫徹落實新課改對教學的要求,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向進行一定的改進,在教學時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力,也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要重視對學生作為醫護人員的品德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還要梳理新的評價觀,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逐步成長為高水平、高品德的醫護人員。
參考文獻:
[1]劉愛.基于新課改理念下的中職藥學教學實踐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43):232-233.
[2]王蕾.新課改理念下中職藥學的教學實踐[J].科教導刊,2018, 000(02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