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輝
摘 要:疫情常態化下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面臨著一定的挑戰與變化。作為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德育教育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可以從學生本身與家校合作兩個方面去增強德育的實效性,讓學生更系統更清晰的認識接受德育,向能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而前進。
關鍵詞:疫情常態化、實效性、德育教育
引言
疫情常態化普遍來講包含多種含義,而其中一種含義是指:新冠病毒可能會與人類長久相處,變成一個“常態化”的存在。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不可能像非典病毒那樣突然消失。那么這樣一種高傳染性的病毒成為“常態化”存在,必將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一定的挑戰:教學工作與教學模式可能因為疫情發生改變與推遲,學生如何在疫情變化與防控下學習生活,學生的身心健康品德培養該如何有效開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學德育教育如何開展的更有實效性顯得更加重要。
一、開展主題活動,培育增強民族自信心
2019年疫情的來勢洶洶,讓全國中小學生延期開學居家隔離并且采取線上學習的模式。在當時,湖北作為疫情高風險地區,水深火熱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屬于中國的民族精神。雖然如今疫情好轉不像當時那么嚴重,但是疫情反反復復仍然人心惶惶。湖北學生面對疫情她們有很多的經歷,面對“疫情常態化“存在諸多的感受;我們可以基于此開展不同類型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演講表達或者閑聊一般的打開話匣又或者采取作文投稿等形式,讓學生在學校的引導下再一次更清楚更系統的感受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與人性的光輝,增強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德育的核心。”中小學生由于學識與認知存在不足,她們對很多事物的認識停留在表面或者混亂的一股腦接受未進行消化吸收。這些認知是開展德育教育的絆腳石也是助推器。從實踐中親身經歷中衍生的認知往往比書本比聽來的更加深刻,轉換的力量會更加堅定、產生的積極效果影響更為深遠。因此在學生親身感受下開展主題活動,是培養增強民族自信心有力的舉措,是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驅動器。
民族自信心能讓學生在今后人生道路的選擇或者遇見事情的選擇上起著一定的正確導向作用,民族自信心也能幫助學生樹立自身自信在未來更好的展現實力為國效力。民族自信心是德育教育更有實效的潛性重要因素。
二、深化家校合作,樹立正確價值觀
疫情的反反復復讓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那么更應該深化家校合作幫助學生在疫情常態化的時代背景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疫情防控的方法之中中國與外國存在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很多中小學生容易被帶節奏,為中國疫情防控優秀自豪的同時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幸災樂禍落井下石之感。這種思想是不正確且危險的。中國一直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即使面對別國的惡意摸黑也積極分享經驗甚至援助他國。因此深化家校合作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必不可少的。在學生表現這種思想的時候及時扼殺并且告知講解這種思維的危害性,不能以孩子還小這種借口去敷衍或忽略。
同時疫情常態化下牽連著公共利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良心互動關系。很多學生容易劍走偏鋒期待疫情到來,以至于可以在家自由自在沒人約束的學習;又或者疫情居家隔離時家人可以不用外出可以陪著自己。類似這些思想在中小學生是常見的,因此需要深化家校合作幫助學生培養公共理性思維,讓學生面對疫情能擁有正確的認識。
正確的價值觀影響學生的一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能讓學長少走彎路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疫情常態化學校與家長對學生的觀察會存在一定的盲區,家長與學校及時的溝通交流,根據學生的表現去商討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會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開展以及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總結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從娃娃抓起。”中小學生作為我國的未來希望,優質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今疫情常態化,從學生本身和從家校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德育教育手段,也是更能發揮德育教育的實效的重要依托。
參考文獻:
[1]岳玲,宋振良.播種德育的種子,綻放德育的花朵[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2):118-119.
[2]鄒太龍,王世枚.守望德育的崇高性:疫情下的學校德育省思[J].中國教育學刊,2020(10):97-102.
[3]劉萬海,董欣雨.后疫情時代中小學線上線下教學耦合發展的趨勢和特征[J].教育導刊,2021(11):19-23.DOI:10.16215/j.cnki.cn44-1371/g4.202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