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娟
摘要:美術課程標準強調:應該將美術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領悟美術所彰顯的價值,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應該在實際的教學中積極滲透生活化的元素,使得課內教學與課外生活有機融合,從而提升學生藝術素養。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美術;教學策略;探微
引言
美術在人類文化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處處能夠發現美術的影子,生活與美術是密不可分融為一體的,生活是美術生長的土壤,美術教育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的,二者的融合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美術教育的認識。
一、注重改進審美情感教學
我們的教學主體是初中生,他們具有豐富的情感、對美的向往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教學過程中情感因素不容忽視。只有當一個人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時,他才會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美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不僅體現在它的視覺形式美和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美,而且在這一背景下,在民族大眾教育中,教師應努力審視和展示藝術作品中線條、色彩和結構的視覺形式美,以及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濃郁的鄉土情趣和淳樸的民族情懷,從而鼓勵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追求美,從而激發他們的藝術創作沖動。例如,在《風箏》一課上,首先,與學生一起玩游戲:“猜猜中國風箏的歷史有多古老?”“你對風箏的美麗傳說了解多少?”充分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使課堂充滿活力。從中我們也了解了一些風箏的起源和種類。接下來,我們設置了一個場景:“如果你站在華盛頓的航空航天博物館,你想說什么?”讓學生們大膽地表達和體驗悠久而精彩的民間文化和祖國藝術的魅力。“我們古人真偉大?!薄叭祟惖南胂罅φ尕S富!”“我們中國人真強大!”“要是我能做一只風箏并能飛就好了。”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美好的事物,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中的藝術美,教師有必要將生活中的素材盡心挖掘并且引入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在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時要注意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相符合,同時要充滿趣味性,盡量將學生日常所熟悉的事物作為情境資源,例如在教授《設計生活中的標志》這節內容時候,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詢問學生標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詢問學生都在日常的生活中見到過哪些標識,學生們針對老師的詢問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有的說在家里的樓梯道中見過安全通道的標識,有的說在馬路上見到過“減速慢行”的標識,還有公共場合的“禁止吸煙”,醫院里的“保持安靜”、包裝盒上的“防潮”、“輕放”、“向上向下”,“易碎品”標志以及河邊的“水深危險”的標志等等。在同學們的踴躍發言中課堂氛圍瞬間活躍起來,通過將生活元素滲透到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感受藝術的魅力所在。
三、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品味美術獨特的美
在美術教學中,當學生對具備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時便可以促進學生更為深入地欣賞美術作品;通過相關歷史背景的描述和介紹,激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想象力;由于對音樂和舞蹈的認可。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巧妙地利用民間藝術與語文學科的關系:開展歷史插畫、日記畫、詩畫;并鏈接到音樂學科系:創作小紙人交響曲和能跳舞的小紙人;與自然物體融合:展示有趣的昆蟲、我和動物朋友。通過這種學習滲透融合的教學方式有效促進各個不同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和轉化,也是更新教學美學內容的有效途徑?,F在,如何讓學生對每一門課都感興趣,通過藝術相關的課程,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用基本的藝術形式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培養他們的感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實現知識、手術、藝術的融合,情感與創造。這是值得每一位美術老師學習和研究的。例如,民間藝術史就是在一個偉大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民間藝術的許多表現方式與文學中“賦、比、興”的表現方式相似。民間藝術造型的方法很多,與物理學的內容密切相關。實踐表明,這種與多學科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教育效果非常好。此外,應該給學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如民間展覽、泥塑比賽、,剪紙比賽等。讓學生積極參與“熱點話題”:如“我身邊的民間藝術”、“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新時代民間藝術的想象”。通過本課程,學生可以學會觀察、發現、思考和積極參與,讓學生能夠畫畫和感受,了解民間藝術,保護民間藝術,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四、融合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當中的藝術美
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內容時,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中國特色元素,比如中國特色圖案、顏色、紋樣等,最終可以將元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學生在了解對比鑒賞分析一些中國元素的案例之后,從中總結出這些元素的設計方法;最后通過感受了解中國元素的美,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戲曲、傳統美食、著名歷史人文景點、各類建筑等,都可稱為中國元素。比如“卍”字紋樣,在音上同“萬”,是一種極具神秘色彩的紋樣;在佛教教義中,代表無量的功德,唐朝武則天又定其含義為集一切功德。在徽派建筑中,“卍”字紋樣代表綿延不斷之意,蘊含了古徽州人民對種族綿延的美好期許。在紋樣的教學設計中,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即讓學生初步了解紋樣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了解不同紋樣的內涵和作用,以及紋樣的構造。其次需要把握教學方法;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紋樣作品,先鑒賞,再分析,后交流評述,加深對紋樣的掌握。最后,經過學習,學生對紋樣的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能發現并感受生活中存在的美。最后,以貼近日常生活的紋樣例如動物紋樣、人物紋樣、植物紋樣等引導學生思考,最終得出美術藝術雖高于生活,亦來源于生活。
結語:
通過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生活元素,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正嬪. 引生活之水,灌美術之花——探析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J]. 家教世界·創新閱讀,202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