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麗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習數學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實際上是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小學生的數學意識與素養進行培養,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數學學科比較抽象,加之小學生認知思維以感性為主,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漸次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教學形式,寓教于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得整個教學充滿趣味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化;策略
引言
小學階段學生都喜歡玩游戲,趣味性是小學生學習中非常在意的一點,當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的效率便會得到很大的提升,正是順應了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所以很多教育領域的教學內容都添加了游戲型教育,小學階段的數學科目是教育講習的重要部分,也離不開游戲化教學,游戲型教學策略可以激勵學生進行主動性學習,還可以利用游戲講學增添講堂的豐富性,讓講臺教學不再單調無味,進一步提升講堂的活躍程度,使小學階段學生更加熱愛數學。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從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對于“我講你聽”的單向形式,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尚小,思維簡單,多講講、多灌輸就能讓學生“記得牢”“熟能生巧”。殊不知,學生被動聽講、被動接受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很容易產生聽課疲憊感,興趣索然,原本就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難以理解”,這也導致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方面顯得有些吃力,學生學習的熱情因為教師一個人的主導而被削弱。在一些課堂上,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并不鮮見,這對于好動、活潑的小學生來說,時間一長會感受不到學習的有趣性,可能產生煩躁心理,影響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對于新課改的精神主旨沒有吃透,雖然認識到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有效教學,但是,教學活動仍然以教師為中心,無法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有的教學看似熱鬧,關注點卻沒有放到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吸納上。這種教學形式效果甚微,而且還容易讓學生認知偏離航向,寶貴的課堂時間也就白白浪費。
二、小學數學開展游戲化教學策略
(一)課前預習融入游戲元素,提高預習效果
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認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較低,這需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與學習主動性。為了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專心投入其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設計游戲性的預習方式。充滿生動趣味的預習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發動自我學習意識,對即將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初次了解。游戲式預習多偏重于低年段,能夠培養學生的預習興趣和預習習慣。預習作業設計目標要借助家長的力量,先指導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進行閱讀,帶領學生學會讀題(圖)、簡單分析、進行比較、嘗試提煉重點,從而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在帶領學生預習的過程中,對于內容的解讀,更多的是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并且能夠結合內容創編為可吸引學生興趣和參與的游戲形式。在學生參與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及時記錄學生看不懂的部分,培養學生學會思考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與習慣。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其學習的游戲方法,提高學習主動性,激發熱情。在設計預習作業時,教師要將知識提煉成學生樂于思考的問題,并能將問題編制為習題,與家長合力將習題融入游戲中。
(二)游戲環節評價
在游戲化教學模式下,教師還需要對教學效率進行客觀評價,并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做出調整,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末尾一環留出十分鐘時間,讓學生結合游戲評估自己學習了多少知識。同時,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對學生的游戲結果進行評估,進而評判學生把握知識的力度。如“闖關”游戲,借助游戲的闖關模式,設置不同等級任務關卡,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獲得新知識。這一游戲形式采取“絕對評價”方式,教師利用各種工具以及手段,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水平設置不同難易程度的一道道關卡,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教師和學生則可以根據是否對某一關闖關成功來進行對所學知識理解與掌握的目標判斷。闖關失敗,意味著學生需要加強這一部分的學習,而教師可以根據反饋信息決定是否調整教學策略。另外,與闖關游戲教學策略不同的是,競賽游戲教學采取“相對評價”,按競賽規則將學生分成水平相當的各個小組,組與組之間進行競賽,包括練習鞏固、知識過關、問題搶答等競賽形式,以戰勝對方為游戲的終極目標,而教師根據贏家和輸家給予適當的獎勵與懲罰,使得這一競賽游戲趣味盎然。
結束語
總之,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開展,需要教師在設計上做到科學、合理、適宜,讓游戲化教學的作用與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與教學內容緊密融合,使得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樂中思,不斷體會學習的樂趣,理解、鞏固、掌握和運用知識,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其數學思維,促進數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倪燕.小學數學游戲的組織實施策略[J].小學數學教師,2019(9).
[2]莊惠芬.小學數學游戲化學習的內涵、特質與原理[J].江蘇教育,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