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亦青
摘 ? 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板塊。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形成多元的文化認知。初中階段的古詩詞學習相較于小學階段而言,學習內容與學習難度均有所增加。因此,探索初中古詩詞的有效教學策略很有必要。本文結合部編版教材,針對當前初中古詩詞的教學現狀,提出古詩詞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 古詩詞教學 ? 有效教學策略
部編版教材在2017年投入使用,相較于之前的教材版本而言,部編版教材中選用的古詩詞的數量明顯增多,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壓力也就增大了。在課堂上,教師有效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提高古詩詞的學習效率。本文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部編版教材,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提出具體有效的策略。
一、部編版教材古詩詞選文與編排特點
(一)選文多樣,文化價值高
我國古詩詞資源非常豐富,部編版教材中選編的大部分都是著名詩人的代表作,入選的詩人有的在古詩詞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有的在軍事領域,甚至是政治領域都小有成就,如王安石、陸游等。此外,古詩詞選編也是豐富多樣的,從題材進行分類,可分為詠史類、愛情類、田園類等;從古詩詞的體裁進行分類,詩包括五言、四言、律詩、絕句等,詞包括中調、長調等;從派別進行分類,有豪放派、婉約派等。這些古詩詞內容豐富,文質兼美,文學性和音樂性都較強,包含了豐富的文化韻味,集中體現了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學生在學習這些古詩詞時,可以觸到時代的脈搏,感受經典古詩詞的魅力。
(二)古詩詞學習體系編排完善
部編版教材在編排古詩詞時,除了正文,還包括預習、注釋、課后練習等,學習體系相對完善,有助于學生循序漸進學習古詩詞。預習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古詩詞的學習內容,提示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查找一些相關資料,如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同時讓學生了解學習任務與目標。學生結合背景知識,自主預習,能給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的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古詩詞重點內容和疑難字詞進行注釋,能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讓學生大致了解文意。另外,一些古詩詞還配有形象生動、豐富多樣的插圖,學生能直觀了解古詩詞的內容。課后練習安排在課文最后,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復習課文的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二、古詩詞的教學價值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古詩詞的世界中可以窺見一部分。古詩詞濃縮了當時社會的生活情景、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等。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更是古詩詞中的典范。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古代的多元文化,繼而進行傳承和內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自身的文化觀念。
(二)增加知識積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古詩詞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如生活常識、文學常識、人生哲理等。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不僅是積累知識的過程,也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與藝術素養的過程。例如,在生活常識方面,《木蘭詩》中,后人由雌雄兔的區別的常識,得出“撲朔迷離”的成語;在文學常識方面,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學生能了解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增加文學知識積累;在人生哲理方面,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蘊含著“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等。
(三)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進行詩詞的理解與鑒賞活動。古詩詞意象豐富,詩人的情感濃縮在古詩詞的每個字中。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一)傳統講授,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在古詩詞教學中,一些教師仍固守著傳統的教學方式,重視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在教學時,以參考書為主,因循守舊地照搬書上的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古詩詞,注重提升學生的答題技巧,而忽略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自然缺乏學習興趣。
(二)低效朗讀,缺乏情感
古詩詞區別于其他文體的特征是富有節奏感。朗讀是學習古詩詞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新課程標準中對于朗讀的要求是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也是理解古詩詞的前提。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存在忽略朗讀、低效朗讀的現象。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古詩詞的朗讀一筆帶過,沒有組織多樣的朗讀形式,或只是為了形式而進行朗讀,課堂上的朗讀較為低效。
(三)課堂教學效率低
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保證教學的效果是必要的。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在理解古詩詞、鑒賞古詩詞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對古詩詞的理解出現偏差。因此,初中階段的學生鑒賞古詩詞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但是,很多教師自身缺乏古詩詞專業知識,導致詩詞解讀缺乏深度,教學效率低下。
四、初中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式,實現多維體驗
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多維度體驗古詩詞,深入理解與感悟古詩詞。教師可以在詩詞教學后,讓學生進行詩詞的創作、改寫、續寫等,讓學生加深對古詩詞的印象,同時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歸納散曲中的意象,讓學生感受這首散曲中意象的獨特用法。在學生探究完成之后,讓學生自主仿寫,進一步體會這首散曲獨特的寫作手法。
(二)加強朗讀指導,提升詩詞鑒賞能力
朗讀是學習古詩詞的第一步,朗讀要讀出隱藏在古詩詞中的情感,與作者共情。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習詩詞前加強朗讀指導,并重點注意節奏的劃分,讓學生在朗讀時能用心體會詩詞的節奏美、音樂美,并讀出自己的感受。例如,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唐詩五首》預習中提出,誦讀課文,讀出節奏與韻味。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情感起伏較大,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詩歌的情感,變換朗讀的節奏,調整朗讀的語氣。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朗讀的技巧,還能深入理解詩詞的內涵,提升詩詞鑒賞能力。
(三)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詞年代久遠,與當前的生活實際差距較大,學生很難體會出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因此,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與作品、作者展開對話與交流,進而實現情感的共鳴。
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整首詞的氛圍是寂寞凄涼的,教師在導入時就可以聯系詞人的境遇,用聲情并茂的語言進行課堂導入:“詞人先前生活美滿,良人相伴,可現今物是人非,孤苦凄涼,詞人觸目傷懷,觸景生情,眼前之景引出了心中之淚。讓我們跟隨詞人,讀這首詞,感受詞人的心境。”然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借助視頻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作者的生活,深入理解這首詩的情感,提高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學習古詩詞的過程,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過程。初中古詩詞的有效教學,既能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又能助力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潛心鉆研教材,科學安排古詩詞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古詩詞,體會古詩詞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2]羅莉群.人教版與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選編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8(7):96-97.
[3]馬軍平.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與實踐芻議[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5):34-35.
[4]謝小惠.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對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的作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158-160.
[5]劉清.試論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的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4):92.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梅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