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磊
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從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的內涵入手,闡釋其在當代語境下的研究價值,通過對大別山地區紅色影視作品的梳理,剖析其在不同時代中敘事模式、人物塑造、傳播生態等方面的差別,并重點對其時代價值進行全方位的探尋。
關鍵詞: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發展流變;時代價值
在我國,紅色文化盛行與傳播由來已久。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隊伍中的文藝兵以說書和快板等形式傳播紅色思想、鼓舞士氣,同時在與人民群眾的交往中,以文藝形式傳播紅色文化。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影視行業的迅速發展,紅色文化也逐漸呈現出多樣的表現形態。大別山紅色文化是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類型。本文以大別山影視文化為切入口,重點探究其發展流變及時代價值。
一、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的內涵及研究價值
“紅色影視是指以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長期艱辛革命歷程為背景,以紅色人物或紅色故事為線索,以反映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大地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電影、電視連續劇等。”[1]它們大多以視覺影視為載體,以對人物的細致刻畫和革命事件的再現為表現形式,展現黨中央領導下的意識形態傳播。
大別山地區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中國紅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這進一步明確了鄂豫皖蘇區根據地和大別山精神在中國黨史中的重要地位。影視作品作為紅色文化的一種重要傳播媒介,在大別山紅色文化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自新中國成立后出現了一大批以大別山為背景的紅色影視作品,如電影作品《五更寒》《風雪大別山》《挺進中原》《大轉折——挺進大別山》《八月桂花遍地開》,電視劇《大進攻序曲》《徐海東大將》《中原突圍》《上將許世友》《鐵血紅安》以及革命文獻紀錄片《北上先鋒》等。這些紅色影視作品隨著時代的變遷呈現出不同的價值訴求:由一種粗糙的話語表達到更為細膩深邃的精神傳達,由規制內單一的模式到新世紀以來富含多義性的精神指向,在對地域文化的彰顯和革命精神的傳承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大別山紅色文化備受關注,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把紅色影視文化作為研究大別山文化重點的相關研究較少。紅色影視作為關照大別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是我們在研究大別山紅色文化中值得關注的視角。
二、時代差異:大別山地區紅色影視文化的發展流變
(一)敘事話語:由單一到多元并存
從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隱藏其中的革命話語建構歷程。紅色影視就是指以革命話語為主要形式創作的影視作品。“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2]對革命歷史的影像表達是一種獨特的革命話語建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權力話語的影響。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大多是采取以不同方式講述不同時代革命故事的敘事結構。前期的影視作品如《五更寒》《風雪大別山》《挺進中原》《中原突圍》或是以革命人物成長為側重點,或是以影響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為敘述重點,到了新世紀,注重革命人物成長和革命歷史敘述雙向發展,側重于對大別山地區革命精神的深層詮釋。敘事話語受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引導,多是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的艱巨性、長期性、合理性。革命敘事話語日趨多元化,主要表現在:由一種粗糙的話語表達到更為細膩深邃的精神傳達,由規制內相對單一的模式到新世紀以來富含多義性的精神指向。
(二)人物類型:從單向度向多向度發展
人物塑造是影視作品的核心內容,人物角色是影視劇出彩的關鍵所在。在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中,人物類型通常有三種:正面人物、普通群眾、反面人物。早期電影中,人物角色大多類型化、簡單化,在對人性的復雜性探索和生活化的片段刻畫上有所欠缺。像《五更寒》中的領導地下武裝斗爭的縣委劉書記、游擊隊員羅文川,重點突出了他們作為革命者的正面形象;《風雪大別山》中對大別山區革命根據地林、鄭兩家革命者形象的刻畫,這些多是呈現出單向度的人物類型特征。《徐海東大將》《上將許世友》則將鏡頭的焦點對準人物的精神世界,大膽跳出了人物傳記片“從奴隸到將軍”和軍事片“只見打仗不見人”的模式,既有人物傳奇性的一面,也有其生活化的場景,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大別山英雄人物群像。《鐵血紅安》則講述了紅安籍開國將軍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從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的發展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在人物塑造和類型上逐漸趨向豐富,從單向度人物向多向度人物發展,人物形象也逐漸趨向立體化、動態化,重點展現人物的成長歷程,人物角色豐滿,人物形象的人性化特征得到彰顯,更具有觀看價值。
(三)傳播生態的重構:從集體到個人的跳躍
任何一項文化傳播活動都處在一定的傳播生態環境之中。隨著傳播技術的改進和傳播觀念的轉變,在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的作用下,媒介生態系統也隨之得到更新和發展。媒介是文化傳播的載體,現代大眾傳媒為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是以影像媒介為載體進行傳播的,通過電影、電視等大家喜聞樂見的大眾傳媒形式來宣傳紅色革命思想。在早期,這些影視作品主要是以露天電影的形式進行集體觀看的。“露天電影是電影在特空中的特殊形態,是一種兼具多種功能并承載特定使命的電影傳播。”[3]其受眾群體較為固定,所承載的政治意義明顯。如1957年上映的電影《五更寒》、1961年上映的《風雪大別山》、1979年上映的《挺進中原》等基本都是采用露天電影的放映模式。隨著電視的普及,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的傳播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電影《八月桂花遍地開》在2007年建軍節期間在鄭州、洛陽奧斯卡院線同時上映,是河南電影史上第一部進入主流電影院線的電影,顯示了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的傳播模式的進一步拓展。同時,隨著傳播媒介的發展,傳播平臺日益多樣化,觀眾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和話語權,比如彈幕的興起,這即是一種以“個人”為單位的互動傳播。傳播生態的轉變即以“集體”為單位的社會傳播過渡到以“個人”為單位的互動傳播,對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傳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三、價值探尋:大別山地區紅色影視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政治價值
紅色影視是中國一種獨特的敘事話語。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它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它們符合國家意識形態的規范,帶有明顯的“政治話語”色彩,大多是站在黨(民族、國家、階級)立場上來闡釋中國革命歷史,宣傳革命歷史觀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正名,與主流意識形態深度契合。
大眾傳媒不僅僅是傳播信息和提供娛樂的工具,它通過“話語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屬于國家意識形態的一種。在革命早期,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承擔著宣傳革命思想、發動群眾、擴大政治影響的任務,為正在進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進行合理性闡釋。隨著革命斗爭的深入和革命取得勝利,影視作品中則注重將一些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革命領袖人物作為重點表現對象,“證明當代現實的合理性,通過全國范圍內的講述與閱讀實踐建構國人在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體意識。”[4]像《五更寒》《風雪大別山》等影視作品中表現出的革命斗爭的長期性、艱苦性以及革命者對理想的堅持、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等。《挺進中原》《大轉折——挺進大別山》《大進攻序曲》等對革命歷史的真實還原,表現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這些都是從政治角度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史做出的合理性闡釋以及對大別山革命精神的挖掘。
政治功能是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最初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它涵蓋著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念。“紅色”一詞代表著熱血與激情,在革命語境中也象征著中國革命的鮮血與犧牲。紅色影視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思想宣講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更新,其所蘊含的政治價值也漸漸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素材,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
(二)文化價值
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資源傳承了大別山地區優良的文化傳統,是大別山地區幾十年來的革命歷史積淀而成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價值。
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紅色文化是我國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有效途徑,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點,具有強大的價值導向功能。紅色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文化。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所衍生出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對大別山地區革命歷史的動態展示以及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通過《五更寒》《風雪大別山》等影視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斗爭史,直觀地展現出大別山地區的精神風貌以及優良文化傳統。其中電影《八月桂花遍地開》中引入信陽民歌這一獨特的音樂元素,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為大別山紅色文化的注解融入了新的血液。《鐵血紅安》將著名的“將軍縣”紅安作為創作背景,講述發生在這里的英雄人物和傳奇故事,進一步彰顯了紅安地區的紅色文化特色。這些影視作品都有著對地域文化的謳歌與贊美,是其獨特文化價值的體現。
以影像話語模式進行傳播,用具體生動可視可感的形象進行動態展示,可以進一步擴大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受眾群體,更好地詮釋出大別山地區的文化魅力,以影視藝術的形式感染人心,引起大家的共鳴,擴大其影響力。在此基礎上,積極發揚大別山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離不開影視文化的帶動作用,不斷發掘大別山紅色影視的文化價值有助于其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精神價值
精神價值是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大別山地區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許多優良革命傳統和獨特的精神內涵。大別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價值。
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中對大別山精神的展示和宣傳貫穿始終。從早期作品《五更寒》中描寫的內戰初期留守敵占區黨員的艱苦斗爭,革命的最終勝利,來自于對革命理想的堅守。在《挺進中原》《大轉折一挺進大別山》《大進攻序曲》《中原突圍》等影視劇中,為觀眾展現了艱難戰爭環境中的戰友情誼,以及革命前輩們無私無畏的自我奉獻精神。傳承大別山精神,弘揚紅色文化是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的核心內容,其所蘊涵的精神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具有一致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追求,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資源。其當代價值也體現其在精神方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再推進,對紅色基因的再激活,對社會正能量的再弘揚。
傳承大別山精神,弘揚紅色文化是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的核心內容。通過紅色影視作品的形式將大別山精神進行生動直觀的再現,為我們梳理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歷史圖景,具有更強的感染性和說服力。而蘊藏在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中的精神內涵也使得這些作品在時代的更迭中依然具有獨特的價值意義。這也是將大別山紅色文化和大眾生活建立聯系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增強大眾對大別山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改變灌輸式教化的枯燥形式,更加強調個體體驗感,推動大別山紅色文化的繼承和傳播。
(四)審美價值
影像藝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表現空間,兼具娛樂性和藝術性,對大眾的思想觀念、生活行為、審美品格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的審美價值一方面體現在對大別山地區革命歷史的建構中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通過與眾不同的審美體驗,開辟一種新的審美境界;另一方面以豐富的美學特征觸發觀眾的內在情感動力,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重塑觀眾的審美認知,提升大眾審美情趣。
影視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在早期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在表現手法、畫面處理、劇情表達上還比較稚嫩。如早期的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五更寒》《風雪大別山》都是采取黑白電影的形式,畫面清晰度不高,劇情也較為粗糙,這時期的對政治性的突出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審美價值。在經歷革命話語與市場經濟的改造之后,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在敘事結構、故事情節、表現手段上也逐漸趨于多元化,其藝術美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例如,在《挺進中原》《大轉折挺進大別山》《大進攻序曲》等影視劇中對戰爭場面的描繪;《徐海東大將》《上將許世友》對人物形象的多角度刻畫;《鐵血紅安》根植于紅安地域文化特色,對空間和時間的建構,表現出對史詩品格的凸顯和獨特的審美追求;《八月桂花遍地開》將音樂這一藝術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另外,從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崇高的精神美,蘊含著民族精神之美,也是對美的一種藝術升華,如革命前輩激揚的英雄氣概,群眾們對真善美的樸素追求,革命者在苦難中對理想信念的堅守,觀眾在這種審美體驗中能夠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傳導出積極向上的精神能量,發揮凝聚人心的美學力量。
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大都運用的是現實主義審美原則,將歷史與現實投射到作品之中,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再現。通過對革命歷史的宏大敘事、獨特的人物角色塑造以期給觀眾帶來視聽感官的享受以及審美主體內在情感的認同感,根據審美主體的需求不斷調整其審美追求,在弘揚主旋律的背景下進行多元化的審美創造,從而有效發揮其審美教育價值。
(五)經濟價值
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集政治性、地域性、時代性、藝術性于一體,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目前已成為地方文化宣傳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旗手。如何實現紅色資源優勢和經濟效益的有效對接是大別山地區一直在逐步探索的方向。紅色影視是紅色文化的一種非物質化表現形態,它具有直觀性、綜合性、多樣性、藝術性的特點。將紅色影視文化利用好、發揮好能進一步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具體途徑有以下幾種。一是推動大別山紅色影視資源的開發,打造紅色文化產業鏈,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大別山紅色影視作品。優秀紅色影視作品的傳播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應,一方面,通過贏得較好的收視率或者票房收入,直接創造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當地紅色旅游、紅色培訓、紅色收藏、紅色文創產品等相關產業發展,同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創造出極大的經濟效益。二是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開設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帶動與紅色影視作品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例如,《鐵血紅安》的熱播,進一步帶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在促進革命老區建設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三是借助大別山紅色影視建構特色地域文化形象,喚起大眾的紅色情懷,擴大影視消費群體,培育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引發聯動效應。以精品紅色影視作品的傳播為契機,衍生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餐飲產業、手工藝產業、旅游產業的聯動發展,實現產業鏈的相互助力,形成一條完整成熟的社會經濟發展體系。
總之,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作為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發展脈絡中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以易于被人民群眾接受的形式在廣泛傳播革命思想、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蘊含著獨特的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新媒介視域下,通過對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價值的探尋,充分認識其時代價值,對進一步開發大別山紅色影視文化資源,實現其價值效應的最優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喜元.大別山紅色非物質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及其價值[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04):137-140.
[2]王治河.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95.
[3]李道新.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J].當代電影,2006(03):97-101.
[4]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