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剛
摘 要:班級是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重要場所,班級管理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未來的發展。尤其是新時代背景下,對小學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由于教師深受傳統班級管理理念的束縛,導致小學班級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教師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更新和優化班級管理模式。本文立足于小學班級管理現狀,對其展開了全面、詳細的分析,并據此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4-017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58
新時代背景下,現代化教育成了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現代化教育不僅是教學理念發生轉變,教師的管理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教師組織開展、實施教育管理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真正凸顯學生的“生本地位”,最終促使所有學生全面發展。小學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肩負著引領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任。因此,面對全新的教學管理要求,班主任必須突破傳統的班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結合班級管理現狀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真正提升小學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一、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現狀分析
(一)管理理念滯后
班級管理理念是教師進行班級管理的指向標,也是提升班級管理效率的關鍵。但小學班主任在開展班級日常管理工作時沿用的班級管理理念比較滯后、死板、教條,甚至缺乏明確的班級管理目標;同時,受到年齡等因素的制約,小學生心智不夠成熟、缺乏相關的社會經驗,甚至還未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些都給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借助權威式管理模式進行強制管理,尤其是當學生犯錯的時候,教師常常不問原因、不分場合,一味進行批評,毫不在乎學生內心的感受,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片面、不科學的班級管理理念嚴重制約了班級管理效果的提升。
(二)管理內容短缺,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管理內容是否科學、全面也是影響班級管理效果的關鍵,尤其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育人的方向已經出現了明顯轉變。尤其是小學生正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優化班級管理時不僅要關心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的文化課知識及其考試成績,還應關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身心是否健康,德、智、體、美、勞等綜合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發展。但小學班主任實際在實施日常班級管理時由于并未從傳統的育人理念中解放出來,因此常常將重點集中在學習管理上,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導致班級管理內容嚴重不平衡,難以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管理模式單一,難以實現管理需求
影響小學班級管理質量的因素很多,其中管理方法和手段是重中之重。由于小學班主任承擔的工作量比較大,班主任難以抽出時間研究新型班級管理技巧。因此小學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依然憑借自身的經驗,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心理認知特點及心理訴求等,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開展班級管理。在這種單一化的管理模式下,班級管理呈現出明顯的刻板性、嚴肅性,學生難以實現個性化發展,也制約了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導致學生游離于班級管理之外,班級管理效率低下[1]。
(四)弱化學生班級管理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已經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同時,新教育理念的提出也對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部分小學班主任在實施班級管理時,由于一直束縛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仍然把自己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更加傾向于傳統的“權威式”班級管理模式,弱化了學生班級管理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參與班級管理。這種情況導致小學班級管理幾乎成了班主任的“一言堂”,嚴重制約著小學班級管理的發展。
二、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創新和實踐策略分析
(一)以生為本,重塑班級管理觀念
先進、科學的班級管理理念是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礎,也是班級管理成敗的關鍵。尤其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必須轉變傳統的班級管理思想。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班主任應該樹立全新的班級管理目標,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圍繞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班級管理活動,使其與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契合;同時,班主任在對小學生進行班級管理時還應該堅持“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兼顧學生的文化綜合素養,真正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真正提升小學班級管理的有效性,班主任還必須重塑師生關系,將自身從傳統的“課堂權威”中解放出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學生群體,與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管理需求及個性特點等。之后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引導、管理,真正提升班級管理質量,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另外,班主任在優化管理時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魅力,創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日常管理中科學、正確使用管理語言,使學生真正心服口服,才能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服從班主任的管理。學生不同,自身的學習需求、個性特點等也有所不同,“一刀切”的班級管理模式已經落伍,根本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基于此,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班主任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差異化的班級管理,保障學生個性化發展[2]。
(二)擴展班級管理內容,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背景下,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小學班主任日常進行班級管理的核心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班主任在日常管理班級時必須對傳統的班級管理內容進行擴展和延伸。首先,班主任要努力轉變傳統的班級管理重點,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還應兼顧學生的德、體、美、勞,使班級管理涵蓋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旨在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由于小學生正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為了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班主任在優化班級管理時還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教導他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要懂禮貌、講文明,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引導學生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最后,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班主任在優化班級管理時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當前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經常會出現多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制約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為了提升小學班級的管理質量,班主任應該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樹立“陽光”的心態,真正實現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3]。
(三)優化手段,靈活開展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手段是制約班級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學班主任必須轉變傳統“單一”的班級管理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特點創新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促進管理質量更加高效。
1.用心管理。小學生的情感尚且正在成長中,更加需要班主任關心、呵護。面對這種情況,小學班主任在優化班級管理時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批評式管理、責備式管理、懲罰式管理等方式,否則會導致小學生情感受到傷害,難以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必須從心出發,了解小學生的情感需求,并付出自己的真心、愛心、耐心、責任心等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并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幫助,不斷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能夠積極配合班主任的各項工作,最終實現班級管理效果的優化。
2.民主管理。小學生雖然年紀尚小,卻存在極強的班級管理意識。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應該堅持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小學生從傳統“被管理”的狀態下解放出來,引導學生以主人的身份積極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具體來說,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精心挑選班級干部共同組建班委會,同時還要立足小學班干部缺乏班級管理經驗的現狀,明確班干部具體的班級管理工作、責任,并向其傳授具體的班級管理經驗、技巧等,方便其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班主任在制訂各項管理制度時還要與學生展開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經過全體學生共同交流、商議制訂出與小學生實際情況相契合的班級管理制度。如此一來,能有效激發小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促使其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強化自身的班級管理意識,最終提升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4]。
3.個性化管理。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個性特點,并且受到生活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差異性,每個學生的個性、才能、知識和興趣等都存在明顯的不同。面對這種情況,小學班主任在優化班級管理時必須立足小學生的差異性,實施差異化的班級管理模式。一方面,教師應了解學生不同的性格。由于學生的性格有內向、外向之別,班主任必須摒棄“統一”的管理手段,而要依據小學生的性格實施針對性的班級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還要立足學生的整體情況,注重培優補差: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要激勵他們發揮優勢幫助其他同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對于班級中的后進生,要采用多種途徑為其補課,關注其心理和情緒,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引導其不斷進步和發展。
4.活動管理。豐富多彩的班級管理活動是提升班級管理質量的關鍵,由于當前小學班主任實施的班級管理手段比較單一,導致班級管理質量低下。因此班主任必須堅持多樣化的原則,構建豐富多彩的班級管理活動,才能真正增強班級管理效果。一方面,可以結合班級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包括心理教育活動、安全教育活動、學習雷鋒活動等,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主題教育,最終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秀品德、積極健康的心理等;另一方面,利用班會強化班級管理。班會深受學生喜歡,也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因此,班主任可以靈活利用班會這一途徑,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常見的素材精心設計主題班會,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在相互討論、相互辯駁的過程中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形成正確的認知。
5.文化管理。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氛圍具有極強的班級管理價值,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基于此,小學班主任在優化班級管理時應該關注班級文化的建設。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包括開展閱讀周、閱讀角、全班共讀一本書、詩歌朗誦、閱讀交流會等,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班級氛圍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強化班級管理效果;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在班級墻壁上張貼一些名人名言、激勵性的格言或者組織學生負責班級的黑板報工作,不斷提升班級的文化氛圍,促使學生在良好班級氛圍的影響下身心實現健康成長。
(四)實施崗位輪換制,強化學生的自主管理
新課改背景下,為了凸顯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班主任必須從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以班級主人的角色積極主動參與班級管理,可以積極實施崗位輪換制,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管理的積極性,循序漸進地提升小學生的班級管理能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實施行政小組輪換制度。班主任可以結合小學生的檔案,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劣勢,并將班級學生劃分成為一定數量的小組。之后再設置班長、組長、學習委員、衛生委員、安全員等,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施自主管理。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給每個小組提供兩周自主管理時間,并由組長結合管理實踐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另一方面,實施競選輪換制度。班主任以周為單位公布班級管理崗位及相關職務,明確每一個管理職務具體的工作職責、崗位要求等。接著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點自主選擇班級管理崗位,鼓勵學生采用演講等方式進行公開競選。學生根據競選小組成員的演講,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完成選舉。如此,可以促使學生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五)依托互聯網,實施家校共建
學生的教育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學校唯有從傳統“單打獨斗”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來,與學生家長進行合作,形成家校管理合力,才能真正提升小學班級管理效果。基于傳統管理方式中班主任和家長溝通不便的情況,小學班主任在促進家校共建時可以靈活借助互聯網這一工具,構建家長學校網絡平臺。具體來說,在家長網絡平臺上,班主任可以借助網絡授課的方式對學生家長展開培訓,家長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展開學習,掌握孩子的管理技巧,不斷提升家庭管理效果。同時,班主任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分享一些相關的教育文章及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家長可以在閱讀和觀看后積極留言并展開討論,共同解決家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另外,家校還可以借助QQ、微信等社交平臺,圍繞學生的相關情況展開溝通交流,不斷提升班級和家庭管理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給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班主任秉承的班級管理觀念、模式都已經落伍,難以滿足當前的班級管理需求。基于此,小學班主任必須更新管理理念、擴展管理內容、創新管理手段,實施學生自主管理、家校共建等,不斷提升小學班級管理效果,最終實現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艷.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溝通技巧分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1(2):128.
[2] 趙興榮.淺談以人為本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管理方法[J].考試周刊,2021(16):157.
[3] 楊番.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困境與解決對策探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2):202.
[4] 高啟花.淺談小學班級管理的有效方法[J].青海教育,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