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達
摘 要:中國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傳統文化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書寫對象和藝術土壤,中國書法藝術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書寫工具。因此,探討中國書法藝術中蘊含的和諧、自然、審美以及辯證方面的傳統文化精神,并分析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書法;書法藝術;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蘊含著諸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同根同源,同時又與哲學、文化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書法發展為藝術時,其涵蓋的和諧、自然、審美以及辯證等傳統文化精神很值得人們深思。
一、中國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書寫對象
書法藝術主要的書寫對象為文字,并以漢字為基礎。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的時代最早的文字,隨著文字的不斷發展與延伸,最終形成了整體的發展脈絡,并且在發展過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于漢字是傳統文化的體現,因此中國書法藝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
(二)藝術土壤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書法的藝術土壤,書法藝術則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體現。書法中的線條能夠深入闡釋傳統文化中優秀文學作品的美感,書法藝術的精髓也主要體現在優秀的文學作品中。
(三)表現形式
書法藝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書法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曾經利用各種器物來傳承文化藝術,此類器物不僅促進了書法藝術的流傳,也代表著傳統文化在整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意義,比如青銅器、甲骨等器物。書法藝術在此類器物上的流傳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同時豐富了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
(四)書寫工具
書法藝術特有的書寫工具為筆、墨、紙、硯,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文房四寶”。書法藝術創作對書寫工具的依賴性較強,筆、墨、紙、硯作為書法藝術的重要工具,在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充分體現民族精神與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精神。
二、中國書法藝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
(一)和諧
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事物的和諧與統一。“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事物的兼容與包容萬物的能力,并認為只有強調和諧、包容才能夠達到統一境界。書法中對此類傳統文化精神的表達較多,可以將傳統文化中富含的和諧之美充分地體現出來。書法藝術對和諧有著較高的追求,強調“筆心合一”。在書法發展的過程中,各大書法家十分注重運用書法來表達思想,書法與思想的和諧統一是書法家的畢生追求。同時,書法的文本結構對筆墨具有一定的要求,局部因素必須與環境因素和諧統一。因此,書法家只有兼具書法技藝及書法感悟時,才可以實現“筆心合一”,即傳統文化精神中強調的“天人合一”。書法中的和諧還體現在變化的統一,《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說明萬物的對立與統一,變化中的統一即為和諧。書法中對變化與和諧的運用十分廣泛,書法家在進行書法創作時,既要注意變化,又要在變化中尋求和諧的統一,千篇一律的書法往往會存在單調的感覺。書法追求的和諧統一能夠為書法作品帶來更多的審美可能,比如孫過庭的書法作品中的每個筆畫都有不同的形態,豐富性十足,但同時又具有統一性,每個筆畫之間都能夠做到“變起伏于峰杪”,每個變化之間都能達到和諧的狀態,最終在富于變化的局部結合下構建出了作品整體的和諧性。此類作品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該作品中的橫筆畫變化非常多,雖然王羲之書寫的筆法、角度以及筆畫的長短、粗細都存在差異,但其作品整體上又在變化中達到了和諧,妙趣橫生,能使人產生愉悅的審美感受。
(二)自然
遵循自然規律完成事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所以自然規律是無形的法則。例如易經風水典籍《管氏地理指蒙》中寫到:“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涼。”謝和卿在《神寶經》中講道:“陽作必借陰氣一吸,陰作必借陽氣一噓。即陰來陽作,陽來陰作之義。若陽來陰受者,則見禍舒徐。若陰來陰受者,則見禍慘急。”此類思想都強調遵循自然,并且在書法中也有具體的表現。部分書法作品雖然樸素,看似非常平淡,沒有出彩之處,但其實非常自然,擁有真切的情感表達,意蘊深長,書法中體現的自然思想起源于老莊哲學,古代哲學家早已認識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和永恒偉大,人類的活動在自然天地間顯得尤為渺小,自然發生的一切事物看似無意,但其發生卻順應著自身的自然規律,書法藝術創作也可以順應此類規律,并且在應用此類規律時創作出的書法作品往往蘊含著自然的傳統文化,書法家通過樸拙的筆法自然地表達對書法的真情實感,對過分堆砌筆墨、矯揉造作持反對態度。在書法藝術中,書法家所體現的美感必須真實自然,否則其情感表達將會失去意義。同時,在進行書法創作時,書法家需要自由地表達筆墨章法,力求真實自然,自由自在地表達書法技藝。書法的境界之一為自然而書,自然創作下流動的氣韻生動才是真正優秀的書法作品。
(三)審美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體現與書法藝術具有諸多關聯。從象形字開始,中國對文字的審美逐漸延伸至書法美,并且方塊漢字的發展對中華文化審美具有較大的影響。自古以來,人類語言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并不能把人們想表達的一切都完全地表達出來,語言的局限性導致人們對思想的表達有限,即《易·系辭上》提出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導致部分情況“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而書法以文字為依托,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文字的審美各不相同,不同的審美體現著不同的文化精神。例如在統一小篆時,李斯的《嶧山碑》廣受人們的推崇,字體非常蒼勁有力,表達的氣勢較為恢宏。東漢后期,隸書逐漸取代了篆書,其具有字體規則、行文嚴謹又富有變化、氣勢剛猛的特點,正是秦漢時代特征的體現,秦朝對規矩十分看重,并逐漸演變成嚴謹規范的書法審美。而漢朝的獨尊儒術在隸書中也有所體現,隸書相較于篆書而言,具有外柔內剛的審美特點。但最能體現審美精神的書法藝術是在魏晉時期出現的,該時期出現的書法藝術在審美上與時代精神高度契合。魏晉時期的政權頻繁更替,社會十分動蕩,在混亂的社會狀態下,人們的思想高度開放,個人性格得到了延伸,該時期的文藝創作非常注重批判與改造,文化展現出了多元化的景象,其中在書法領域尤以王羲之最為出名。王羲之追求書法審美,并創作出了諸多著名的藝術作品。他不僅注重書法在點畫、結體、成行以及布局上的審美,還注重書法的思想審美。王羲之在《書論》中對書法審美進行了分析:“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攲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王羲之提到的“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則為書法藝術審美的基本規律之一。隨后,王羲之又提出了“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思成矣”和“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的書法審美應意在筆先的規律。王羲之是第一個明確提出該書法創作規律的書法家,他提出的書法審美與魏晉動蕩時期的思想與文化開放息息相關,他還認為書法家要先培養個人品行和修養,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書法審美,更好地掌握書法技巧。
(四)辯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周易文化充分體現了辯證精神,該文化的主要內涵為萬物的生滅變化都具有規律性。《周易》中認為陰和陽構成了世間的萬事萬物,其中論述的陰陽正是辯證精神的體現,陰陽代表一柔一剛、一隱一顯等無窮無盡的具有辯證的對立面,同一個事物的判斷條件不同,那么其陰陽的屬性也不同,所以具體的陰陽變化由條件決定。道家文化也具有鮮明的辯證思想,老子的《道德經》中系統地對事物的對立、轉化等辯證關系進行了說明,蘊含的辯證思想較為明顯。例如虛實、剛柔、禍福等事物都具有對立統一的關系并且事物之間的矛盾可以發生轉化,事物運動蘊含的規律是“反者道之動”。《道德經》中寫到“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其主要是告知后人要辯證地看待一切,同時還要關注各個事物存在的依存關系。“物壯則老”“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曲則全,枉則直”等語句都是辯證精神的體現。此種辯證思想同時體現于書法藝術之中,其中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對書法藝術的影響重大。比如白紙黑字的書寫習慣,白紙黑字本身就具有鮮明的對比反襯。除此之外,書法家在進行書法創作時,墨的干濕、濃淡,筆尖的潤枯,馭筆時的緩急、輕重、行停,章法布白時的“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都融合著辯證思想的對立統一規律。在進行書法藝術創作時,臨帖、出帖,書法的妍與拙,師法與創新都體現了道家文化的辯證思想。臨帖雖然是學習書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出帖才是書法藝術的最終目的。要想達到出帖的目的,必須先臨摹,并掌握臨摹的精髓,但不能一直臨摹,不求進取,只滿足于臨摹的書法家則無法出帖,書法家必須在臨摹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最后融會貫通。妍與拙組成了書法藝術美學,妍守雅正,而拙取險絕,這既屬于筆墨章法,也和書法美學流派有關,妍與拙作為書法藝術風格迥異的兩種流派,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需要用辯證的思想看待二者。書法的師法和創新與臨帖和出帖蘊含的辯證思想類似,在學習書法時,雖然要具備師法觀念,但是不能將自己拘泥于師法之中而失去創新,否則書法藝術將無法獲得創新。只有在遵循師法的過程中不斷探求突破,才能夠形成自己獨有的書法風格。例如董其昌,他的行書創作大多以“二王”書法為宗,但同時也結合了顏真卿、米芾等多家風格,并將其融會貫通,最終自成一家。
三、中國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精神的相互作用
(一)促進傳播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藝術可以與傳統文化精神互補,中國書法藝術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得到發展,其提供的媒介讓書法藝術獲得延伸,在書法藝術獲得發展的同時又將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傳播開來,通過書法藝術教化中華兒女。在二者的互相作用下,中國成千上萬的人們獲得了藝術熏陶與文化滋養。人們的書法藝術素養越高,對傳統文化精神的領悟就會越深,大多數具有較高書法藝術造詣的書法家都致力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并且從他們的作品中也能看出他們在進行書法藝術創作時所賦予作品的傳統文化藝術。對于傳統文化而言也是如此,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能夠體現不同的文化特征,書法藝術在傳承、傳播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多數與傳統文化精神相關的活動中必定夾雜著中國書法藝術賞析,中國書法藝術在傳統文化活動中通常會憑借其文化內涵而獲得一席之地。
(二)沉淀精髓
大多數流傳至今的書法藝術都是傳統文化精神的沉淀,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諸多優秀的文人將自身的思想與情感融入書法作品,因此后人能夠從其作品中感受那個時期的文化精神。比如,王僧虔曾經在《筆意贊》中贊賞王羲之的書法“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對王羲之及整個魏晉時代的書法藝術特征進行了準確概括,王羲之的行草書具有率真樸實的外在形態,書法作品中的章法與氣韻非常流暢自然,但仔細品味卻能看出其內在具有強烈的動蕩感,與魏晉時期諸多名士雖然表面上表現的是風流瀟灑,但是其內心卻含有諸多不平與哀怨的情況不謀而合,充分體現了魏晉時期的時代特征,此類文化內涵在王羲之的《姨母帖》《喪亂帖》中都有顯現,《蘭亭序》更是對此類文化進行了開拓。
四、結語
中國書法藝術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其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非常深遠。中國書法藝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書法藝術在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困境,比如愿意學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少,還有一些人不了解書法,甚至認為學習書法沒有價值等。書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主要包括和諧、自然、審美和辯證等,且具有促進文化傳播和沉淀文化精髓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應加大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書法藝術。在新時代,人們應正確認識到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地位,在學習書法、陶冶情懷的同時,不斷探究其文化內涵,以更好地將傳統文化精神通過書法藝術傳播開來。
參考文獻:
[1]黃升峰.解析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文化精神[J].藝術品鑒,2021(18):127-128.
[2]戎凱.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文化精神[J].名家名作,2020(12):12.
[3]王正富.書法創作觀念發展的三個階段及應用價值探討:評《中國書法文化》[J].熱帶作物學報,2021(7):85.
[4]李楊.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播和發展路徑[J].美與時代(中),2021(10):108-109.
[5]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推廣中國書法藝術 中國書法文化叢書[J].湖北教育(政務宣傳),2021(9):2.
[6]李想.傳統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1(7):106-107.
[7]金開誠.中國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J].中華書畫家,2021(7):90-97.
[8]黃升峰.解析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文化精神[J].藝術品鑒,2021(18):127-128.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