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爽 王菁
摘要:小學數學在實際教學過程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并且有助于學生構建更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踐與思考
根據以往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將知識拆分開來,劃分成每一小節針對性教學,一些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時,只是對所教的內容進行單一設計,無法以單元整體進行展開,只是對單一知識點進行講授,無法讓學生將新學的知識內容與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聯系,不利于保障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質和核心素養。因此,要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有效完善。展開單元整體教學可以確保其具有整體性和結構性,將各個知識點進行合理的聯系,確保學生可以將各個知識點進行有效掌握,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一、明確單元目標,分層問題層層引導
在應用單元整體教學時,首先要明確單元目標,之后系統整理每個單元的知識點,結合學生的數學基礎設置分層問題,使得學生能夠調動以往的知識和經驗,參與到單元整體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可以通過設問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靈活轉變引導策略,提高單元整體教學的水平。
例如,在“位置與方向”中,教師基于本節課程的整體教學目標,即讓學生掌握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并學會利用方位詞描述物體所處位置。教師了解了課程內容,設置分層問題,詢問學生代表方向的詞語都有哪些?通過哪些方式可以確定物體的方向?當教師將問題制作好時,可以根據學生以往的課堂表現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各個主力聚集學習能力各不相同的學生,相互討論,彼此幫助。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可邀請一個小組,派出代表來解答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分析他們對這個單元的知識點存在哪些領悟不足的情況,并結合這單元的數學知識點進行深入講解,加深學生對這單元的印象,提高單元整體教學的質量。
二、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化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各個行業領域都呈現代智能化趨勢發展,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學生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教師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改變和創新教學模式。單元整合教學并不意味著一個單元都以相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從單元中挑選適合動態教學的內容,因材施教,開展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給學生以更加豐富直觀的體驗。
比如,小學數學學習比較大小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用動畫的形式讓學生比較大小。比如,教師給學生展示小熊存儲蜂蜜的動畫,棕色小熊存儲了三罐蜂蜜,白色小熊存儲了4罐蜂蜜,但是他偷偷喝掉了半罐,那么現在誰的蜂蜜比較多?教師也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兩個動畫人物,將兩個動畫人物放在一起,讓學生比一比誰更高?誰更胖?多媒體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應用多媒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比大小、比高低、比重量等等讓學生更綜合地學習。
三、建立單元知識結構框架,串聯知識節點
小學課程的目標在于鍛煉學生的邏輯能力并培養運算能力。因為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學生往往會將不少知識混淆,而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就在于幫助學生搭建一個更完整、更系統的知識框架。因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梳理知識體系,讓學生形成一個單元意識,統籌兼顧,使他們能夠掌握整個單元中的知識內容,將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理順數學邏輯,扎實掌握運算能力。
例如,以“數與代數”為主題,教師就可以將10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表內乘法、除數是個位數的除法,本質是聯系起來。教師帶學生重新梳理加減乘除的運算規則,并且聯系加減乘除,分析加減乘除之間的規律。帶領學生再一次梳理“4+4+4”和“4*3”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尋找“4*3=12”和“12/4=3”幾個算式之間的規律,進一步梳理計算邏輯。完成知識框架的建立之后,教師還可以出幾道與之相關的計算題供學生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框架的幾個大標題,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交流,思考大標題下的主要知識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教師予以練習題能夠加強學生記憶,增強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熟練度,達到整體學習的效果,既能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大幅提升課堂效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是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從整體框架進行思考,有助于學生聯系前后知識點,調動生活經驗和醫學知識解決問題,也有助于他們搭建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教師需要確保教學設計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針對性,并在教學活動后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以便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了解和掌握,便于對后續的教學方法進行合理調改。
參考文獻:
[1]吳錚.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新教師,2020(05):50-51.
[2]朱震緋.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路徑微調的實踐與思考[J].福建教育,2019(0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