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關鍵詞:情境教學 ?教育改革 ?課堂的靈魂
素養課堂就是情境型教學和思維型教學的有機整合,主要體現對學生的深層次思維培養,素養課堂的五大要素之一的基于情境,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整個課堂教學體現從情境入題,提煉情境中的問題、解決情境中的問題。
情境教學,在這幾年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曾經的小組合作學習、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等模式已經被逐漸被淡化。傳統教學也注重情境創設,新課程并對情境創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創設因此成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
創設教學情境是課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徑。創設教學情境是聯系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喚起學生記憶,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構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基本教學模式,我認為在一線教學的老師都各有各招。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刻意的安排,突然生成的情鏡才是教學的亮點。
有一年的冬天,高二的物理內容按進度要上《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節。這一節一共要完成三個演示實驗。通過這三個演示實驗,學生要歸納總結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只要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有電流產生。顯然,這三個演示實驗的份量很重。它們的成功與否就會決定了這節課的成敗。我在給學生做這三個實驗的時候就遇到一點小問題。
那天,我還是和往常一樣,帶起演示的實驗儀器挺自信的走進教室。這節課的內容,我昨天已經在另外兩個班講過,今天又要完成節內容,怎么講?怎樣講?心中已經有一個模式。第一個實驗:我讓學生用導體AB切割磁感線,實驗非常的成功。第二個實驗,我請學生把電路連接好,當學生把條形磁鐵插入螺線管,電流表的指針幾乎不動。我覺得非常奇怪,檢查了一下電路,又請重新做實驗,電流表的指針還是不動。這樣的一個結果顯然與書上的結論不符。以往的實驗都成功,今天的實驗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學生開始有反應了:
學生:老師,是不是書上的結論錯了?
學生:老師,是不是電路連接錯了?
首先聽到的是大多數同學這樣的疑問。當然,我想很有可能是電路連接的過程中那里沒有連接好。于是,我對全班的同學說:“今天的這個實驗,許許多多前輩都完成過,書上的結論也沒有錯,極有可能是實驗的操作中,那一個地方出問題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找出,出現故障的地方。”
對于會出現故障的地方,學生交流討論,并歸納了以下幾個不同的觀點:
①線路連接沒接好
②電流表損壞了
③導線連接不好
④線圈中的細銅絲斷了。
學生提出的這些觀點,用我當時所帶的實驗儀器,要把它們一個一個檢查出來顯然辦不到。不過里面有一個觀點馬上能讓學生檢查,想到這里,我對學生說:“剛才大家提出的觀點,都有可能,最容易檢查的應該是看線路連接好沒有。下面請兩位同學再次檢查檢查。”
學生在檢查時要剝導線,我給了他們一把指甲刀,他們用完后無意間把指甲刀與條形磁鐵放在一起,我伸手去拿指甲刀,感覺不對。再試一下,呀!磁鐵沒有磁性了,我心里一下明白了,暗喜!
幾分鐘后學生把線路已經連接好,這次學生連得格外小心、格外仔細。我知道故障出現在什么地方。因此,胸有成竹的等兩位學生把線路連接好,并讓他們用連接好的實驗儀器完成實驗,同樣失敗。
緊接著我說:“另外的三個觀點,如果在實驗室里,我們能不能借助于其他的實驗儀器把它們一一檢查?”能,學生回答。“但是現在我知道它的故障出在什么地方了。”我拿起條形磁鐵去吸指甲刀,條形磁鐵沒有磁性,學生們非常吃驚。這超出他們的想象,磁鐵怎么沒磁性了!
我聯系昨晚我的實驗儀器所放位置,給他們講了磁鐵的磁性為什么會消失。
這幾天天冷,辦公室里生火取暖,一些老師常拿磁鐵玩。
于是我猜想:昨晚我把實驗儀器放在辦公室里。一些非物理專業的老現看見磁鐵,就把磁鐵吸在火爐的鐵板上,時間一長,磁鐵的磁性就在高溫的作用下消失了。(后來,我問了一下上晚自習的老師,我的猜測是對的)。
就這樣,我的一節課被這突入其來實驗風波給打亂了。教學的計劃沒有完成,欲期的效果沒有達到。后來我又給學生介紹了什么是消磁?什么情況下會消磁?以及實驗儀器的管理等。但是這樣的實驗風波,對我還有學生有以下的幾點收獲:
①學生不費力的學到了一些知識。
②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強調了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④使得課堂更加活躍,拉近了我和學生之間距離。
⑤促使我以后在每次做演示實驗之前都要先動手做一做,盡管以前動手做過,還應看看現象明顯不明顯。
⑥提醒我以后應把實驗儀器保管好,不能麻痹大意。
總之,本節課我和學生收獲滿滿,終身難忘!
教學情境可以貫穿于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在教學中提前想好的情境,生拉硬拽拖進課堂,往往感覺怪怪的。比如曾經聽過一節教學情境的示范課,老師要講發射人造衛星的變軌。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名科學家,請設計一個將飛行器送向月球的方案。盡管如今航天科普較好,但僅有的高中萬有引力知識,對這一問題做設計,意義何在。教學情境應立足于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了學生生活環境的情鏡,意義都不大。在我們的物理教學中,情境是由學生生成的才是課堂的靈魂。
參考文獻
[1]王銀品.格物致理,三三法則——少數民族類高中物理教學之我見[J].亞太教育,2016(03):33.DOI:10.16550/j.cnki.2095-9214.2016.03.031.
[2]尤紅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中),2011(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