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9年,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獲批為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在此背景下,學院大力推動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本文以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電子線路板設計與制作”為例,基于成果導向教育,提煉出“三心四能”的課程思政目標,并在實際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雙高計劃 成果導向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1 引言
2019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明確要“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同年10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擬建單位的公示》,擬立項“雙高計劃”建設單位197個,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成功入選高水平專業群。
職業教育“雙高計劃”,意在通過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1]“雙高”建設背景下,國家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學校,培養一批高素質學生,以滿足“高精尖”型企業的需要。在“雙高計劃”建設任務要求下,加強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和學校內涵建設,推進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成為當前職業院校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切入點。[2]
2 成果導向教育與課程思政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是指,把學生通過學習達成的學習成果作為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的目標,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取成功學習的機會。成果導向的課程設計充分清楚地聚焦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采用靈活適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學習者學習成果作為課程設計的邏輯起點,在充分考慮學習者學情的基礎上,反向進行課程設計,開展教學活動,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是近幾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強調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課程教學中,不僅僅是思政課程,各門課程都承載著“育人”的目標,應挖掘各學科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思政元素貫穿于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考核全過程,力求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課程”育人大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
“電子線路板設計與制作”是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在IEET國際工程技術專業認證課程建設中,成果導向教育在改善貼合企業需求的課程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等方面起到了明顯作用[4]。然而,“雙高計劃”對課程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習總書記關于課程思政的講話也為課程建設目標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作為我校首批面向社會人員擴招的專業,生源結構更為復雜,這種情況下需要按照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進一步精準學習成果,重構教學內容,并進行相應的課堂教學改革。
課程團隊根據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當前生源的新特點,在成果導向課程開發流程指引下,深入做好學習成果制定的需求分析,包括企業用人需求、生源學情、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課程育人目標、職業教育規律在內的外部和內部需求,把握其內在聯系,形成了一套“雙高”建設背景下學習成果制定的方法,根據學習成果,重構教學內容,并圍繞達成學生學習成果這一目標,采用多元教學模式,活用教學方法,分層分類教學,并在成果導向教育閉環的改進機制下,實現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如圖1所示。
3 確立“三心四能”課程思政目標
“電子線路板設計與制作”課程深入分析了課程定位,歸納了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明晰了課程所承載的育人目標,如圖2所示。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本課程與密切合作企業共同確定“三心四能”的課程目標,“三心”融入了課程思政元素,具體包括:匠心精技,振興國家電子信息產業 ;用“芯”服務,勇擔民族科技發展責任;創新“智”造,勇攀電子技術創新高峰。旨在培養學生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樹立為中國芯片自主研發、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四能”則聚焦學生核心能力,旨在從專業技術和未來職業道路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明確學生應具備的能力。
明確育人目標之后,圍繞以上“三心”目標,細化到課程項目教學中,具體為:培養學生具有電子線路設計標準意識、規范意識、質量意識及環境意識;具有認真嚴謹工作態度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系統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精髓;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質疑;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工作責任心和敬業意識;熱愛勞動,樂于動手實踐。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改革。在學生學習、實踐的全過程,不僅注重動手能力、嚴謹工作作風培養,同時,將知識學習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講解電子產品設計、制造行業不同層次、不同分工的工作要求,使學生了解社會發展狀況,緊跟行業科技發展步伐,強化對國家、社會、家庭的擔當和使命感,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自覺性。
4 重構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對接職業標準
課程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實踐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驅動學習,重構課程內容,教學內容對接行業、企業標準,教學項目來自合作企業真實案例或是相關課程的典型電路,軟件設計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在課程教學團隊和企業專家共同參與下,根據行業對電子線路設計職業能力的要求,結合“Altium認證”行業標準,參考企業真實案例及相關課程的典型電路,開發本課程教學項目,明確本課程教學內容及對各內容的掌握程度要求,將知識技能點分配到音頻功率放大電路板的設計與制作、藍牙音箱電路的設計與制作、數字鐘電路的設計與制作、數據采集器電路的設計與制作、USB集線器電路的設計制作五個項目中,根據實際崗位的需要,確定各個項目載體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以項目為載體,在學習情境中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課程考核及評價等。課程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為:電子產品裝焊圖的識讀;電路原理圖的繪制;PCB設計與優化;電子元器件封裝庫的建立和維護;高速電路布局布線;PCB制板。將典型工作任務編號,本課程五個項目對應若干個典型工作任務,其對應關系如圖3所示。
5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打造課堂教學新模式
圍繞學習成果的達成,進行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和實踐,適應雙高建設背景下的教學需求。成果導向教育教學往往不是單一模式下的教學過程,在實際教學中可綜合活用多種教學模式。本課程整合了行動學習、混合式教學等模式,“行動學習”模式將行動作為學習的出發點、發生地和歸屬目標,通過創設工作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探究、合作中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混合式教學則順應了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并在疫情形勢下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和發展,近兩年,混合式教學越來越普遍,面對高職教育生源結構復雜的現狀,采用混合式教學,既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監督教學的作用,又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電子線路板設計與制作”課程以學習成果導向,按照多元統一下的教學過程模式觀,將“行動學習”模式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構建出“多元立體動態”的教學模式。使用案例分析、頭腦風暴、小組任務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打造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在課程考核方面,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按照企業的要求和流程規范學生操作實踐,依托本專業電子產品檢測實踐教學基地,檢測學生學習成果。以企業真實案例需求為切入點,把軟件應用規范、布線布局規范、工藝生產規范、貫穿到每個項目中,使學生實踐從“會軟件操作”,上升到“規范化、標準化電路設計”,養成認真、嚴謹,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以貼近企業產品驗收的標準,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依托校內電子產品檢測實踐教學基地,真實檢測學生設計作品,相對于傳統教學中僅在電腦中仿真檢測電路板設計完整性,更加貼近產品設計、檢測、生產流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質量意識、規范意識,提高電子線路板設計能力。
6 總結
本文圍繞“雙高”計劃背景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這一核心目標,進行了面向多元化生源,進行成果導向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形成了基于成果導向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策略和多維教學模式,在電子線路板設計與制作課程中,圍繞“三心四能”的課程教學目標,引入企業案例和創客項目,活用行動學習、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意識,通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歸納、驗證實施、反饋改進,提升了教學質量。
基金項目:2020年度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JGZD202006);2021年度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雙高計劃”質量工程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KCSZ003)。
參考文獻:
[1] 梁克東,成軍.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邏輯、特征與行動方略[J].教育與職業,2019(13):9-16.
[2] 肖成林.高職院校“三教改革”內涵發展的幾點思考[J].文學教育(上),2020(08):156-157.
[3] 康雅利.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與路徑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9.
[4] 熊麗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電子線路板設計與制作課程改革與實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5):64-67.
作者簡介:
熊麗萍:(1983—),女,湖北襄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電子技術、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