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娜
【摘 要】作業設計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更是承載了學生數學學習、提升思維的重要使命。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優化作業形式與內容這一課題是值得研究與思考的。學生需要有生活、有創意的作業來替代傳統的作業,并從作業之“創”中助力理性思維,提高綜合能力。
【關鍵詞】創意作業 理性思維 綜合能力
課標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形成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能力。現階段的數學教學應該順應學生的發展規律,有效地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培養有思想、有創意、有個性的學生。
一、研“創”,基于學生學習需要
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當是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應遵循學生的個性差異,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的形式雖然多樣,但目標一致。創意作業的產生更是順應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研“創”的過程中助力學生的理性思維、探索精神。
美國的羅伯特·馬扎諾博士將認知心理活動的加工處理分為信息提取、理解、分析、知識應用、元認知系統、自我系統等六個逐步遞進的層級。當下學生不再需要機械的重復性作業,而創意作業的主旨便在于通過非常規化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獨立思考,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讓思維有跡可循。
二、研“創”,助力學生理性思維
(一)研創之“寫”——數學日記、數學劇本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數學日記、數學手賬、數學劇本等便是對數學生活的最好記錄。學習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時,學生完成了“大蒜生長”創意觀察日記,經歷大蒜生長的全過程并將其記錄下來,利用數學的眼光進行結果分析。自主探究式作業有利于學生對統計的理解及應用,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過程性思維。
數學閱讀,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可以培養感性思維,還是激發數學思考的有效途徑。沒有思考的閱讀是沒有靈魂的。為此,在學生閱讀完之后,筆者設計類似數學小劇本的創意作業,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所沉淀、有所思考。并且,這也是一次跨學科融合的好機會,能讓學生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相互促進,發展學生的無限可能。
(二)研創之“畫”——“畫”數學
數學是抽象的,也可以是靈動的。畫數學的創意作業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畫圖”,而是要將數學的本質和學生的思考“畫”出來。
教師讓一、二年級學生畫數、畫時間、畫長度單位等,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啟蒙其形象思維,增強其數感、量感、時間感;三、四年級學生畫數的表征、畫運算、畫題意等,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五、六年級學生畫概念圖、畫解題步驟圖、畫復習整理知識梳理、畫錯題解析等,讓理性思維在學生的成長中生根。
對于二年級的“一半問題”,三、四年級的“和、差倍問題”,學生可以著手完成畫題意、畫過程的創意作業,在“畫”的過程中撥云見日,在日積月累中培養創造性思維。六年級學生學習正方體展開圖之前,可以進行自主探究式創意作業。學生通過實物操作,結合想象、自主分類將展開圖的各種情況呈現出來。在畫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變得深刻,課堂上的交流也更為充分有效,課后的應用明顯靈活有序,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為新知做好了鋪墊,還有利于知識的建構,同時讓學生的概括性思維得以發展。錯題解析創意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摘錄錯例、畫圖分析,是一個再認識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反思和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徑,便于學生對錯題的分類與整理,同時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畫數學的創意作業可應用的范圍較廣,預習發現型、解決問題型、復習整理型等都可以合理安排,研究使用。比如,學生在學習“運算律”時,就可以將運算律“畫”出來,有的學生用點子圖,有的學生用實物圖,有的學生用線段圖,雖然方式不同,但都用自己的思維解釋了運算律的本質,畫出來的運算律也幫助其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數學模型,這有助于學生概括性思維的生長。
當然,還有一種是聯系生活型,可以畫一些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內容。五年級學生對“分段計費”的問題很難理解,這也間接折射出現在的學生對生活常識的一種缺失。教師可以適時地讓學生完成“畫”計費的作業。學生主動向身邊的父母長輩請教并與其探討,研究了家中水、電費的計費原則,分析了出租車的計費標準等,并用畫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的研創作業在提高學生解決這類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同時,也有意識地教會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留心觀察生活。在教學“生活中的比例尺”時,學生完成的創意作業里有身體上的比例尺——自畫像,有房屋縮略圖,有汽車上的比例尺等。思維的閘門一旦被打開,學生的無限可能性才能被發掘,這就是創意帶來的回饋。
(三)研創之“講”——視頻“小講師”
疫情期間的實事分析、冬奧會的觀察與研究、航天事業的發展與展望、閱讀的感想、數學史的發現等,這些都是創意作業的素材,這些內容都可以通過小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展示,使其思維不僅可視,還可聽。對于一些數學小實驗,比如1千米的距離有多遠,步行、騎車、開車的用時分別是多少,1升等于多少毫升的探索等,學生更愿意用小視頻的方式去體驗、去理解、去記錄。同樣的作業設計目標,不一樣的作業過程,帶來的效果也是大相徑庭的。輸出比輸入更為重要,站在鏡頭前的“小講師”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了信心,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系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四)研創之“思”——思維導圖
東尼·博贊先生說過,思維導圖正是大腦中自然的、充滿圖像的思維過程和思維能力的反映。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不斷循環的過程。學生要想讓輸入的內容變得有序、輸出的內容更加有效,就要在強大的輸入和有效的輸出之間建立一個思維導圖系統。思維導圖是一個能夠充分調動左右腦功能進行思維可視化的工具。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分類、概括、比較等思維活動,提高了思維水平,在色彩和圖示的選擇中也培養了審美能力。
小學生要厘清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點狀聯系是有一定困難的。將復雜的知識條理化、可視化、系統化,思維導圖無疑是很好的創意作業工具。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某一知識點找相關聯系,也可以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進行發散;一個單元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作業將散落的知識連成一條線,織成一片網;一個階段結束后,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找準聯系與區別,將知識點細化、系統化。長期堅持思維導圖式的創意作業,對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為學生的美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研“創”,加速學生能力生長
(一)發掘教材,尋找出發點
創意作業的研發與實施的出發點是讓學生主動嘗試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科學情境中發現和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運用歸納和類比等方法發現數學關系與規律;勇于探索一些開放性的、非常規的實際問題與數學問題。教師要從教材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尊重個性化、差異化的前提下,用心發現,不斷積累,努力尋找適合學生持續發展的創意出發點,做到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給學生帶去不一樣的經歷和體驗。自主且多樣化的探究有助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
(二)關注學生,發掘創新點
學生的生長力才是教學研究的本質和動力。作業作為教學中的一部分,學生只有在長期經歷的過程中才能積淀和成長。創意作業的最終受益者是學生,培養有思想、有思維力、有發展的學生才是我們的目標。因此,在研作業之“創”的路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基于學生的個性特征、認知發展規律和思維差異性,充分發掘創新點,設計適合學生的各類創意作業,給學生足夠的思考與實踐空間,培養學生多樣、科學的思維形式,使學生更好地利用理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不斷探究,加速生長點
創意作業的形式要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同時要順應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探索,不能停下研“創”的腳步,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多類型結合,進行美育滲透,開展多學科融合,把創意作業作為項目化學習研究,為學生開發出更多、更優質的創意作業,在促進學生思維生長的同時,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學生只有浸潤在“創意”的土壤里,才能綻放出別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