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靖



【摘 要】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在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學該單元時運用思維導圖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并鞏固基礎知識,更能夠增強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并能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思維導圖 單元教學 提高教學效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可見,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已經成為現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標準雖然還沒有明確指出,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也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思維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采用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系,拓展思維,這對人的左右腦機能的運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可以運用思維導圖更好地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比如,在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車”字的詞語聯想(見圖1),不同的枝干梳理出“車”字的不同用法,加深了學生對該字的理解,改變了機械組詞、死記硬背的方式。再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中對遇到不理解的詞語的解決辦法(見圖2)的梳理,建立方法與問題之間的聯系,以記憶、聯想、運用的形式,培養學生自主理解詞語的能力。這樣的思維導圖在不同年級的語文教材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由此可見,思維導圖已經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學習工具。下面筆者將結合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來簡單闡述思維導圖在單元整體教學時的實踐運用。
一、思維導圖助力單元知識記憶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是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環。它是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使知識建立起聯系,從而促進更深層次學習的基礎。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學習能力,積累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幫助學生梳理、促進學生記憶也是這個階段重要的課程目標之一。
學生記憶能力有層次差異,而記憶力與學習效果有直接的關聯。學習中收獲的知識,如果能被高效地吸收,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就能走出學習的困境。
思維導圖利用聯想幫助學生記憶,是一種很好的學習記憶工具。每篇課文學完都會產生新的基礎知識,首先,從字詞句的記憶來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給它們分類,使基礎知識更具系統性。比如,《紙的發明》中的生字“洲”,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與“州”字進行對比,幫助記憶;再如,像《古詩三首》這樣的古詩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內容的歸納整理(見圖3),由生字詞到詩歌作者、背景,再到詩意,都可以整合到一幅圖中。學生結合思維導圖進行知識回顧,更加直觀和高效。
二、思維導圖助力閱讀思維發展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不高,大多數學生都是被教師牽著走,即使有時候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合作模式,也常常因為少了方法指導或者不明確學習要求,而讓學習互動流于形式。三、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直觀,不管是在語文閱讀課上還是在完成閱讀習題時,學生都以文字表面的意思理解為主,無法準確抓取關鍵詞句對文段進行理解辨析,缺乏高效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語文閱讀教學如果缺少思維內核,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就得不到滿足,將影響思維品質的發展。
(一)流程圖:發展線性思維
以時間順序和事情發展順序來敘述的文章,一般都有比較明確的時間節點或者縱向發展明顯的情節。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采用流程圖,通過分析文章相關內容的關聯與邏輯,來幫助學生明確關鍵節點,以此達到理解文章內核的目標,形成富有邏輯性的思維方式。如教學本單元《紙的發明》時,引導學生梳理造紙術的發展歷程(見圖4),根據紙的發明時間,用箭頭標示事件發展方向,繪制地圖,一方面將造紙術的發展歷程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線軸,另一方面在學生的大腦中理出了一條歷史發展的線軸。
(二)枝干圖:發展發散思維
學生的具象思維能力較強,因此圖文并茂的枝干圖能更高效地幫助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提示學生從“核心主題”出發進行發散思維活動,引導學生抓住并分清文章主次內容,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比如,教學完《趙州橋》后,讓學生根據本節課學到的知識繪制一幅文章枝干圖,引導學生分清課文的主干和枝干。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圖的深度不同,一般的學生能結合文章結構梳理出層次圖,細致的學生可以將枝干再分散開去,通過讀、思、寫將圖豐富,這樣的學習更細致、更深入,更具有延展性。
(三)結構圖:發展聚合思維
聚合思維要求學生能在已有的信息中找到相關信息,形成聚合思維需要通過由點到面的不斷訓練。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單元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而課文《趙州橋》的第2、3自然段都是很好的閱讀范例片段。以第3自然段為例,這段話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為中心,描寫了橋面的精美圖案,并用排比句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在教學時,可以以“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為結構圖的中心,讓學生將結構圖填充完整。學生嘗試從文章中找到能夠體現圖案精美的相關信息,提取后將圖補充完整,形成以“精美圖案”為中心的信息體系。(見圖5)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在課堂中創設以工具使用為基礎、以閱讀理解為本真的交流平臺,能優化課堂交流互動。在閱讀中引入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在思考整理的過程中,實現邏輯思維、聚合思維、線性思維的提升,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快速成長。
三、思維導圖助力語言文字表達
(一)啟發選材
單元教學中,習作也是重要內容。三年級是作文起步階段,許多學生總是提筆就遇攔路虎,不知道該“寫什么”。而思維導圖能引導思維開花,幫助學生根據一個主題發散思維,開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靈感滾滾來”的序幕,使大腦中的寫作素材不斷迸發。以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為例,要求學生選一個傳統節日,寫一篇習作。習作話題很寬泛,面對這樣的主題,學生一時無從下手。面對如此窘境,教師不如啟發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梳理,以端午節為例,從“端午節”這個中心展開,發散思維,啟發學生可以從節日由來、習俗等方面切入,形成導圖主干,再整合單元學習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將材料進行整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蒿等歸入習俗,歷史故事等歸入由來,詩歌文章等歸入文學材料,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過節經歷進行討論、交流、梳理。
(二)啟發表達
三年級是作文起步階段,學生的寫作多以感性表達為主,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思維混亂,使用思維導圖,可以避免學生走彎路,從起步作文開始就養成先思考后習作的習慣。從建立框架、口頭交流、教師指導、補充導圖到完成習作,課堂習作效率會提高很多。
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是讓學生在理解“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基礎上,進行語言運用。許多學生練習時能根據結構圖拓展寫作素材,但無法將這些素材寫清楚。下面是一名同學第一次根據結構圖寫的一段話(見圖6)。
寥寥幾句,寫作就戛然而止,這是習作構思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的問題,這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思維延伸,指導學生從一個角度不斷地想下去,讓思路展開,讓表達更深入、更具體。比如,“有的人在買菜”這一內容,可以想想這些買菜的人是如何做的,他們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語言,然后在結構圖上進行補充。完成后,再進行習作,學生的習作內容就充實了。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延展性也增強了。
在思維導圖的引領下,學生構建的習作框架更合理,表達的主要內容更具體,習作更有特點。
提升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循序漸進,使用思維導圖能讓傳統的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作業形式更加多樣化,讓課堂交流更順暢,讓語文課堂更高效,讓思維發展空間更廣闊。
【參考文獻】
[1]楊娟玉,沈書凝.讓思維可視——閱讀教學中落實思維發展的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課程,2020(1).
[2]雷衍頂.圖式閱讀單:讓閱讀學習視覺化[J].語文知識,2017(14).
[3]王樂芬.巧用圖示方法為兒童習作假設“思維之梯”[J].小學語文,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