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鑫
[摘 要]我國土地廣闊,民族數量繁多,各個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和歷史文化,而正是由于各地之間在文化與習俗上的不同,決定了各地音樂風格的不同,也就造就了音樂的基礎特性——民族性。而伴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音樂作品開始逐漸融合,吸收多種民族風格、藝術文化,每一時期都出現了很多代表作品。筆者在本文論述的便是黃海懷先生由管子獨奏曲改編的東北二胡名曲《江河水》,這首曲子在歷經漫長的社會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卻依然保持著自己代表性的地位,由此可見,它的演奏技巧與所蘊含的音樂美是值得我們品鑒的。
[關鍵詞]二胡名曲《江河水》;演奏技巧;美學風格
[中圖分類號]J6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5-0142-03
二胡作為我國民族器樂史上著名的拉弦樂器,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表演技法吸引了眾多的藝術愛好者,也就決定了二胡人才輩出,名家名作的數量越來越多,而《江河水》作為我國家喻戶曉的二胡名曲,以其豐富多樣的演奏技法以及獨有韻味的美學內涵受到了一眾音樂愛好者、工作者的喜愛。現如今,它已不單單是作為我國二胡愛好者生活中所熱愛的一首經典二胡作品,還是各地專業音樂機構、院校重點研究、收藏的二胡名曲。所以對于這首曲子,其中的演奏技法以及美學風格是極其深刻復雜的。
一、二胡名曲《江河水》作品介紹
(一)作曲家黃海懷先生個人簡介
黃海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5年出生于我國有著贛西明珠之稱的江西省萍鄉市,自幼就對音樂方面產生了極其強烈的興趣,尤其喜愛戲劇、胡琴并且努力學習二胡,于1955年以極其優秀的成績考入了當時的湖北藝術學院,現為我國著名專業音樂院校之一的武漢音樂學院,并且師從周華林先生,在學校的胡琴專業學習過程中,他對于多位二胡演奏家的演奏風格、技巧進行學習和吸收,并且不僅僅局限于胡琴演奏,對于其他音樂方面的知識也有著廣泛的涉獵,如江南絲竹、秦腔、花鼓戲等,充分提高自身的音樂理論知識,之后于1958年因專業優異而被留校,在此之后,黃海懷先生還是沒有松懈對于二胡的學習和提高,并且對于民間音樂與外來音樂的傾聽和學習也沒有落下,也就造就了黃海懷先生的音樂創作在保留本民族演奏技法的基礎之上,又融入了西方音樂創作的手法,代表作二胡曲《賽馬》以及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二胡曲《江河水》。
(二)《江河水》作品創作背景
《江河水》最開始叫《江兒水》,并不是作為一首二胡曲出現的,而是聲樂的牌子曲,它作為一首民間樂曲流行于我國東北遼寧南部地區,在元明時期便已經出現了。直到1962年舉辦的“羊城花會”上,由著名的雙管演奏家谷新善先生演奏了一首名為《江河水》的雙管作品,而這首作品就是由朱廣慶、王石路兩位作曲家將《江兒水》改編而成的,由于作品本身極具藝術性,在60年代,我國著名音樂表演藝術家黃海懷先生在聽了這首作品之后深受震撼,認為這首作品與二胡融合會碰撞出奇妙的火花,產生要將這首作品改編成二胡作品的想法,于是在1962年經過黃海懷先生二次創作的二胡名曲《江河水》誕生了,也就是在次年,這首二胡版的《江河水》便在當時的“上海之春”音樂會上表演了,表演者就是黃海懷的學生吳素華,聽眾們紛紛被曲目中所包含的悲傷、哀憤等情感所觸動,產生了極大的反響。[1]而之后由于經過眾多二胡名家的演奏,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流行于世界的二胡名曲。該曲創作的背景故事是一個悲劇,即在戰亂年代,一對夫妻由于徭役制度,丈夫被抓去服役而死,妻子到了江邊回憶起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情感翻涌,嚎啕痛哭,而翻滾的江河水就如同她的眼淚一般綿綿不絕,這首曲子是對當時封建社會制度的抨擊以及對于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表現,而直到樂曲結束,故事的主人公最終也沒有釋懷,心中萬千悲苦,在江邊哭成淚人,這也是這首樂曲觸動人心的地方。而由于二胡的音色特點與《江河水》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十分契合,將這首曲子借情抒情的方法運用得淋漓盡致。
二、二胡曲《江河水》演奏技法簡析
(一)左手演奏技法
1.揉弦
揉弦作為二胡中左手演奏方法的基礎之一,是表達樂曲情感的關鍵,并且技法多樣,有壓揉、滾揉等,是體現作品內容美、歌唱性的重要技法之一,在二胡演奏中揉弦所產生出顫音的音響效果,正是對于聲樂演唱中顫音的模仿,對于豐富樂音的色彩感以及旋律美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演奏技法在大量優秀的二胡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體現,并且根據音樂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來相對應地采用不同的揉弦方法,是演奏藝術家充分發揮自身創造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江河水》這首二胡名曲大多是采用壓揉來進行,另外穿插使用一些滾揉的技巧,偶爾采用不揉,而如何使用不同類型的揉弦,這是由音樂旋律和情感的變化和發展來決定,這樣能夠讓樂曲表現力更強,音色對比更為強烈,更好地表達作品中“悲”“怨”“憤”等情感。簡單舉個例子,作品中出現的第一個音“mi”,我們要采用滑音的技法,干凈利落地滑到“sol”,之后放出空弦,在“mi”的漸強中,音色要厚重深沉,并且由于《江河水》這首樂曲中“mi”“la”兩個音比較特殊,屬于是曲子中的音眼和特性音,所以一般這兩個音多采用靜指的方式來演奏,也就是不揉的方式,所以對于開頭的這個“mi”我們采用不揉的演奏技法,讓樂曲開頭保持一種空洞的音響效果,造成一種凝重、陰郁的氛圍。但是在作品的第二個音“la”中,由于在音樂欣賞中我們對于作品的感受和想象并不是由一個個孤立的音來決定的,而是由通過一個與一個音之間的銜接組成的具有豐富表現力的藝術樂曲帶給我們的感知來決定的,所以作品的第二個音“la”要與作品的第一個音產生對比,這里我們要采用節奏頻率比較快的壓揉技法,提升這個音的律動和色彩。而對于第三個音“re”通過前面“la”力度和壓揉幅度的不斷增加,給聽眾造成了漸強的聽覺效果,而通過漸強慢慢將“la”推向高音區的“re”,雖然這個音需要保持住前面“la”的壓揉風格,但是在力度和壓揉幅度上卻要與前一個音形成對比,不斷減弱,才能以此來表達出一種悲憤、苦不堪言的音樂情感,通過音與音之間的對比銜接一步步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扣人心弦。
2.滑音及裝飾音
在二胡演奏中技法多樣,除了壓揉還有滑音、泛音、打音等演奏技法。而毫無疑問,在《江河水》這首二胡曲目中也運用了許多二胡技法,由于《江河水》這首二胡曲目中大量吸收了濃厚的東北音樂風格韻味,在東北胡琴音樂風格中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對于滑音及裝飾音的處理[2],也就造就了《江河水》中包含大量的滑音及裝飾音,二胡中的滑音也由于演奏方法的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別,主要有上滑、下滑、帶有音頭的滑音等,在演奏時根據曲譜的提示來選擇適當的滑音技巧,而有些譜曲沒有標注的地方,演奏者可以在符合作品精神內涵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對于一些音之間的銜接選擇適合的滑音技法,通過在前后2個音的銜接中采用滑音的演奏技法,可以讓音與音之間的流動性更加強烈,并且采用合適的滑音技法可以更充分地展現作品的音樂風格,所以要演奏好《江河水》這首二胡作品,就要做好對滑音的練習和運用,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作品的精神內涵以及演奏家的內心情感,塑造出更貼近作品的音樂形象。作品開頭引子部分的第一個音,我們采用下滑的演奏技法,有力快速地將一指滑到“sol”的位置,并且帶有音頭,如同一道驚雷,而這樣演奏體現出東北民間音樂中類似于甩腔的滑音音調,使作品在戲劇性以及地方性上更具吸引力,而《江河水》這部作品的悲憤情感也就從這開始向聽眾敘述,而在后面2個音“la”和“re”我們分別加上了“sol”和“do”的裝飾音,通過“sol”下滑向“la”,之后同樣采用下滑的演奏技法將“la”下滑向“do”最后演奏出“re”,讓音樂的流動性更強,并且通過滑音的處理能夠更好地表達作品的內在情感。而在作品的慢板開頭給出的裝飾音“re、mi、re”,我們應該演奏的快速有力,并且之后的“do”中我們可以加上裝飾音“la”,來增加“do”這個音的語氣感,給人以一種嘆息、哀傷的感覺,不僅增加了音樂的意境感,充分調動觀眾的想象力去塑造音樂形象,還讓音與音之間的銜接更加自然。
(二)右手運弓演奏技法
在對于左手揉弦、滑音及裝飾音的介紹之后,對于右手運弓的運用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二胡的表演主要看的就是表演者的左右手配合,才能演奏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樂曲,二胡在中國歷史上作為拉弦樂器雖然出現時間較晚,但是由于它經歷漫長的發展變化,它與同為西方著名的拉弦樂器小提琴相比,雖然音色上略微相似,但是在運弓的技巧變化上相比西方的小提琴來說卻更為豐富,包括頓弓、顫弓、波弓、跳弓,等等,并且在貼弦方面也要根據強弱變化來調整。通過不同的運弓技巧以及力度控制,能夠充分影響音樂節奏、重音、停頓、強弱對比等音樂元素方面的變化,而這種音樂元素方面的變化正是決定二胡樂曲演奏中音響方面的表現力是否豐富的關鍵,決定了二胡演奏中的語氣和表情。
1.運弓的弓段使用
二胡在運弓的過程中,我們對于弓段的分配以及運弓速率的判斷要以左手揉弦的頻率以及旋律的強弱為基礎,例如對于慢板的開頭“re、mi、re”的裝飾音,由于這幾個音的時值較短,音量較大,要有音頭,并且3個音是連成一弓完成,那么在運弓過程中,開頭要貼緊琴弦,便于奏出音頭,并且弓段要長,速度要快,這樣才能保證音頭足、音量大、音色干凈,再與左手干脆利落的按弦相結合,以此開始慢板的演奏。
2.頓弓
在二胡右手運弓中,頓弓是一種常見的演奏技法,它的“頓”字就決定了這種演奏技法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讓音與音之間的銜接有著短暫時值的停頓,而在演奏頓弓中我們要注意對于弓毛貼弦松緊的把握,通過一緊一松的貼弦與推弓、拉弓相結合,奏出短促、堅實、干凈的頓音。而頓弓細分為“連頓弓”和“分頓弓”,而在《江河水》這首作品中主要使用的是“分頓弓”的演奏方法,在演奏中我們通過逐漸加大“分頓弓”所使用的弓段以及運弓速度來達到漸強的音響效果,而使用這樣的演奏方式,可以更好地體現出作品中的情感,即隨著音樂旋律的漸強而讓樂曲中的情感由內斂轉向爆發,正好符合音樂旋律運動與情感運動之間相關聯的規律。
3.波弓
波弓在二胡曲譜上相對于其他演奏技法來說出現的并不多,它大多數是由演奏家根據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看法,進行二次創作,以此來靈活運用波弓技法,而波弓是一種演奏家通過對于弓速快慢以及貼弦松緊的變化來造成一種強弱變化如同波浪一般的音響效果,在《江河水》這首樂曲之中,通過對于波弓巧妙地運用不僅可以更好地表現出《江河水》的主題,還能與揚琴伴奏更好地配合,例如慢板中第一小節的“do”,通過波弓的使用能夠很好地與揚琴伴奏相結合,讓樂曲悲憤的情感基調猶如滔滔江水一般噴涌而出。
三、《江河水》的音樂美
音樂美種類繁多,音樂美學中把音樂美分為優美、壯美、崇高美、悲劇美,等等,而《江河水》的音樂美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是對《江河水》這首樂曲美的品味的理解,對于江河水音樂美的理解,我認為應該是悲劇美,不僅僅因為作品本身是由一個悲劇性的故事創作而成的,在題材上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還是因為其形式以及旋律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感染力,而這也恰恰證明了音樂美不僅只體現在藝術化的聲音組合之中,也是人的心靈——情感美的一種體現,而在旋律的起伏上,《江河水》這首作品充分吸收了戲曲行腔中的哭腔韻味,《江河水》在旋律上不僅使用舒緩的回旋級進下行,給人以一種不甘卻又無可奈何的矛盾情緒,仿佛人在哀嘆一般的音樂形象,并且還通過采用大跳的方式,與之前產生對比來充分塑造出一位心中滿是憤怒、哀傷的女性形象[3]。在樂曲的高潮部分,采用音量較為強烈的運弓技法,并且結合顫弓、頓弓,仿佛主人公的內心如同江水洶涌波濤一般,抒發出無盡的悲憤和痛苦,在聽覺上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江河水》通過極致的強弱對比,出色地將音樂與情感之間進行了動態比擬,作品將音樂美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充分的表現了一位妻子由于丈夫的服役而死在江邊悲痛欲絕,流出血淚的情形,反映出在封建社會下婦女昔日不幸的遭遇,不禁讓人身臨其境,通過對《江河水》的美的品味,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這首作品在創作形式上完美符合音樂對于美的品格的要求,而在精神內涵上也完全契合對于音樂的意味的要求,所以它為什么能夠成為二胡的經典作品,并且具有極其豐富的美學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總 結
二胡名作《江河水》雖然是經過二度創作的作品,但是其外在形式與精神內涵的光芒卻更加耀眼,作品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控訴,將“真”“善”“美”充分融合[4],并且其演奏技巧也是獨具特色,在充分發揮二胡演奏技巧和音色特點的同時,也充分吸收雙管樂器的演奏特色,體現出獨特的演奏風格。而當我們將《江河水》的演奏技巧與音樂美相結合時,我們會發現,二者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緊密聯系的。經過這樣的音樂欣賞后,會讓我們對于這首樂曲的理解更加深入,從而提高我們的演奏能力,收獲新的審美體驗。
注釋:
[1]劉 敏.二胡曲《江河水》的藝術處理[J].戲劇之家,2015(21):74—75.
[2][3]肖志丹.淺析二胡曲《江河水》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樂,2016(05):64—65.
[4]李 鶯.二胡曲《江河水》的悲劇魅力[J].北方音樂,2016(09):171.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