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導讀:新課程改革以促進人的各方面能力全面協調發展為基點,以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價值取向。這就要求小學數學課堂要尊重學生,體現人本理念,為學生營造、構建“和諧”的教學模式。和諧的數學課堂教學具有讓學生樂于參與、主動投入的魅力和活力,能讓學生在對話、溝通、合作的教學活動中培養積極上進的良好情緒,達到情感與認知的和諧統一,使學生的數學認知和綜合素養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感受課堂氛圍之“和諧”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因此,教學活動要想成功的前提是教師要注意與學生積極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及時有效溝通,建立和諧、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從心底尊重甚至崇敬教師,是基于對教師人格、人品、能力的認同,這種尊重崇敬能夠使師生關系更融洽,作為教師還需不斷學習,掌握好和藹與嚴格的“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自己和學生之間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要重視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信任教師、對教師充滿期望,學生要把這種潛在的情感意識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所教授的學科,著中國平等關系能使課堂教學活動能夠和諧地進行下去,也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和學生這樣和諧的關系,遠能為提高教學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礎。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面對學習。因此,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十分注重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溫和的眼神、贊許的微笑、和藹的態度,能夠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和發散性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中主動探索和學習,并幫助學生產生豐富而良好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在和諧、愉悅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
二、構建“數學化”的教學模式,展現教與學之“和諧”
簡單地說,數學組織現實世界的過程就是數學化。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力求通過創設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引入直接的生活素材,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聯;在教學中,筆者充分尊重學生的數學現實,注重實踐操作,使學生領悟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通過師生、生生積極的互動活動,讓經驗與新知“和諧”對接,使學生體會到“教”與“學”的和諧作用產生的教學效果。通過有價值的提問,啟發學生思考,提升自我領悟的境界,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思想方法的和諧之美。另外,實踐性的作業能很好地延伸課堂與課外的知識。通過構建上述“數學化”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讓數學時時展現“和諧”美。
(一)融入生活素材,讓數學與生活“和諧”相融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來源于生活的學習素材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教學方法解決。新課程改革正契合這一要求,強調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中,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數學知識往往是抽象的,又是嚴謹而邏輯性強的,學生年齡小,邏輯思維還不完善,學習數學往往會較為困難,如果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其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盡可能地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興趣,能吸引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使數學知識與生活和諧相融,完成知識的灌輸。
例如,在教授“克與千克”這節課時,可以結合《妖精豆豆逛集市》這個數學繪本,通過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完成知識的傳授。教師帶領學生跟隨繪本故事的主人公豆豆逛集市,豆豆在集市想要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但豆豆買東西不需付錢,只要用同等的重要的豆子交換就可以,出門時,她將5000顆豆子綁在豆豆的背上,每顆豆子重1克,(可以用符號g表示),5000個1g就是5000g,所以豆豆背上的豆子有5000g重。來到集市豆豆想買10顆糖,1顆糖重1g,10顆糖就是10g,豆豆要用10顆豆子交換10顆糖,10g糖是很輕的東西;豆豆還想買一個雞蛋和一個土豆,一個雞蛋是50g,需要用50顆豆子交換,一個土豆是150g,需要用150顆豆子交換,一個土豆比一個雞蛋重;蘋果又是怎樣賣的呢?一個蘋果240g,可以用240顆豆子換一個蘋果,蘋果比土豆重。學生通過繪本能直觀地感受“g”的重量。然后繼續進行故事,讓學生拿了一個盒子說明是20g的牛奶,將牛奶和雞蛋一起放在手里比較,為什么牛奶要重得多?是哪里出了問題?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用天平稱一稱,用200顆豆子才能和牛奶保持平衡,原來牛奶應該是200g,不知道是哪個糊涂蛋把重量寫錯了。通過這個繪本故事以及貼近生活的逛集市的活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物體的質量,并了解“克與千克”的質量單位和它們之間的換算方法。數學繪本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這個繪本故事中,購買的糖、雞蛋、土豆、蘋果、牛奶等素材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將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教學,可以縮短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將數學學習與生活運用和諧地融合到一起。
(二)關注數學現實,讓預設與生成“和諧”交接
課堂教學中的兩個重要方面是預設與生成,兩者既對立又統一,相輔相成。預設是以文本為出發點,體現教學的傳統性和計劃性;生成是以學生為出發點,體現教學的可能性和創造性。教學既要重視知識體系的有效架設,又要注重體驗過程的有趣深刻。教師可以通過精心預設充分發揮其組織者的作用,以便有序地開展教學任務,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精彩的生成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并創造性地學習。“數學現實”既含有客觀世界的現實情況,也包括個人用自己的數學水平觀察這些事物所獲得的認識。已有的數學經驗,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方法的本質思考。學生通過對已有經驗的再認識,能更有效地幫助其進行數學思考,促進其數學思想方法不斷走向深入。因此,教師必須面對且充分關注“數學現實”,將學生已有的經驗與要探究的新知和諧對接。
筆者在教授“分數的意義”時,結合了《保羅大叔分披薩》這一繪本展開課堂教學,課前設計了本課的兩個重點是如何讓學生用材料表示自己理解的分數及使學生通過系列的感性材料構建分數的概念。根據繪本提出問題:有一對雙胞胎來到店里點比薩,保羅大叔把比薩分成2塊端給了他們。可是,不一會兒他們就大聲吵起來,嚷著自己的這塊較小。如果你是保羅大叔你會怎么辦?學生對分數的已有認識超出了筆者的預料,他們已經能自己的理解對筆者出示的分數的意義用進行解釋,并且理解得還很到位。并且對多個物體作為一個整體的單位“1”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學生很快給出答案:將1塊披薩平均分成2塊,2塊披薩能完全重疊在一起,則大小一樣。筆者利用這個難能可貴的遷移點,調整原先預設。一方面加強尋求分數意義的認識過程,彌補僅由現實問題到數學表示的認識過程的偏差;另一方面重點發展分數的相對性。門口,又進來了4個孩子買比薩。“保羅大叔,我們要藍莓醬的比薩。”保羅大叔隨意地把比薩分成4塊,把大塊的給了胖孩子,小塊的遞給了瘦孩子,分到小塊比薩的2個孩子不高興了。教師提問:他們為什么不高興?是啊,每個人都花了一樣的錢,這樣分不公平!那怎么辦呢?4個孩子爭吵不休,保羅大叔只得重新做了一個比薩,你們猜保羅大叔會怎么樣?通過這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體會平均分,平均分是理解分數的關鍵。通過保羅大叔遇到的兩個不同情況,學生充分注意到了平均分的重要性。當學生設身處地以保羅大叔的身份進行思考時,學生會有一種主人翁意識。通過這個繪本,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深化了他們對分數的縱向認識。憑借學生對分數的生活和知識經驗,本課的新知探究學生感覺很輕松,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經驗與新知的“和諧”對接,學生自然體會到了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美。
(三)體驗生成過程,讓“主導”與“主體”“和諧”互動
顧名思義,課堂教學是由“教”與“學”兩個單元共同完成的,教與學和諧統一是構建一節高效課堂的核心因素。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親身經歷或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其聰明才智才得以發揮。親歷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多種探究活動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掌握數學學習的規律和方法,能不由自主地產生探究沖動。讓學生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是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整個生成過程,筆者盡量多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觀察、思考、探究中體會數學,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筆者在教授“10以內的加減法”時,結合繪本故事《裝得滿滿的籃子》讓學生充分體驗。小松鼠因為偷懶沒有儲備夠食物,籃子先是空的用0表示,每往籃子里放一個橡子,數量增加一個,用“+”表示,小松鼠將籃子拿回家后每吃掉一個橡子數量減少一個,用“-”表示。用小松鼠放橡子和吃橡子鍛煉學生加減法的能力,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繪本中的圖片色彩豐富,具有故事情節,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繪本故事的閱讀與聆聽,逐漸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親身體驗什么是數學化,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四)滲透思想方法,讓知識與能力“和諧”溝通
如果把數學知識比喻為金子,那么數學思想方法就是“點金術”。著名數學家李大潛院士說過:“數學課堂最本質的特點是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熏陶以及數學素質的提高。”可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中的思想方法,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因為學習者不僅要掌握知識本身,而且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抓好基礎知識的同時,還相當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在教授《角的初步認識》時,可以結合繪本《兩條射線手牽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跟隨繪本中的主人公依依和丫丫的游玩腳步,了解生活中常見的不同角的類型,比較角的大小等數學知識,通過在繪本中滲透數學思想,使知識與能力和諧融合。只有掌握了恰當的思想方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也只有深刻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的真諦,才能達到數學上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的境界。
(五)創新作業形式,延伸課內與課外之“和諧”
傳統的課外作業都是單一的、機械的模仿練習,學生不愿意寫作業,作業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作用也不大。學以致用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為了落實數學新課標理念,根據知識特征,筆者創新作業形式,優化設計作業類型,通過實踐性的生活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延續他們繼續探究的熱情,使課堂和課外和諧拓展。
在教授《小數乘法》一課時,筆者結合繪本《鼠小弟愛數學》設計了這樣一道和日常生活相關聯的題:請同學們調查超市里蔬菜、肉、蛋的價格,然后幫助鼠小弟完成一份購買菜單的方案:20元錢買一種肉和兩種菜各有哪些購買方案?學生親自到超市調查后得出了各不相同的購買方案。這樣來源于生活的題目學生很感興趣,也積極熱衷地進行調查,答案才精彩。
總之,和諧是課堂的最佳境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人格影響作用,盡力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又樂于思考的學習氛圍,促進教學系統各參與要素的協調與平衡,構建和諧統一的教學過程,教師要讓“和諧”之花綻放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