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玲
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人們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各行各業中,傳統媒體也是如此。報紙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之一,大數據時代不僅改變了其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也全面融入紙媒新聞采編之中,對采編工作的各項流程完成了改造和重塑。紙媒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大數據時代對新聞采編工作的影響,立足數據、挖掘數據和分析數據,與時俱進地創新新聞采編工作方式方法,為紙媒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新聞采編;難點;提升
如今,大數據已經被運用到人類生活的各行各業,全球知名資訊公司麥肯錫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變化,率先指出全數據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并提出:“數據也變成一種極為重要的生產因素,已經滲透到當今社會每一個行業與業務職能領域。”[1]
隨著全數字時代的到來,大數據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及并被廣泛應用,對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數據的應用最早是出于商業領域的發展,商家為實現對客戶信息的精準掌握,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廣泛匯總和詳細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或服務。隨著大數據在商業領域價值的不斷發掘,其成功模式被套用到了其他行業中,其中就包括傳統媒體,如紙媒行業。
傳統媒體時代,報紙一度是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舉足輕重的主流媒體之一,地位崇高且權威,且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報紙依賴紙質介質和文字傳播的劣勢,在接收便捷、內容和形式異常豐富且互動性強的新媒體傳播的對比下,劣勢越來越明顯,訂閱量不斷下降,讀者不斷流失,影響力不斷下滑。報紙新聞采編工作長期受到傳統運作模式和工作套路的限制,程式化嚴重,難以創新出彩,確實給讀者造成了較差的閱讀體驗。可以說,大數據的發展與應用,對報紙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如何利用大數據創新新聞采編工作,重塑新聞采編流程,走報業發展的現代化之路,對于全體報紙人來說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變革
基于大數據生產的“數據新聞”與傳統的新聞報道形式相比,是有很大區別的,“數據新聞”分析的對象是海量的大數據,整個新聞工作的流程就是圍繞用戶數據的收集、挖掘和解釋展開的,大數據的引入使新聞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革。[2]
一方面,變新聞從業者把關為“大數據”說話。傳統的新聞采編流程中,記者處于把關人位置,在獲取新聞線索后,根據自身判斷來確定是否有報道價值,在確定其新聞價值后,就找準采訪角度和報道主題,然后通過采訪、查閱資料等方式收集新聞素材,對新聞素材進行優化組合,撰寫稿件,并提交編輯審稿,報社編輯在對稿件進行加工組合后,提交出版部門發表,整個新聞生產完結。
在這整套流程中,新聞報道能否保證新聞事實的真實性與數據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記者和編輯的專業能力以及把關意識,由于新聞事件的發展是動態的,再加上新聞從業者的主觀判斷的局限性,信息源相對單一,這就可能會導致新聞報道出現偏頗或片面的情況,不能全面準確反映全局性態勢,會存在一定的誤差。
而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分析研究,新聞生產的基礎不是依靠新聞從業者的把關,而是用大量系統、客觀真實的大數據來說話,以客觀數據代替主觀分析,因此更有利于客觀真實地從宏觀層面反映新聞事實的原貌以及新聞事件發展的全過程,往往比記者的觀察和采訪結構更具準確、更具有說服力。
另一方面,打破信息單向流動的局限,充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在傳統新聞生產流程中,新聞信息始終是從媒體端流向受眾端,呈單向的線性流動,媒體端是信息流動的上游,往往對新聞的選擇和解讀都是從自身的價值判斷出發,很難顧及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才是整個信息生產流程中的核心,他們對于各種媒體平臺有著充分的選擇權,會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愛好選擇傳播渠道。數據新聞打破了信息單向流動的局限,可以充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其強調用戶體驗,追求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交互性,鼓勵受眾在傳播過程中表達意見和想法,并開通反饋和互動渠道,隨時隨地收集相關數據,對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方式進行調整,全面滿足受眾不斷變化的信息需求。
二、大數據時代紙媒新聞采編工作發生的變化
所謂大數據,是指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儲存在虛擬空間和網絡世界中的海量數據信息。隨著移動互聯網絡時代的發展,基于大數據生產的“大數據新聞”越來越多,其全新的特點使新聞生產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紙媒,大數據的引入也讓新聞采編工作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一)搭建互動式的信息平臺,實現了對受眾的數據化分析
紙媒作為傳統大眾媒體,在傳統媒體時代,其讀者群體的邊界一直是較為模糊的,雖然報紙一直在致力于對其受眾 “精準畫像”,以期把握受眾的信息需求和興趣愛好,但總體來說,這種“精準”只是相對而言,無法做到十分精確。隨著數據技術為紙媒搭建起互動式的信息平臺,這種“精準畫像”的可操作性大幅增強,通過收集受眾的瀏覽痕跡,分析他們的閱讀習慣,就可以實現對受眾的數據化分析,再加上暢通了與受眾的溝通渠道,他們可以及時表達意見和建議。
(二)新聞報道由“內容視角”轉向“讀者視角”
紙媒新聞報道從以往依靠記者和編輯把關變成了高度關注讀者需求的生產模式,完成了由“內容視角”向“讀者視角”,由“文字描述”轉向“數據說話”的轉向升級,這樣一來,新聞報道與受眾貼合的緊密度更高,而且更加精準和全面,走上了“數據為主、服務為王”的發展道路。[3]
三、紙媒順應大數據時代發展對新聞采編工作做出的有效調整
為了跟上新時代的發展步伐,各大紙媒積極作為,順應時代發展,在新聞采編的理念和技術上進行了積極的調整,在不少領域取得了突破和進展。分析目前的報紙新聞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是在大數據推動下的創新精品。
(一)比例不斷提升的預測性報道
從定義上看,新聞是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但是在大數據時代,這一定義的外延得到了延展,由于大數據具備一定的預測能力,因此報紙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預測性報道。紙媒采編人員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可以利用大數據和相關的數據資源,對相關領域可能會出現的變動進行精準的預判和報道,更好地消除受眾內心的不確定性。這種預判性報道絕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更不是主觀臆測,一定是基于精準的數據分析和科學支撐。比如,對極端天氣的新聞報道備受關注,過去由于技術不完善,天氣預報的精準度不夠,穩定性較差,所以我們很難看到紙媒對此進行關注;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在氣象科學和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明顯提高,當一些重大天氣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出現時,報紙往往會進行及時關注,而且會借助數據對比分析與過往天氣的不同,讓人們有更加直觀和全面的感受;再如,借助于大數據分析采編的一些經濟類和政策類的預測性報道,雖然無法做到100%準確,但是通過對數據的全面搜集、整理和精準分析,此類報道的準確度還是很高的,能夠對一定范圍內的讀者產生較好的指導作用。
(二)比重不斷提高的數據型深度報道
與各種新媒體相比,傳統紙媒在時效性、內容深度和豐富精彩性方面的優勢逐漸被削弱,要想獲得更多的受眾,提高報紙發行量,就必須在內容的深度、廣度方面下功夫。系列報道、深度報道歷來是紙媒的優勢,在新媒體語境下,這一優勢絕不能丟。從各家報社的實踐來看,報紙采編的內容優勢與大數據的技術優勢正在被不斷結合,數據型深度報道的比重在不斷提高,這類深度報道中有大量的數據分析,可以更好地體現新聞的客觀性、準確性、全面性、專業性和權威性。比如,《新安晚報》一般都會在每年年末,借助翔實的數據,以大篇幅的深度報道,帶著讀者“數讀安徽”,展示安徽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成就,并分析經濟快速發展背后的助推力及未來的發展走向。[4]
(三)大量的新聞信息被二次挖掘
傳統媒體時代,報紙生產和發行的成本高、效率低、回報低,且容易損壞,不利于二次查閱。而通過大數據技術,所有的報紙信息都以數據的形式保存在網絡數據庫中,可以方便快捷地通過關鍵詞檢索和調取,這樣一來就使信息的重復利用度大幅提高。
(四)更加注重讀者體驗感的提升
受眾在新聞網站或移動端等新媒體平臺上接收新聞時會留下瀏覽痕跡,通過大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就可以形成受眾的精準“畫像”,準確地了解每一個讀者的閱讀傾向、閱讀頻率、閱讀喜好、閱讀習慣等,并且根據這些大數據報告結果,對新聞采編等一系列工作進行調整,以便于生產更加優質的新聞作品,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全面滿足他們的多元化信息需求。這種更有針對性、更重視讀者的閱讀體驗、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更強、能隨時隨地根據讀者反饋不斷調整采編內容和方向以及采編方式,是紙媒步入大數據時代的一大進步。
四、大數據時代報紙采編中存在的難點
(一)采編理念落后
雖然大數據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對采編人員的能力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很多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很難從海量的數據庫中找到最有價值的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由于不少紙媒的新聞采編人員沒有對大數據高度重視,也沒有與時俱進地接收專業培訓,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因此很難對大數據進行正確的利用。
(二)用戶觀念沒有確立,不注重收集讀者信息
很多紙媒的采編人員在新聞生產過程中,依然從自己的喜好和價值判斷出發,決定新聞選題、新聞內容和新聞形式,這樣一來,往往使得報紙的傳播內容與受眾的實際需求想去甚遠。這也是大數據時代紙媒新聞采編面臨的難點之一,那就是用戶觀念還沒有確立起來,不注重與讀者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互動,不注重收集讀者的信息,即使有一些互動和信息采集,也是流于形式,沒有被實際應用到新聞采編中,沒有根據用戶的需求做出及時的調整,完全無法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
(三)采編形式不夠豐富,沒有發揮“數讀”優勢
過去的報紙采編以純文字為主,需要人們靜下心來,花大量的時間閱讀。但是在網絡化和數字化時代,數字化、碎片化、隨意化的閱讀習慣盛行,受眾面對數以億計的各種信息,他們更加偏向于接收“短平快”的快餐式信息,希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文字相較于圖片和短視頻,這種優勢明顯不足,數據應用在新聞報道中,雖然可以有效地增加報道的權威性和全面性,但是怎么讓這些數據“活”起來,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卻考驗著采編人員。如果只是以純文字的形式加以展現,是很難被讀者接受的。
五、大數據時代紙媒新聞采編的提升策略
(一)創新工作理念
新聞工作理念創新是大數據時代做好紙媒新聞采編的前提和基礎。所以,紙媒新聞采編者一定要調整自身的新聞理論和傳統媒介觀念,充分認識到大數據的巨大作用,提高大數據應用的效率,在自己的新聞采編工作中讓大數據貫穿新聞生產和傳播全流程,并發揮出促進作用。
(二)更新技術設備
大數據的應用對先進技術有著極高的要求。現如今,技術突飛猛進,如云計算技術、數據處理分析軟件、信息存儲數據庫、數據分析軟件等,只有這些硬件設施齊全,才能完成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這些技術是紙媒新聞采編高效運用大數據的保障。報社必須根據自身現實情況,對新聞采編系統逐步升級完善,引入相關的大數據設備和系統,這樣才能便于新聞采編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全面使用大數據。
(三)善于高效地利用技術
大數據時代,紙媒的新聞采編人員必須要在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所有環節善于高效地利用大數據技術。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借助大數據的力量,快速篩選出人們最關注的新聞話題;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善于利用大數據對一些新聞進行更加精準的分析,提煉出更有價值有深度的新聞內容;注重對用戶閱讀數據的收集,更加精準地掌握受眾細分化和多元化的興趣愛好和信息需求,從而生產個性化的新聞內容。以上種種,都可以使新聞作品的品質和采編、發行的效率獲得提升。
(四)培養一支“能攻善戰”的優秀采編隊伍
紙媒能否打造一支優秀的新聞采編的人員隊伍,是紙媒能否在大數據時代更好生存發展的基礎。一方面,紙媒要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為采編人員的在職培訓和終身教育提供切實的幫助,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鼓勵并要求廣大采編人員積極參與學習和培訓,幫助他們加深對大數據時代及相關技術的理解和運用,提高他們對數據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完備的規章制度,敦促采編人員將大數據技術實際應用在工作中。建立合理的獎評和激勵機制,調動采編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他們順利完成自身角色的轉型升級,成為一名新時代優秀的全能型人才。
六、結語
進入大數據時代,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導致紙媒的傳播渠道、傳播方式隨之發生變化,這對紙媒以及新聞采編工作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紙媒新聞從業者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工作理念和工作流程,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切實提高紙媒新聞采編效能,助力報紙新聞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小生.淺談大數據時代下新聞采編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新聞傳播,2017(2):67-68.
[2] 高露歌,賈志甜.大數據背景下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與趨勢[J].新聞知識,2015(5):29-30.
[3] 高文玉.淺談大數據背景下的新聞采編工作[J].記者觀察, 2020(23):33.
[4] 姚夢.新媒體對報紙新聞采編的影響及紙媒的應對[J].傳媒論壇,202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