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婉
摘要:在新媒體視域下,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得以拓展,傳統單一的新聞敘事方式難以滿足現實需求,逐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對此,本文先對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敘事發生的變化進行了分析,包括敘事表達、發聲主體與敘事時態等,然后提出新聞敘事創新的要點,要求媒體從業者從故事情節、敘事模式、受眾體驗等方面進行優化,由此提高新聞傳播價值,最后結合實際案例探索新聞敘事的創新路徑,爭取為新聞業改革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敘事;創新路徑;敘事手段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下,新媒體的誕生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使新聞生產和敘事方式也發生了明顯改變。在媒體發展中,若單純注重平臺整合,忽視新聞敘事策略的創新,將很難生產出適宜融媒體時代需求的新聞內容。對此,媒體從業者應了解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敘事發生的改變,牢牢把握新聞敘事創新要點,從故事情節、敘事模式、受眾體驗等方面進行優化,實現創新發展。
一、新媒體時代新聞敘事的變化
在社會和時代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只有新聞策略應用得當,才能成為公眾認可的“好新聞”,才能“講好故事”,完成新聞報道的根本目標。對于不同的敘事模式來說,不但是文本內容的改變,還要對社會描述方式進行創新。新聞結構受從業者認知水平、報道角度、層次等因素影響,傳播效果不同。在新媒體誕生后,為了適應新變化,自然會產生新的新聞形態,且敘事框架與策略也會隨之而變。從整體來看,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敘事表達碎片化
以往受技術水平、社會背景等因素限制,新聞事件更新速度較慢,且敘事語言形式化、官僚化色彩濃厚。在社會改革深入落實后,國內經濟實力逐漸提升,加上新技術的支持,使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傳播速度加快,逐漸呈現出民間化發展趨勢。此外,在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逐漸普及后,新聞敘事表達越來越碎片化。一方面,人們常用的微信、微博等媒體受字數、界面限制,無法用完整呈現出新聞事實;另一方面,智能設備屏幕有限,而新聞具有動態特點,在24小時之內隨時更新,時間被分隔成不同片段,如若篇幅過長,人們不愿意投入長時間進行閱讀。因此,新聞敘事語言表達逐漸朝著碎片化、分散化的方向轉變[1]。
(二)發聲主體多元化
以往新聞敘事主體為媒體編輯與記者,由他們擔任新聞敘事者,受眾是敘述的對象。因此,在以往新聞敘事中多使用第三人稱。為了保障客觀公正,從業者需要考慮到聲音的平衡,故而發出的聲音較為單一。但在新媒體背景下,發聲主體較為多元,可由編輯與記者發出更多聲音,提供不同的展示渠道,與受眾之間隨時展開互動。受眾也可重新構建新聞事實,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集體發聲。
(三)敘事時態動態化
對于新聞敘事來說,新媒體技術的影響對新聞敘事產生較大影響,使敘事事態發生動態改變。在新聞文本方面,以往新聞多采用文字、圖片等方式呈現出來,由專業人員編輯后發布,此類敘事結構較為固定。但在新媒體時代中,敘述主體和敘事形式也發生改變,文本模式不再固定,由靜態變成動態,有大量用戶參與到新聞生產中,使文本流動性得以提升。在新聞創造者方面,不再單純是專業媒體人員,普通百姓也可成為新聞生產者,參與者的身份不再固定,可隨時隨地發布新聞信息,可見新聞敘事時態發生了較大改變[2]。
二、新媒體時代新聞敘事的創新要點
新媒體時代,新聞敘事范式發生較大改變,但不會對敘事建構本質產生影響,敘事者仍可根據不同媒介在敘事表達中的作用,對敘事情節、模式等進行創新。在Chatman理論中指出,敘事二元結構由故事和話語構成。前者是文本描繪的內容,后者是文本內容的組織與表達過程。在二元結構中,故事話語受情節的影響,而情節結構和發聲位置又會跟隨媒介性質發生改變,由此使新聞敘事結構得到創新,為受眾帶來差異化體驗。
(一)故事情節創新
媒介技術可使新聞報道形態得以豐富,但無論媒介發生怎樣變化,新聞傳播的根本都在于講好新聞故事。對于不同媒介來說,其偏好的基本認知模型有所區別,從語意角度上看,各媒介中的情節或者表現也不盡相同。在語意創新中,多是從情節、故事層面著手,結合不同媒介形式達到創新目標。例如,報紙作為紙質媒介,新聞故事與受眾難以互動,因此為線性情節結構,而新媒體媒介情節相對更多,可一集集敘事。如今,融合新聞成為新聞故事的主要呈現方式,超文本特性可通過超鏈接迅速提供大量與之相近的文本,使新聞報道內容更加豐富。從某個角度上看,新媒體通過數據庫進行基礎元素歸納,再利用算法進行存取,依靠共同基礎元素的選擇,拼湊成較為完整的故事。為了更好地融入新媒體,許多傳統媒體開始嘗試報道形式創新,由此跟隨傳播潮流。
例如,《安徽日報》在虎年新春伊始推出對于“全省改進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大會”的報道,在新舊媒體中傳播,敘事文本的結構與以往不盡相同,在名為《安徽,為什么和自己較勁》的新媒體稿件中改變報紙稿件“重”“長”特點,而是將其碎片化分解,通過講故事引導讀者“沉浸式”閱讀,再拋出對“文化密碼”和“破圈”的沉思解讀,最終提出“讓躺平式干部躺不住”的觀點,推出全文核心要義,深度剖析安徽如何才能打贏“破圈之戰”。
(二)敘事模式創新
在新媒體視域下,新聞敘事應注重新技術的應用,使報道范圍更寬,圖文形式更自由,吸收借鑒動漫卡通等形式進行新聞信息描述,獲得受眾的持續關注。例如,《安徽日報》在做高考招生新聞報道時,《一張高考試卷的旅行》融媒體作品采用動漫長圖形式,以一張高考試卷作為主人公,借助它的旅行行程,向大眾揭曉了高考試卷從命制到批閱的全過程環節。此種傳播模式具有趣味性,可改變青年群體對程序性報道的刻板印象,加深對高招制度的了解,提高新聞傳播價值。此外,新聞敘事還可通過網絡進行多維擴散,多采用網狀、蜂巢、鉆石型、菱形敘事模式,達到理想的創新效果。
網狀敘事模式。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傳播者不但是媒體從業人員,還可以是社會公眾,一個傳播將信息傳遞到網上后,網民會不斷轉發、分享,信息經過多個主體,逐漸形成一個傳播網,變成網狀敘事模式。
蜂巢敘事模式。該模式是用分散要素對新聞進行時態性報道,可用于自然災害、突發交通事故等方面。受眾對此類新聞給予較高關注,為了增加受眾黏性,媒體人員會在短期內將搜集到的碎片信息傳遞出去。
鉆石型敘事模式。此種模式可使新聞完整性得到最大化保障,不但兼具傳統新聞報道的特征,還與之有所區別,可突出新媒體特點,如在文字中加入音視頻、動畫、圖片等,改變傳統新聞平鋪直敘的方式,受眾不會因新聞前因后果過長而失去了解興趣[3]。
菱形敘事模式。該模式是在新聞中增加可與受眾互動交流的環節,使受眾增加對事件的知曉度,由此提高報道整體效率,應用范圍相對更廣,不但可增加受眾的熱情,還可對新聞進行深入全面的報道。
(三)受眾體驗創新
在新媒體平臺投入使用后,新聞發布渠道得以拓展,信息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媒體從業者應注重受眾需求的個性化,對受眾體驗進行優化創新。在傳統新聞傳播中,如報紙、電視等,新聞受眾更注重敘事的內容與結果,但對新媒體受眾來說,其習慣于碎片化、互動化信息模式,更注重敘事的細節與評論??梢?,原本在傳統媒體中采取的敘事方式不可直接挪用到新媒體平臺中,應提供差異化受眾體驗。差異化受眾體驗主要體現在不同媒介差異方面,對敘事手段和側重點進行調整,重視新聞本身的體驗。在實際創新中,應改變信息傳播的傳統方式,以新穎的新聞體驗吸引受眾深入了解新聞,由此提高新聞影響力。麥克盧漢指出,技術產生影響并不單純體現在觀念層面,還會對人的感官比例、感知模式產生變化。對于不同媒介來說,所帶來的受眾體驗與使用方式不盡相同,可站在語用層面進行敘事創新,依靠不同互動性體驗設計使受眾耳目一新。例如,通過引入多媒體激發受眾興趣,還可借助新聞網站動態3D圖像模擬,將分散信息整合起來,使新聞敘事內容更加豐富。
三、新媒體時代新聞敘事的創新措施
(一)面臨的困境
以時政新聞為例,主要報道黨與國家領導人的重大國事活動,從廣義上看還負責報道黨政綱領、政治活動、政治思想與政策發布等內容,在報道敘事方面很容易出現模式化、角度單一、內容偏向講話與會議概要等,敘事話語多為“名單+講話”結構,在敘述內容上經常出現套話、空話等。此外,時政新聞還存在敘事價值內涵失焦情況。新聞價值通過敘述內容素材選擇、重組等方式展現出來,可反映出特定的價值觀,具有一定意識形態屬性。個別時政報道因對細節描述過多,致使敘事價值內涵降低,過多的會議內容報道使人文關懷弱化,可讀性變差。
(二)創新舉措
在新媒體時代下,受眾對新聞信息需求呈現出碎片化特點,通過網絡和智能設備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對新聞敘事提出了更高要求。從2019年的全國兩會報道起,《安徽日報》就在新媒體端口推出《主播說兩會》節目,采用當下流行的短視頻,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引導其關注切身相關的話題。
第一,敘事主體更多元。傳統的時政新聞敘事體系,在主體上展現出明顯的“一元”傳播敘事特點,采用全知型敘事模式播報政府信息,具有強大的權威性。與之相比,新媒體報道的敘事主體更加多元,可創建出更加開放的話語空間。在《安徽日報》新媒體作品“小彭來測評”中,記者飾演一名自主創業的小老板,以開公司、招聘員工等不同階段需求而前往不同單位部門進行實測,探訪安徽營商環境,解讀相關政策,記者還根據不同時空特點進行造型,做出與之對應的表情和語言,為受眾帶來看劇般的“沉浸式”體驗,傳播效果非常出彩。
第二,敘事形式更新穎。近年來,動態影像媒介發展迅速,能夠為受眾提供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體驗。在新媒體視域下,時事新聞的敘事形式應積極創新,使新聞受眾的新要求得到滿足。在今年的安徽省“兩會”新聞報道中,《安徽日報》的《飛“閱”安徽,請打開遮光板》融合了文字、航拍短視頻、海報、H5、混剪視頻等多種形式。在H5中,用安徽省地圖和直升機的元素,點擊全省16個地市,即可打開每個地市航拍的秀麗風光,還可手動生成壁紙和為自己喜歡的美景點贊,增強了與網友之間的互動性。混剪視頻將安徽16個地市的航拍美景視頻剪輯在一起,運用悠揚大氣的背景音樂和精心加工的優美浪漫詩詞,集中展現江淮大地上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
第三,敘事模式重新建構。中外學者對電視新聞敘事模式進行研究后,提出了多種敘事模式,即蜂巢型、菱形、鉆石型等。以往時政新聞帶有鮮明的政治化特點,展現出清楚的自“上”而“下”傳播維度,新聞敘事呈現出政策性、政治性特征。在新媒體時代下,借助多種媒體手段,引導觀眾從新的視角來審視時政新聞。例如,在《安徽日報》的“兩會”新聞報道中,開辟“代表委員面對面”“黨報聯動”等欄目,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直接面對讀者談想法,請媒體同行圍繞同一選題不同視角進行全方位同步報道。通過敘事模式的重新建構,將個性化敘事變成權威敘事,使整個時政新聞更加立體飽滿,真正實現了敘事模式的重大變革。
(三)完善措施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效果,在新聞敘事創新中還要采取完善措施,要求媒體從業者通過精準表達、持續學習等方式,提高敘事能力,為新聞作品注入更多活力,產生更強的社會影響力。一方面,精準表達,提高作品活力。在新聞敘事中,媒體從業者應準確抓住事件重點,詳細了解新聞事件經過,全方位、深層次挖掘事件內涵,精準描述事件內容,不可故意夸大或帶有主觀情感,還應對新聞畫面、文字等重點提煉,突出新聞主題,言簡意賅地描述內容,避免新聞冗長使受眾失去興趣;另一方面,持續學習,增強敘事能力。在新媒體視域下,受眾閱讀需求更加多元,使新聞作品形式發生較大改變。對此,媒體從業者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包括理論知識儲備、邏輯思維、學術能力等,并且在寫作理念、作品制作等方面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值得強調的是,媒體從業者還應站在受眾立場進行作品創新,利用新方法、新知識對新聞稿件進行完善,使受眾信息需求得到滿足,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四、結語
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傳播媒體不斷更新,新媒體的誕生使新聞敘事方式發生改變。在媒體運營中,應明確新時代下新聞敘事發生的變化,牢牢把握敘事表達、發聲主體與敘事時態等方面的創新要點,并結合時代特點與受眾需求,對故事情節、敘事模式、受眾體驗等方面進行優化革新,使新聞敘事主體更多元、敘事形式更新穎、敘事模式重新建構,為傳媒行業發展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精準把握新媒體平臺優勢,才可在融媒體時代下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李思紅.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新聞敘事策略的創新路徑[J].科技傳播,2018,10(2):69-70.
[2] 武子璇.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的創新路徑探析:以央視新聞節目《新聞聯播》為例[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23):67-68.
[3] 丁萍.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新聞敘事策略的創新路徑[J].記者觀察,20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