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中共瓊崖一大代表中就有這樣一位“大俠”,為改變瓊崖黑暗落后的社會現狀而奔走呼號。他就是中共瓊崖地委宣傳部長許俠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喚醒了千千萬萬民眾的覺醒。
少有俠骨勇闖南洋
許俠夫原名許聲鵬,字秀南,1901年2月5日誕生于海南文昌市一個農民家庭。父親許書單,青年時代當農民,后來到東閣墟做小販,1913年病故。大母云氏,生了三個兄長,他是邢氏所生。父親去世后,由大母和生母撫育成長。
許俠夫幼年時代,常組織其他少年兒童在一起玩耍,喜愛打球、唱歌。他8歲被送進私塾讀書,13歲在東閣墟小學畢業,讀書時成績很好,兩次跳級,是班上的高材生。少年時代的許俠夫多才多藝,愛打抱不平。有一次,老師許建勛寫了錯別字還不愿改正,許俠夫就當著眾人的面對其給予指正,可是老師卻認為許俠夫是有意毀他威信,罰他頭戴石硯、雙腳跪地向老師承認錯誤。他卻說:“如果是老師寫錯了,老師就應該改正;如果是老師寫對了,我可以跪地向老師賠禮道歉。”結果老師沒辦法,只得讓這件事不了了之。
許俠夫的青年時代,正是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化時期。五四運動后,各種新思想進入瓊崖,給沉寂的瓊崖社會帶來一絲生機,然而在軍閥的統治下,瓊崖社會的黑暗腐朽日甚一日,窮苦人民謀生異常艱辛。1921年,為生活所迫,許俠夫隨長兄許聲鴻下南洋謀生,在馬來西亞的橡膠林工作。他白天割膠種樹,晚上到夜校讀書,在資本家的壓迫下所得甚微,只能勉強糊口,這使他對資本家的剝削本質有了親身體會。他雖然身居南洋,但時刻心向祖國。1923年春,他離開馬來西亞回國。
能言善辯投身革命
回國后,在朋友的幫助下,許俠夫進入暨南大學就讀。在校期間,他認真讀書,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各種進步書刊,如《共產黨宣言》《列寧傳》《新青年》等,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24年,暨南大學搬到上海,他也隨之到上海繼續讀暨南大學社會科學系。在學校里,他參加了由瓊崖留滬進步青年組織的“瓊崖留滬新青年社”,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逐步形成了無產階級的世界觀。
這一時期,許俠夫還積極撰寫各種文章,他的文風洗練,論述邏輯嚴密,極富感染力,在瓊崖學子當中流傳甚廣。1924年10月,許俠夫在《新瓊崖評論》第21期上發表《我們現在怎樣做學生》一文。在文中,他對瓊崖學生中產生的各種錯誤思潮進行了堅決批判,義正言辭地指出在腐朽的制度中,青年學子應該勇于實踐,讀書不是為了賺大錢、做大官、考高分、花前月下,而是為了改造社會、為民眾謀福利。在文章的末尾,他大聲疾呼:“所以我們青年學生切不可以專做幾篇文章為能事,不要做一個空嚷革命而不去實行的人,而要效法俄國的學生到民間去活動才好。青年學生們,趕快團結起來,完成我們的重大責任!”這篇文章在各地瓊崖學子中引起很大的震動,很多瓊崖學子開始從學校中出來,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成為瓊崖早期革命的骨干分子。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學生在租界內進行反帝宣傳,集合在英租界巡捕房門口,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等口號。英帝國主義巡捕向群眾開槍射擊,當場打死打傷數十人,逮捕數十人,這就是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許俠夫參加了這次反帝活動,站在反帝示威隊伍的前列,不顧帝國主義警棍刺刀水龍襲擊,奮勇向前,毫不退縮。這年秋天,在斗爭中逐漸成熟的許俠夫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瓊崖早期革命知識分子當中的佼佼者。
瓊崖青年的好朋友
1926年初,許俠夫受黨組織的派遣回瓊崖參加黨的領導工作。同年6月,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口召開,由于許俠夫文采出眾,口才較好,在瓊崖學生中擁有較高的威信和知名度,他被選為中共瓊崖地委委員兼任宣傳部長,負責指導全瓊黨組織的對外宣傳。他把青年學生看做是革命運動的先鋒,將宣傳工作的重點放在學生中,努力擴大黨組織在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力。在瓊崖地委的直接領導下,許俠夫到廣東省第六師范學校以教員身份為掩護,積極開展學生運動。當時校內思想頑固的教師陸達節將許俠夫視為眼中釘,對他領導的革命活動暗中進行破壞。許俠夫早已看透了敵人的陰謀,便組織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共廣東六師支部,動員了廣大教師學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擇師運動,把頑固不化的教師趕出校園。
當時,由于黨組織力量不夠強大,開展宣傳工作的條件十分艱苦,因為人力和印刷的困難一時間沒有辦法解決,宣傳和出版工作趕不上形勢的需要,許俠夫為此心急如焚。他努力和一些熱心于文化工作的社會人士合作,盡一切可能來開辦一些書店,出版一些報刊,供銷一些關于革命的、新文化的宣傳教育書籍。府城的青年書店、海口市的文化書局和文昌、嘉積的青年書店,都是在許俠夫的努力下先后開辦起來的。在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瓊崖唯一一份日報《瓊崖民國日報》雖然為共產黨員控制,但無法公開宣傳馬列主義和黨的主張。許俠夫另辟蹊徑,積極創辦各種黨團報刊,先后創辦了《路燈》半月刊、《掃把》旬刊和《現代青年》周刊,許俠夫和羅文淹、陳文晃等負責編輯和發行,由海南書局代印,每期出版300份至500份。在許俠夫的要求下,《掃把》旬刊采用海南地方語言寫作,更加便于普通民眾閱讀和理解,是海南文化史上的創舉。許俠夫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親自寫作各種文章,既是瓊崖地委宣傳工作的領導者,也是宣傳一線的戰士,他以筆桿為武器,和各種封建落后思想作斗爭,成為深受瓊崖青年學生愛戴的良師益友。
轉戰文昌英勇犧牲
瓊崖四二二事變以后,許俠夫以特派員的身份領導文昌的工作。在家鄉文昌,許俠夫如魚得水,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宣傳特長,工作開展得十分順利。1927年6月,文昌縣第一次黨代會在溪西村(現文教鎮)召開,成立了中共文昌縣委,許俠夫擔任第一任縣委書記。七八月間,討逆革命軍第五路軍在寶芳鄉正式成立,共有100余人,許俠夫任黨代表。
許俠夫在文教地區活動時,曾到加美村召開了一次頗有規模的青年大會,動員青年投身革命,為革命作出應有的貢獻。參加這次大會的有石壁、加美、溪西、寶典、大架、仙山、石井、孝友、中村、文教等10多個村莊的80多名青年。在會上,許俠夫侃侃而談,深入淺出地宣傳革命理論,號召各村莊的青年人勇敢地武裝起來,改變不公平的社會制度。為了把文教地區的武裝盡快地建立起來,許俠夫同區委領導人林佩雙利用宗族姓氏的關系,策動國民黨文教區團團長林伯江起義,起義的民團成員約30多人槍,其中國民黨文教區第三鄉民團約10多人槍。林伯江的起義,使國民黨文昌縣當局極為驚慌,即向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告急。1927年9月20日,國民黨廣東民政廳發布345號政令,在全省通緝許俠夫,懸賞大洋五百塊。
擅長宣傳的許俠夫在軍事指揮上也有獨到之處。1927年8月23日下午,國民黨文昌縣長邢森洲率領縣兵連100多人竄犯溪尾墟。討逆革命軍獲悉情報,立即部署戰斗,軍民合作,三面伏擊來犯之敵。敵軍一進入我軍民伏擊圈,幾百名手持鐮刀、木棍的群眾和農軍配合著討逆革命軍戰士向敵軍沖殺過去。敵人遭到突如其來的阻擊,便暈頭轉向慌作一團,虛放幾槍便轉頭鼠竄。討逆革命軍乘勝追擊,一口氣追了20多公里,把潰逃之敵追至翁田民團巢穴附近,天黑了才收兵。這一仗斃傷敵人10多名,我方僅傷1人。邢森洲事后感慨:“當時天若未黑,再拖20分鐘,我也難逃出共軍之手了。”在許俠夫的指揮下,文昌縣討逆革命軍屢次給予邢森洲部隊沉重打擊,先后兩次圍攻文教墟,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極大的威脅。邢森洲被打得心驚膽戰,夜不能寐,屢屢急電國民黨中央和瓊崖行政公署求援,僅1927年下半年就發出求援電報近20封。12月4日,許俠夫集中兩個連集訓,準備攻打文昌縣城,但由于機密泄漏,被國民黨重兵圍困。許俠夫在突圍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