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營
摘要:在當下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格局中,手機拍攝圖片或者視頻基于自媒體或者社交媒體傳播的影像傳播模式已經在新聞傳播中大顯身手并漸趨壯大,面對全新的數字新聞影像傳播景象,傳統的新聞編輯“把關人”角色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數字新聞編輯面臨諸多的職業問題,如新聞影像傳播中的視覺暴力、非理性以及新聞假象,本文從數字新聞編輯的職業能力、職業思維、職業道德三個方面展開分析,提出媒介素養提升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視覺暴力;非理性;新聞假象;媒介素養
新媒體是由戈爾德馬克首先提出的,其形式包括室外媒體、移動媒體、網絡媒體,其特征是海量信息、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1]在新媒體時代,參與式新聞大行其道,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攝影記者,傳統的專業新聞攝影人員統治并壟斷的新聞媒介格局被打破。攝影家張畯表示,在他看來,專業相機的攝影和手機攝影之間隔著龐大的器材這座山脈,而當技術發展越過了這座山脈,解除了專業相機對人的控制,就能把攝影師與新聞影像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直抵事件的影像本身。[2]手機從簡單的語音通信工具發展到目前的即時拍攝、即時傳輸的傳輸移動智能終端,當下,手機攝影不僅成為普通大眾記錄生活的攝影工具,在更多的社會新聞現場,手機攝影正在發揮著其他傳統專業攝影設備所不具有的見證與記錄作用,傳達著社會大眾對于社會的所見所聞,擔當著當下一種專業媒體的角色,手機攝影的社會化正在使手機攝影成為一種嶄新的新聞攝影報道形態,互聯網自媒體影像傳播成為一種新的傳播現象,數字新聞編輯承擔的社會輿論職責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因此,當下的傳播格局中,研究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數字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提升數字影像辨識的職業能力,規避新聞傳播的視覺暴力
在媒介技術發展的背景下,一般人會認為攝影仍停留在按動快門和即時顯像這個普通機械意義上,卻無法了解攝影已經從外在到本質發生了革命性的進步。而這種變革似乎沒有特別地與整個社會傳播的進程相互配合起來,或者說攝影將需要傳播的特性和責任轉嫁給了具有功能化的攝影身上。在這里,這個具有功能化的攝影便是即時拍攝、即時傳播、公眾主動參與社會報道的手機新聞攝影。
(一)視覺暴力之于新聞影像傳播
麥克盧漢認為,每一種新型的媒介的產生、出現都會開創一種全新的社會行為、社會生活方式,當他提出“媒介即信息”時,也許不會想象到手機媒介作為互聯網時代一種新型的媒介終端帶給社會新聞傳播的巨大改變。基于自媒體傳播的新聞影像,沒有專業媒體人的專業素養,在影像內容方面也容易出現新聞娛樂化、畫面視覺暴力的問題,成為大眾不斷詬病的話題,對新聞數字編輯的職業素養發起嚴峻挑戰。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卡扎菲死亡的影像畫面被世界諸多媒體傳播,當時,世界各大網站上流傳的關于卡扎菲死亡的手機影像,畫面的暴力感極強,令觀眾感到不適,然而,網站的點擊率與大眾的獵奇心,借助于新媒體獨有的傳播特點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大肆廣泛傳播。分析其原因,存在各大媒體利益的驅動、專業媒體人員的專業素養低下、普通大眾媒介素養與人文情懷的缺失等諸多原因,本文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新聞網站的數字新聞編輯在最后的影像傳播把關方面出現了問題,在編輯、加工影像方面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
(二)提升數字新聞編輯的職業能力和政治責任感,強化社會責任擔當
當下,在新聞傳播領域,新聞研究、新聞傳播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新聞攝影報道正在經歷著從新聞專業人員到新聞專業人員和新聞非專業人員相結合,再到普通大眾新聞傳播報道與新聞專業人員旗鼓相當的傳播模式轉移。隨著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廣泛運用,在新聞事件現場,普通大眾用手機拍攝的突發事件影像、圖片,會越來越多地見之于并運用于媒體與互聯網傳播平臺,新聞影像帶著新聞現場的氣息獲得了普通大眾的熱捧。尤其是在突發事件報道中,身處現場的普通人也能利用隨身攜帶的手機進行拍攝并上傳微博、微信等移動自媒體平臺,手機新聞攝影的即時性報道越來越常見。在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者由于身處事發現場,在興奮或危險中無法顧及拍攝效果,忽略了影像傳播后的傳播效果,在無形中忽略了自身的職業素養與媒體的社會責任擔當,使手機新聞攝影更關注拍“精彩、娛樂化”的影像,而忽視了影像背后的社會倫理與職業性操守。在新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作為專業的數字新聞編輯需要努力提升新聞影像的辨識能力、影像加工處理能力,提高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
二、強化數字新聞編輯的職業思維與策劃能力,規避新聞影像傳播的非理性
15世紀誕生了報紙,19世紀則發明了電報和攝影技術,20世紀在增加了廣播、電視兩大媒體后,又見證了互聯網的面世。而今天,隨著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流行,一個全新的移動自媒體時代正在漸漸顯現出輪廓。在自媒體時代,人人可以成為現場新聞記者,普通大眾拿著手機隨時隨地拍攝新聞事件,然而,正是由于手機的便攜性,經常會涉及被拍攝對象的肖像、隱私甚至是倫理問題。
(一)非理性之于新聞影像傳播
正如美國新聞學家赫爾頓所言,在新聞領域里面,沒有哪個問題比新聞倫理問題更重要、更難以捉摸、更帶有普遍性。新聞倫理是新聞從業者永遠無法回避的一堵墻。在美國芝加哥,由于頻頻出現攝像手機曝光隱私之事,芝加哥專門就“限制使用攝像手機”這一議題進行了投票并達成共識:在公共浴池和淋浴間,未征得當事人允許,禁止使用手機拍照。因為攝像手機與普通手機較難從外觀區分,所以美國一些景區的“敏感地方”直接禁止了使用手機,芝加哥的麋鹿森林公園區就明確作出規定,在其管轄的洗手間、更衣室和淋浴室里禁止使用手機。由此可見,在自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的多樣化使得影像的傳播不可控。因此,在手機新聞攝影蓬勃發展的今天,對于拍攝對象、地點、目的的思考,規避一種非理性的畫面拍攝,成為每一個普通大眾在參與新聞報道時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3]更是影像傳播的專業“把關人”——數字新聞編輯面臨的重要課題,特別是面對當下互聯網傳播的影像社會,全新的新聞傳播的職業思維模式必須強化提升,規避影像傳播中的非理性傳播成為一種必然。
(二) 提升數字新聞編輯的職業思維和新聞敏感性,強化新聞職業素養
到目前為止,電子影像解構的只不過是鏡頭成像以后的方方面面,我們只有意識到這點,才能在今后更科學嚴謹地開展網絡時代攝影研究與其發展等諸多方面的探索。當下,當普通大眾擁有了基于自媒體傳播的手機新聞攝影權利,拍攝什么、不拍攝什么、怎么拍攝、向什么對象傳播,尚沒有任何明確的規定。但是,對于一名職業數字新聞編輯而言,社會基本的道德規范與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持續存在,現代社會對信息傳播的品質需求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數字新聞編輯必須自我約束,從拍攝理念到拍攝實施的過程,再到影像信息的編輯與傳播,在這個新聞影像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作為數字新聞編輯必須提高自覺認識,摒棄有悖于道德、倫理的傳播意念、舉動,提高新聞策劃能力,在新聞傳播行動中求真、求實,客觀表達,創造出一種井然的社會新聞傳播秩序,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
三、提高數字新聞編輯的職業道德,杜絕新聞影像傳播中的假象
手機新聞攝影是攝影大眾化的一個重要階段,手機攝影不僅克服了攝影技術的成本障礙和技術限制,實現了攝影專業設備和攝影技術的平民化,還使攝影形態更加多樣化,使新聞攝影從象牙塔走進了普通的社會大眾,手機新聞攝影不僅開創了一種新的新聞攝影形態,使攝影走向大眾化,它還成為一種參與社會生活的藝術形態、參與新聞影像報道的表達方式,同時也給傳統的新聞傳播格局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一)假象之于新聞影像傳播
美國著名攝影文化評論家薇姬·戈德堡認為:“一旦公眾深信照片已不再是交流的可靠手段時,還有什么可以令人相信。”“‘真實曾經是現代攝影與其他視覺媒介競爭的重要武器之一,是新聞攝影的生命,新聞真實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個別事實的真實,二是總體判斷的真實。”[4]傳統媒體時代,所有的新聞作品發表前都會經過專業編輯的審查,編輯會從新聞的新聞價值、社會效果、媒介適應性等多方面考慮這條新聞是否可以發表傳播。傳統媒體因為有“媒介把關人”的存在,假新聞照片傳播的這種狀況尚不嚴重。然而,隨著網絡傳播的普及和自媒體時代手機新聞攝影普及的到來,有圖并不一定有真相,很多圖片反而掩飾了真相,自媒體時代的傳播是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結合,傳播速度快、負面影響范圍大。基于自媒體傳播的手機新聞攝影,把關人的缺失與零門檻的進入使得普通大眾在手機新聞攝影中斷章取義,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受到了嚴峻考驗。在自媒體時代,網民們常說“有圖有真相”,然而,在當下的傳播生態中,有的時候所見并不一定為實,有圖未必有真相[5]。攝影師瑪爾塔·希爾曾說:“用照相機把發生的事件記錄在案,予以證實并進行描述的可能性,這就賦予攝影相對于其他藝術形式唯一獨有的權力,這就是真實性。”傳統專業新聞攝影記者所拍攝的新聞影像在傳播之前,需要經過層層的監管與把關,新聞影像的真實性也得到了極大的保證。然而,在新媒體時代,手機新聞發布者多為普通大眾,他們沒有受過新聞攝影的專業訓練,沒有新聞攝影專業的職業素養,缺乏一種新聞攝影報道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的約束,因此,他們在拍攝社會新聞事件時,往往是隨性而拍、隨性而發。
(二)提升數字新聞編輯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做好新聞影像傳播的“把關人”
真正讓人們開始重視大眾手機攝影給新聞攝影領域帶來的改變,可以溯源到《紐約時報》。當戴蒙·溫特作為隨美軍進入阿富汗戰場的戰地新聞攝影師,用iPhone4拍攝了一系列戰地照片并刊登在《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后,這些看起來“更有味道”的新聞照片在第68屆全球年度圖片獎中獲得了報紙類圖片故事三等獎,但是因其“非原始”和“影響真實”在新聞攝影界引起了廣泛爭議。全球年度圖片獎作為美國新聞攝影的頂級賽事,一直以評選嚴謹、獎項設置極其專業而著稱。同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和普利策攝影獎一樣,它是世界上最權威、最重要的新聞攝影比賽。第一個靠iPhone作品獲獎的《紐約時報》攝影師戴蒙·溫特用蘋果iPhone和Hipstamatic軟件拍攝并編輯制作了一組戰地新聞攝影作品《駐阿富汗美軍的日常生活》,引發了新聞攝影行業內的廣泛爭議。有人說全球年度圖片獎殺死了新聞攝影,而攝影師戴蒙·溫特自辯說,這些照片是通過我的眼睛拍攝的,而不是靠這個手機攝影軟件。蘋果手機拍攝新聞照片的特殊性,引發出手機新聞照片真實性的爭議不奇怪,因為這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觀念中的關于新聞攝影真實性的底線。但用手機拍攝的照片不能因此就不被稱為新聞照片。事實上,攝影師戴蒙·溫特的這組照片在獲獎后引發了人們的爭議,恰恰推動了人們對手機新聞攝影的極大關注,用蘋果手機拍攝的四角發暗的返古照片能不能算作新聞攝影?以后的新聞攝影是否可以沿用這樣的方法?蘋果手機新聞攝影與傳統的數碼攝影是否堅持同樣的標準?爭論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結果,贊成者與反對者旗鼓相當。其中最折中的方案是,在今后新聞攝影評選中增設“手機新聞攝影”這一專項,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虛假新聞是指未能真實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偽造、歪曲事實的報道。但凡虛假新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新聞報道者離開新聞賴以產生和依存的客觀事實,任意憑借個人的主觀愿望或依據他人的意志去報道“新聞”。《國際新聞道德信條》草案第一條就規定:“報業及其所有其他新聞媒介的工作人員,應盡一切努力,確保公眾接受的信息絕對正確。他們應當盡可能查證所有消息內容,不應該任意曲解事實,也不故意刪除任何重要事實。”由此可見,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攝影的生命。新聞攝影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通過后期編輯合成,必須透過攝影記者的勞動來產出。攝影記者到達新聞現場后就像一位觀察者,拿著相機捕捉稍縱即逝的新聞影像事件,其目的是為了準確地傳達影像信息給讀者,而拍攝下來的新聞影像就是與讀者溝通的傳播媒介。
自媒體時代,使用拍照手機的用戶絕大部分不是專業的新聞從業者,沒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約束,他們拍攝出的影像的真實性無法像專業攝影記者那樣獲得來自其職業道德的保證。[6]同時,由于數字影像編輯技術的提高與圖像編輯軟件的唾手可得以及多種拍攝角度的任意選擇,使手機新聞攝影的影像變得更難以分辨真假。這些都極大地刺激著數字新聞編輯的職業神經,特別是從事網站工作的職業數字編輯,只有全方位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才能真正做好新聞影像傳播的最后“把關人”。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給了普通民眾運用數字影像自由表達、參與社會生活的可能性,同時也帶來了視覺暴力、非理性、新聞假象以及新聞娛樂化的隱憂。在民主程度日益提高的當今中國,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一新的媒體力量?作為職業的數字新聞編輯的專業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媒體的使命意識、社會政治責任感以及堅持新聞真實、追求真理的新聞傳播理念是其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王守衛.新媒體時代新聞采編能力培養方法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4):62-63.
[2] 郭青劍.手機攝影.改變的不僅僅是器材[N].中國藝術報,2014-2-10(1).
[3] 杜曉.完善法治為APP注入公益屬性[N].法制日報,2014-11-14(1).
[4] 盛希貴.新聞攝影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5] 喻國明.關于大眾娛樂節目的走向與思考[J].新聞傳播, 2001(1):66.
[6] 劉繼榮.芻議新時期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