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麗
摘要:本文對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進行了簡述,對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的現存問題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新聞內容標題吸引力不佳與新聞層次結構不足兩大方面,之后從受眾維度、互動維度、素養維度、工作維度、跨界聯動維度及新聞聚合維度對“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新聞編輯能力提升方法進行了逐一分析,旨在提升“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新聞編輯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新聞;編輯;傳播
我國每年接入互聯網的用戶數都在增加,其中移動端與PC端為當前網民瀏覽新聞的主要媒介。入網用戶數的增加,對于網絡新聞編輯而言是提升新聞平臺受眾黏度與用戶數量的好機會。相較于傳統新聞,網絡新聞已經成為人們了解社會世界變化的重要渠道。網絡新聞編輯為網絡新聞的產出者,承擔著欄目建設策劃、網絡頁面設計、傳播界面設計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對新聞稿件進行分類整合、修改與篩選的任務。可見,當前網絡新聞編輯的工作也隨著新聞傳播方式的不同而隨之發生著變化。對此,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新聞編輯能力現狀進行了淺談,以期能為網絡新聞編輯能力提升提供參考借鑒。
一、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
第一,多渠道開展互動。自從人們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人們與新聞之間的距離被不斷拉近,人們可通過多種不同方式,針對新聞內容展開互動。當前,新聞傳播呈現出整合態勢,如線上與線下電視新聞節目的聯動傳播,實現了電視新聞節目的規模化發展;主題中心化的網絡新聞聯動模式,實現線下新聞節目與線上新聞節目間的內容關聯,可提升受眾對新聞本身的關注度。在網絡新聞官方公眾號和官方微博號中,人們可對新聞后續跟蹤報道內容進行討論,相較于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討論方式,“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渠道也變得更為多樣。
第二,新聞討論受眾多。例如,微博上每一條新聞下方都有眾多網民參與討論,多個官方平臺可對新聞進行轉載,也表現出了明顯的信息資源互通性。
第三,信息傳輸效率高。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新聞的上傳表現出實時性特點,具有較高的時效性,特別是在5G技術的應用下,信息傳輸速率將更快,未來的新聞直播也將兼具更高的質量與更高碼率[1]。
二、互聯網時代新聞編輯現存問題分析
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針對傳統的傳媒行業而言,網絡新聞的出現,使傳統傳媒行業的發展受到了巨大打擊,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使自身掌握網絡新聞編輯相關能力,方能適應時代的變化。但從當前來看,網絡新聞編輯仍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傳統編輯的工作方式,導致網絡新聞編輯工作開展水平受限。
(一)網絡新聞編輯軟硬件能力應用不足,新聞結構層次不佳
“互聯網+”背景下充斥著大量信息,網絡新聞編輯如何對信息數據進行篩選,直接影響著內容的產出質量。可見,傳統的新聞處理方式已難以適應時代要求,需借助軟硬件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然而,部分年齡較大的新聞工作者雖然編輯能力較強,但在軟硬件的應用水平上仍處于一般水平。因此,所產出的網絡新聞具有一種“營銷號”的感覺,讀者瀏覽后毫無新鮮感,未能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導致瀏覽量始終難以提升[2]。
(二)新聞內容標題吸引力不佳
從當前來看,由于人們過于追求瀏覽量,部分網絡新聞編輯選擇在新聞標題上做文章。新聞標題的適當潤色能夠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從當前來看,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新聞失范。互聯網時代下,尤為追求新聞發布的時效性與熱點性,部分新聞媒體在新聞信息未經核實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就予以發布,這樣往往忽略了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而導致了虛假新聞的傳播。
第二,新聞標題過于吸引眼球。緊抓文章核心內容的新聞標題,能夠對新聞事件進行準確闡述,而標新立異,過于吸引人眼球的標題,則會使新聞變得低俗,不利于保持用戶的閱讀黏性。
第三,侵權問題。部分網絡新聞編輯由于過于追求“搶熱點”而忽視了新聞轉載時的侵權問題,未能區分好合作媒體與非合作媒體間的關系,從而發生了侵權現象。
三、“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新聞編輯能力的提升路徑研究
(一)受眾維度
當前實現新聞產品發展的重要因素即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探討受眾感興趣的熱點新聞資源,并通過合理編排新聞內容主體,去匹配新聞用戶的內容需求。在日常創作中可從以下兩大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展開內容規劃。如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使新聞媒體在推送新聞時更加注重個性化特點的體現。例如,網易新聞“聚合閱讀”及新浪新聞中的“猜你喜歡”模塊內容,都是圍繞著用戶對新聞閱讀的喜好來設計的。但當前存在的推送問題為推送內容仍較過于單一,存在著“信息大鍋飯”的嫌疑[3]。因此,需要網絡新聞編輯在上傳新聞稿件時,對自身的新聞設定標簽,在大數據推送的基礎上,根據用戶根據標簽內容對新聞內容進行精確篩選,進一步提升網絡新聞推送的精準度;另一方面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開展設計規劃,簡而言之即為幫助用戶篩選信息。互聯網時代下,網民受眾基數呈幾何式上升,受眾新聞閱讀內容更加多元化。如何滿足用戶碎片化閱讀時間的同時,在內容選題設計上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內容傾向上更加趨向于平民化,成為網絡新聞編輯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互動維度
網絡編輯能力的提升為工作開展核心,更為重要的是自身編輯敏感度的提升。只有吸納到了足夠受眾,所寫出的網絡新聞才有更多人閱讀。因此,網絡新聞編輯應在進行日常編輯工作時,策劃受眾感興趣的新聞專題,并建立相關的新聞討論社群,吸引更多受眾。網絡新聞編輯要定期評估社群的運營效果,所寫出的網絡新聞閱讀量是否提升。通過立體化話題營銷,提高網民與新聞內容的交互性,讓受眾能夠在閱讀完新聞后暢所欲言,激發自身的價值認同感,使網絡媒體與用戶間的聯系不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網絡新聞編輯應重視自身編輯工作專業水平提升,為運營效果的評估提供可量化指標[4]。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網絡媒體編輯運營效果的評價指標更為豐富,包括內容職責、用戶職責、經營職責等,傳統媒體僅僅考察新聞的視聽率這一大指標,而網絡媒體則需考慮用戶數量、輿論引導等方面內容。用戶職責方面,保證用戶的新聞閱讀黏性為一方面,而從更深次角度考慮,則應關注受眾對網絡新聞報道的分享意愿、關注意愿、感知意愿、認知關注度、線索依賴度、認知流暢度等維度內容,認真對待用戶對新聞的反饋意見,通過對運營效果定期評估,明確自身下一階段整改方向。
(三)素養維度
網絡編輯在網絡平臺新聞產出的過程中,為至關重要的一環便是工作期間需要網絡傳播團隊、節目制作、節目報道及后期節目跟蹤等眾多工作環節的融入。為進一步提升網絡新聞的內容產出質量,需要在明確自身工作職能后,從編輯產出內容方面進行優化。確定新聞選題,收集必要資料。如何將海量信息予以篩選,是一項考驗編輯人員編輯能力的環節。新聞定位內容方向明確,可謂成功一半。信息的篩選一方面為信息的提取;另一方面為信息的辨別、整合與分析。根據新聞類別不同,還需要針對新聞主體開展新聞策劃,學會利用新聞而產出新聞,也為新時代下網絡編輯需具備的工作素養之一,具體應具備的素養有三點。[5]
第一,職業精神。網絡新聞編輯工作中的各個環節,如信息整理、信息更新及信息發布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將影響新聞的產出質量,若信息的真實性不足,也將對信息傳播的質量造成影響。而決定著網絡新聞產出質量的關鍵因素即為網絡編輯是否有崇高的職業精神,自身工作是否有高度責任心等,只有熱愛網絡編輯行業,才能勤于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從而產出更多高質量的新聞。
第二,新聞判斷能力。據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網絡每日上傳新聞條數多達上萬條,若算上新聞轉發數量,這一數值將更多。如何在海量的信息內篩選出高質量的新聞,同時并對新聞的可信度進行辨別,為受眾提供更多有意義、有價值且更加真實可靠的信息為當代網絡新聞編輯應具備的能力[6]。
第三,具備營造正向輿論引導的能力。輿論引導在新媒體平臺盛行的今天,所發揮的作用更加強大。若想推動網絡新聞事業的發展,需要網絡新聞編輯正確掌握新聞輿論動向,從海量新聞中找尋到正能量、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并鼓勵網友加入到新聞討論中,選取高贊評論進行解讀,進一步營造積極正向的網絡輿論引導方向。
(四)工作維度
需要加強對網絡新聞編輯內容的編輯把關。無論何時,網絡編輯均需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新聞內容主體進行篩查。要始終遵循“四不變”(辭章通順、知識真實、遵守法律、政治正確)原則。新聞內容產出及投稿后需要經過智能設備篩查與人工篩查兩大環節,網絡新聞編輯應該在新聞內容審核的第一個環節及時進行把關,審核未發布的新聞是否遵循“四不變”原則,已發布的內容在網絡輿情監控方面是否正向等。傳統媒體的可信度及公信力是多年累積的結果,網絡媒體若想達到同樣的效果,則必須從網絡編輯工作及內容優化的角度對內容進行產出,認識到自身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與政治責任,在工作中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強化自身的政治敏感,能夠客觀編寫社會熱點問題內容,做到新聞報道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保證新聞內容的輿論導向正確、選題格調高雅、新聞內容正向健康[7]。
(五)跨界聯動維度
網絡新聞的發布不僅只有官方門戶網站這一平臺,短視頻這類受眾廣、傳播速度快的新聞傳播方式正成為網絡新聞傳播的重要渠道,其以大數據技術作為支撐,有效地減少了網絡新聞編輯的日常工作量,其中內嵌的給予流量池的疊加推薦機制、以內容興趣為篩選標準的智能化推薦機制及人機協同審核過濾機制,使得健康、正能量的網絡新聞能夠快速呈現在受眾眼前。但網絡新聞編輯應當認識到,應以提升自身新聞編輯能力綜合素養為核心,避免自身的編輯能力被人工智能技術所代替。在日常工作中,建議編輯主動對用戶的用戶畫像進行清晰定位,了解受眾的年齡段、興趣點及瀏覽量等信息。同時了解用戶的APP使用的習慣,在此基礎上增強信息上傳的差異性體現,保持所編輯新聞內容的新穎性,規避大數據算法統一分發帶來的同質性問題。在日常工作中,網絡新聞編輯應確保自身的內容產出滿足不同受眾多元化的個性需求,在新聞編輯的態度模塊中,要以解決社會問題、強化社會凝聚力的角度作為輿論導向,激發受眾的認同感;而在認知維度上,網絡新聞編輯需要在內容編輯的過程中,根據所編寫網絡新聞內容的不同,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新聞的編寫過程中,以此來引導受眾對新聞內容及背后所傳達出的意義進行思考[8]。
(六)新聞聚合維度
隨著大數據技術中的網絡爬蟲代碼實現技術、數據庫SQL語句及云端數據分析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原本散落在互聯網中的海量數據能夠得到聚合,并根據數據特征自動歸類[9]。在大數據定向化推送的過程中,能夠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閱讀需求。從當前來看,以一點資訊、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為代表的聚合媒體在此領域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利用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將對海量新聞進行整合,經由信息編輯加工后對所推送新聞在內容及排版上進行設計。而在用戶端,用戶僅需要下拉頁面,自動刷新即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內容。網絡新聞編輯應充分認識到新聞聚合在提升新聞定向化推送中的作用,在進行網絡新聞編輯工作時,盡量在文章中編輯出機器能夠識別出的關鍵字、關鍵詞等,利用算法技術,為受眾推送目標內容。在新聞人工審核階段,則應規避因單純應用機器算法所導致的“信息繭房”現象,過濾掉無意義新聞、低俗媚俗新聞,在新聞聚合的同時提升定向化推送新聞的質量水平[10]。
四、結語
網絡新聞突破了傳統的新聞觀念,在感、聽、視方面給予了受眾全新的體驗。作為“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新聞編輯,應結合網絡編輯行業發展現狀,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在創作網絡新聞的過程中,仍需要借鑒傳統網絡新聞寫作的可取之處,只有雙方相互支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注重網絡新聞編輯工作的多元化發展,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進而推動網絡新聞媒體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小俠.“互聯網+”時代高校學報編輯溝通能力重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32(20):88-93.
[2] 宗寶琴.“互聯網+”時代圖書編輯語言能力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20,18(5):104-106.
[3] 謝宗文.網絡時代如何提升報紙編輯創新能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6):170+201.
[4] 韓微微.談高素質網絡編輯具備的能力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20,6(24):91-91.
[5] 喬明周.淺談網絡編輯人員的素質與能力[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9(4):371.
[6] 尹輝.互聯網時代全媒型黨報編輯能力分析[J].記者搖籃,2019,5(9):49-50.
[7] 何耀琴.學術期刊編輯的核心能力建設研究:基于“互聯網+”時代的學術交流模式變革[J].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9,32(2):66-71.
[8] 王艷.網絡環境下應加強科技期刊編輯信息素養能力的提升[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9,36(7):1055-1057.
[9] 韓薇.試論新時代網絡編輯媒介素養及其把關力[J].品牌研究,2021,5(14):88-90.
[10] 曾新華.互聯網+時代編輯策劃教學能力的實踐與改革[J].新聞傳播,2019,9(21):3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