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保成
摘? 要? 近年來,江蘇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數字中國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數字強省戰略,圍繞“數字江蘇”建設,積極推進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構筑新發展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在數字強省建設中進一步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數字動力。
關鍵詞? 數字江蘇;高質量發展;強富美高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并對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營造良好數字生態作出明確部署。近年來,江蘇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數字強省戰略,圍繞“數字江蘇”建設,推動數字經濟、數字政府等經濟社會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構筑新發展優勢,打造數字中國建設江蘇樣板,為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貢獻江蘇經驗。
一、“數字江蘇”建設的戰略意義
(一)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增強全球競爭新優勢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大數據、互聯網、AI、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已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社會變革的關鍵因素。歐美等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出臺加快數字化建設的戰略規劃,積極搶占數字化發展制高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培育全球競爭新優勢。
(二)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文件精神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先后出臺《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政策,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發展,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
(三)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在碳達峰、碳中和倒逼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數字政府等經濟社會全要素數字化轉型,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有助于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內涵型增長,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另外,突發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也彰顯了加快建設“數字江蘇”的重要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人流、物流等要素資源的流通不斷受到限制,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極大的影響。以數據、信息流為載體的數字技術充分發揮算法優勢,助力疫情防控、恢復生產、保障民生,在疫情統計、篩查分類、線上教學、網絡醫療、資源分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數字江蘇”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江蘇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意見》和《江蘇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聚力打造形成數字基礎設施一流,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生態體系完善,融合應用成效顯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
(一)強化政策引領
近年來,江蘇省圍繞數字強省戰略,加快推進“數字江蘇”建設,先后出臺了《江蘇省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關于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意見》《江蘇省區塊鏈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江蘇省數字鄉村建設指南(試行)》《江蘇省數字經濟加速行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頂層設計,突出規劃引領,聚焦形成政策合力,推動數字科技賦能實體經濟。通過一系列政策的引導與支持,“數字江蘇”建設已成為江蘇培育壯大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構筑發展新優勢、實現轉型發展的主要引擎。“十四五”規劃中,江蘇提出“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數字技術創新高地、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發展高地、未來引領力的數字社會建設高地和全球吸引力的數字開放合作高地”,促使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發展,為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數字動力。
(二)培育數字經濟新發展優勢
一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數字經濟的規模和增速位居全國前列,業已成為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相關政策的引導與推動下,江蘇數字經濟呈現增長迅速、創新融合加快、新業態不斷涌現的良好發展態勢。據2022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0.5%左右,位居全國前列。從行業分類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3.3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5%;物聯網產業實現業務收入6600億元,同比增長約12%;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達1.2萬億元,工業軟件產業鏈收入占全國21.5%。二是圍繞5G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重點領域,加強“卡脖子”關鍵技術和產業前瞻核心技術研發部署,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如“神威·太湖之光”是我國第一臺全部采用國產處理器構建的超級計算機,超算能力位居全球前列。三是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產業規模和增速領跑全國,參與創建和試點的中國軟件名城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三)加大重大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
江蘇省堅持創新驅動,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 加大對重大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做大做強數字經濟的“關鍵增量”。2021年累計投入超10億元,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轉型升級等專項資金使用方向,重點支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等數字經濟重點領域項目。下撥專項資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類項目16個、信息服務類項目5個、重大基礎設施通信類項目3個等省重大項目建設。針對5G芯片、車聯網、國產云操作系統等短板弱項和“卡脖子”技術部署實施攻關項目66個。
(四)數字化治理效能穩步提升
一是統籌數據共享、云網環境等基礎能力建設,完善人口、社會信用等基礎數據庫共享開放,構建全省一體化大數據共享交換體系,省市縣鄉村五級政務外網實現全覆蓋。二是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大力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醫療健康”“不見面審批”“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蘇服碼”“蘇康碼”等服務,普及社保、就業、醫療等服務場景數字化應用,數據實現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互聯共享,數字化社會治理效能得到穩步提升。
(五)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升級
一是5G網絡實現“鎮鎮通”。截至2021年底,江蘇省共建成5G基站13萬座,數量位居全國第二,“雙千兆”網絡(5G網絡、千兆光網)實現全省各市縣主城區和重點中心鎮全覆蓋。南京、無錫、常州、蘇州4市入選全國首批“千兆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一。二是立足江蘇發展優勢,大力推廣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慧城市等試點工程。其中,2021年新增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和智能工廠試點340多家,新增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項目)超10個。三是大力推進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昆山中心、南通國際數據中心產業園等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態勢初顯。四是重大科技平臺載體取得階段性突破。南京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蘇州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成功獲批,紫金山實驗室已進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并取得了全球首個內生安全云平臺、毫米波相控陣芯片等世界領先科研成果。
三、加快推動“數字江蘇”建設的思考
近年來,江蘇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數字中國的決策部署,圍繞數字強省戰略,積極推進“數字江蘇”建設,做了許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推動“數字江蘇”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關鍵的問題亟需破解。主要體現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數智融合對實體經濟滲透不夠,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程度有待強化;數據要素流通共享仍存在跨區域、跨系統“信息孤島”現象,一體化大數據共享體系仍需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尚不完善,存在個人信息非法采集和利用、數據交易模式不健全等問題;公眾數字素養培育體系仍需加快構建與完善,以化解不同群體、不同區域間在數字化應用、數字素養方面的“數字鴻溝”。鑒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進一步加快推進“數字江蘇”建設。
(一)推動基礎設施數智融合發展,夯實“數字江蘇”發展的基礎
一是推動基礎設施數智融合發展。以推動車聯網、船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公、鐵、水、航空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實現平臺互聯、數據互通和設施共享,發展多式聯運,夯實“數字江蘇”建設的物聯基礎。二是提升先進泛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雙千兆”網絡(5G網絡、千兆光網)覆蓋率,推動南京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擴容升級和江蘇互聯網交換中心建設,優化全省基礎網絡環境,提高數據傳輸速率與安全性,力爭建成全球信息通信樞紐。三是超前布局綠色高效的算力基礎設施。結合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優化數據中心布局,適度超前建設智能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等新型數據中心,以“算力、數據、算法”協同推進“云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發展,打造省級數據中心“雙核三區四基地”發展體系和算力體系。
(二)聚力攻關“卡脖子”技術,培育“數字江蘇”發展新引擎
一是打造高能級數字創新平臺。支持紫金山實驗室等省實驗室建設,爭創國家實驗室。深化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大院大所合作,依托骨干企業打造一批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激發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活力,提升全省數字產業化創新水平,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數字技術創新高地。二是聚力攻關“卡脖子”技術。聚焦云計算、大數據、AI、5G/6G、高端通用芯片、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加快推動前沿基礎型、應用型技術創新,聚力攻關“卡脖子”技術, 強優勢補短板,提升數字技術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三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發展高地。聚焦數字產業化發展重點領域,調整優化產業園區布局,創建數字技術應用創新試驗區,提升數字產業服務能級,打造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發展高地。四是打造專業化、特色化數字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產業鏈“鏈主”作用,以“大帶小”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化、特色化數字產業集群。
(三)推動產業“智改數轉”,培育“數字江蘇”發展新動能
一是推進制造業向“江蘇智造”轉型。聚焦全省30條優勢產業鏈、10條卓越產業鏈,以推動制造業智能制造、數字轉型為主,開展“智改數轉”試點示范,加快攻克一批關鍵共性環節,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實現高端智能裝備自主研制,壯大“數字江蘇”發展新動能。二是提升工業互聯網賦能水準。實施江蘇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工程和“1+1+40+N”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總體布局。推進省級工業信息安全保障總平臺和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平臺江蘇分平臺建設,建立工業信息安全服務資源池,提升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水平,推動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提檔升級。三是加快推動農業數字化。充分發揮南京國家農創園、南京國家農高區等農業科技創新園區示范帶動作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領域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蘇農云”建設,打造全省農業農村“一張圖”。積極探索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游、“互聯網+”農產品等新業態新模式,形成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做靚“蘇韻鄉情”品牌。
(四)聚焦數字政府,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是加快構建數據資產管理體系。以統一入口建設、統一標準規范,打通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的融合通道,推動省市縣各層級和各領域基礎數據庫、主題數據庫、部門數據庫等數據的互聯共享,完善一體化大數據共享體系,打破“信息孤島”,盤活數據資產。二是持續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提升政務服務數字化水平。大力推行“一站式”集中服務功能,推廣“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窗通辦”“全省通辦”,有序推進“一次就辦”“不見面審批(服務)”等服務,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三是探索各類社會基層治理數據的融合應用,以“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模式,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四是提升民生領域數字普惠性服務水平。以“數字+”模式,推動醫療、養老、交通、教育等民生領域數字化建設,完善服務體系,著力提升民生領域數字普惠性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在“數字江蘇”建設中享受數字紅利,進一步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強化數據監管與安全防護,健全數據要素市場體系
一是加快推進“一網統管”平臺建設,構建全省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推進全省監管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全天候全方位感知全省網絡安全態勢。二是探索建立政府監管部門、公眾、行業組織等多元化協同治理新模式,加強宣傳與引導,暢通公眾參與監督渠道,營造良好的公眾積極參與“數字江蘇”建設氛圍。三是強化數據安全防護。依法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等制度,制定數據應用違規懲戒機制,強化互聯網行業自律管理,加強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的管理和懲戒力度,建立相關風險事件的跨部門預警通報和聯合處置機制。四是健全數據要素市場運行機制。以市場主體應用需求為導向,健全公共數據共享供需對接機制,探索多種形式的數據交易模式,為公共數據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提供支撐。五是培育要素市場供給。推進社保、醫療、教育、文化旅游、就業等重點領域公共數據資源進行分類分級管理,經數據清洗后有序向社會開放共享。探索制定數據共享應用有關制度規范,加快社會數據標準化采集、加工、確權、評估。
(六)強化數字人才培育,營造良好的“數字江蘇”發展生態
一是加強數字化專業型人才培養與“引智”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提升公眾數字素養。充分發揮江蘇高校資源優勢,探索“政產學研”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通過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優化專業內容,培養專業性高技人才。積極發揮江蘇省數字化人才發展聯盟資源優勢,全球范圍內挖掘數字化高端人才,落實相應引才政策,更好地引才、留才、用才。二是探索數字人才資源共享流動機制。暢通政府機關、高校、企事業等單位間數字人才流動渠道,提升數字人才均衡化配置。加強各部門信息化培訓,強化信息化隊伍建設,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三是加大對農村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和人才配置力度,重點關注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適老化及無障礙建設,緩解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數字化應用、數字素養方面的差異,彌合“數字鴻溝”。
參考文獻:
[1]關于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jiangsu.gov.cn/art/
2020/11/26/art_64797_9582831.html? qnahi
=affiy2.
[2]江蘇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EB/OL].http://www.jiangsu.gov.cn/art/
2021/11/1/art_64797_10093379.html.
[3]江蘇省數字經濟加速行動實施方案[EB/OL].http://gxt.jiangsu.gov.cn/art/
2021/12/31/art_6278_10258388.html.
[4]趙明.建設數字政府提升治理效能[J].群眾,2021(6).
[5]袁真艷.打好數字江蘇建設“四張牌”[J].群眾,2021(13).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