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亞梅
【摘要】“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全面發展”是教育一貫的宗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把“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又提到新高度。差異化教學、融合教育便是新形勢下應運而生的新要求。本文結合筆者小學英語教學實踐,從課堂分段、作業分層、評價分類三方面探析“差異化融合”教學策略下,如何幫助隨班就讀兒童獲得應有的發展。
【關鍵詞】差異化融合;小學英語;隨班就讀兒童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出:小學英語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發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待隨班就讀兒童的學習實際,要善于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善于激發他們的真實體驗,讓他們收獲學習的成果,體驗學習的快樂,樹立學習的信心。
一、課堂分段,促隨班就讀兒童個性彰顯
“立學課堂”的核心理念,如何“立學”?即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揮小組合作的有效價值,讓學生學會學習。“課堂分段”則是基于“立學”的要義,將“分段”厘定成“內容分段”和“時間分段”兩個要素。一是教師在設計學案時,把要學內容分成若干部分,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問題創設中通過小組合作,初步解決問題,再經過師生共研,完全解決問題。
1.“課堂分段”的教學組織形式
英語教學中的“分段教學”,堅持普適性和差異化融合兩條主線。一方面依據小學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基礎性學案,重點在于完成課時教學基礎性任務。與此同時,根據隨班就讀兒童的能力情況,將課堂分成三段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趣味識單詞、讀句子,快樂閱讀、理解課文,文本、語言的輸出練習。這是對課中學生完成基礎性任務的差異化融合教學策略,隨班就讀兒童在每一段與其他組員的合作中,掌握這一部分的知識,再繼續下一階段的學習。另一方面,設計拓展性學案,側重于完成課時教學拓展性任務。與此同步,刪選部分分段拓展的合作學習,以保證隨班就讀兒童的課堂參與度。
2.“課堂分段”的教學設計舉隅
案例:以譯林版牛津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中Story time的單詞教學為例。教師相繼板書,并教授新單詞,隨機指讀、跟讀、小組合作讀。此環節中,隨班就讀兒童也加入合作小組,教師拿出預先為其設計好的趣味識單詞的卡片(提供圖片,并根據其已有的知識儲備設計的相似單詞),參與到隨班就讀兒童的小組,先讓其讀出卡片上學過的單詞,再將這個單詞的其中一個字母替換掉,變成新學的單詞,同時配上圖片,讓其試讀。
3.“課堂分段”的有效作用呈現
為了解“課堂分段”對隨班就讀兒童學習的積極作用,筆者曾做過連續一個月的觀察,發現最大的效果便是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了,變成真正意義上的“隨班就讀”,而不是“隨班就坐”。在助學小伙伴的幫助下,學習英語的興趣逐漸濃厚了,愿意開口讀英語、說英語,乃至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盡管有時的回答并不正確。另外測試的成績有進步,其中聽力測試進步明顯,因為長期地堅持聽說聽讀訓練,“聽懂”聽力材料的內容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問題了。
二、作業分層,為隨班就讀兒童發展蓄能
“分層作業”,作為鞏固所學的必要環節,對于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適合的,就是最好的。”精心設計,差異化布置隨班就讀兒童的作業,是幫助其融合普通班學習的關鍵。
1.鎖定教學目標,要求分層
作業的目的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同時也是反饋對課堂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情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同的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各不相同。因此,作業設計要在鎖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體現多樣性和挑戰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也就是說,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制定不同的作業要求。
2.保持作業效果,數量分層
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有新穎性和趣味性,要能引起隨班就讀兒童的作業興趣,甚至是作業的沖動。要使其把完成作業作為自己的一種內在需要,形成自覺的內在動力。其次要適合隨班就讀兒童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根據他們的喜好和特點,可以放手布置一些迎合他們口味的作業,讓他們盡情地展示他們的個性和才能。例如,新授課文之后,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的留白進行拓展,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內容轉述或描述出來。而對于隨班就讀兒童,只需要會讀出來就可以,不需要拓展。
3.關注作業時間,上交分層
英語學習是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英語作業設計一定要循序漸進、精選精練,不能無效地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對于不同作業能力的學生,他們完成作業的速度也不一樣。教師就應該關注到學生的差異,有層次地規定學生上交作業的時間。有的學生可以當堂上交,有的學生可以課后再交,對于隨班就讀兒童,還可以等待教師講評重點難點后再上交,這樣既保證了作業的質量,也減少了隨班就讀兒童一做就錯的焦慮。
三、評價分類,助隨班就讀兒童風采綻放
隨班就讀兒童相比其他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作為教師,應該客觀認識差異,充分尊重他們之間的差異存在。不能用同樣的尺子去衡量他們之間的差距。因此,差異化評價方法,多元化的評價類別,改變了“拿成績結果”評“兒童好差”的單一標準,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學習方法、進步程度等方面的發展與提升。
1.差異分類,評價更準確
針對班上學生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層級的四類。一組(創優組):該組的學生英語素養強,聽、說、讀、寫的能力強,學習主動性好,上課的思維也活躍,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表現出眾;二組(發展組):該組的學生基礎扎實,讀、寫能力相對聽、說能力而言,發展不均衡,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比起一組,略有差距,但這組學生學習上進心較強,態度也認真;三組(提升組):該組的學生英語基礎不扎實,通常表現為聽、說、讀、寫都有一定的障礙與困難,特別是學習態度上,自律性比較差,學習的目的性也不強,學習比較被動;四組(加強組):該組的學生即隨班就讀兒童,學習的障礙導致英語學習困難較大,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幫助與關注。對于不同的四組學生,教師需要采取不一樣的評價,一組則應給予嚴格性評價,優上更優;二組則應給予目標性評價,讓他們有前進的動力和方向;三組則應是鼓勵性評價,樹立自信;四組則更需要賞識性評價,放大美好,讓隨班就讀兒童發現自己、認識自己。
2.內容多元,評價更全面
著眼于評價的激勵原則與激發效果,對學生評價層面的內容要更多元,包括學生學習的態度、與同伴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鉆研能力、動手能力、組織能力等各個方面。前面談到的“課堂分段”教學,學生在分段合作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發展都可作為評價的內容。再以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中Story time的課文教學片段為例提出問題。學生邊觀看課文動畫邊思考3個問題。(然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問題的答案)這個環節,對于隨班就讀兒童的引導,相當于“課堂分段”的基礎性任務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答案的過程中,隨班就讀兒童在與助學小伙伴的共學中讀課文、理解課文,找出答案。在這個共學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精神等都是給予他們評價的范圍。當然,在此過程中,還可以讓助學小伙伴進行評價,這更有利于促進他們的自我肯定。
3.媒體平臺,評價更豐富
當下已經走入自媒體時代,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評價,少兒趣配音、一起作業網、班級微信群等均是可以利用的評價平臺。前面提到的差異分類的四組(加強組),便可以借助這些平臺給他們更多的賞識性評價。教師可連續一周收集四組(加強組)學生的作業,同一個學生的作業放在一起,并且按照由差到好的順序排列好,曬在班級群中,同時附上教師的“表揚信”,讓隨班就讀兒童充分感受到努力帶來的被認可、被表揚、被關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融合是照應發展的。差異化融合,更是適合隨班就讀兒童的成長需求的。教學中,使用合適的教學策略,為特殊需要兒童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時代的應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馬金玲.提高特殊兒童隨班就讀教育質量的途徑與方法[J].教育革新,2006(05).
[2]汪瑤,湯曉薇.為隨班就讀學生制定個性化目標[J].現代教學,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