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把握主要內容”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普遍存在關注的主要事件不突出,內容不鮮明,表述不連貫等問題。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問題,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通過設置題目、搭建支架、交流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探究事情的原委,通過自我修正、專題練習、互問互答的方式學習如何抓住主干,通過連點成線、整合歸并、體現因果的方法提升表達邏輯,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把握主要內容;教學策略;小學語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的目標之一就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要圍繞這個目標要求進行教學,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及時分析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率。
一、事件不突出,應追溯原委
1.設置題目,引導舉一反三
在“把握主要內容”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什么是主要事件理解不夠深入,常常不能抓住主要事件分析,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讓自己感觸深刻的就是主要事件。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創作的目的,追溯自己的思考方式,學會把握主要事件。教師要層層遞進地設置題目,讓學生分析作者的創作目的是什么,以便抓住主要事件。此后引導學生再舉一反三,閱讀其他的作品,找出主要事件。
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有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提出:“這篇文章講述了校長問同學一個問題,周恩來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也感到很吃驚。”事實上,學生所抓住的“主要事件”只是文章中的一部分,他們并沒有把握更主要的部分。教師引導其思考:“作品的題目叫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么,你認為作者會從哪幾個角度入手寫作呢?”學生認為:“我覺得作者會寫一下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什么他要這么說,他是不是做到了。”“那么,你在闡述文章主要事件的時候,是否圍繞這些來說呢?”學生發現,自己所概括的主要事件并不能回答上面的問題,他認識到自己沒有抓住重點。于是便加以調整,提出:“周恩來看到外國人欺負中國人,這才生出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念頭。”此后教學者又鼓勵大家用同樣的方式閱讀其他文章,舉一反三,看看是否能抓住主要事件。
在閱讀時,學生可以將自己想象成作者,結合題目猜想作者想要表達什么,然后對照課文,找出關鍵性詞句,閱讀效果就會更好。學生在舉一反三的閱讀中能驗證這種閱讀方法,把握主要事件。
2.搭建支架,引導遷移應用
小學生的思維依然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把握文本主要內容的時候,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夠,因此很難抓住關鍵。針對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教師要搭建支架,幫助學生找到關鍵事件,然后遷移應用。這樣的教學方法結合形象思維,訓練抽象思維,能讓學生追溯事件的始末原委。
學習《梅蘭芳蓄須》時教師給大家提供思維導圖支架,引導其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在抓取主要事件時,很多學生說的是:‘梅蘭芳為了不唱戲,所以留了胡子,一直都沒有剃掉,可是,大家并沒有說清楚梅蘭芳因為什么事情而留胡子,他在此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如果能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主要內容畫出來,那么大家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結合思維導圖,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所提升,他們認識到梅蘭芳是因為日本人一直糾纏,所以才蓄須,而且在此過程中,還發生了不少困難,如日本人強迫他一定要上臺,所以梅蘭芳打了傷寒預防針,發起了高燒,這才渡過難關。這個內容也是作品的主要事件,但是很容易被學生忽略,結合思維導圖,他們可以發現自己遺漏的地方。此后學生又舉一反三,利用這個方法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其他的文章,結合導圖內容抓取文章重要事件。
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示意圖、思維導圖、板書等各種不同的支架,輔助學生思考。學生在自主解讀的過程中也會學習使用各種支架,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學以致用。
3.潛心交流,引導取舍補刪
由于小學生在關注主要事件的時候,常常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所以他們找到的主要事件也各不相同。針對此問題,教師引導學生交流互動,各自說說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行思維溯源,這樣能相互幫助、取舍補刪,從而把握住文本的主要事件。
在閱讀《女媧補天》時,教師讓學生找到文章的主要事件,并結合自己的發現交流討論。教師發現,學生找到的主要事件各不相同,分別為:“女媧尋找五彩石,煉制石頭,填補窟窿。”“女媧幫助受困水火中的人類。”“女媧看到人類受苦,十分難過,向雨神求助,才幫助了人類。”教學者讓他們討論,這里哪些內容不太重要,可以刪除,如“求雨神幫助”的內容,在文章中只是提到了一句,并不主要,所以可以刪除。但是“女媧尋找五彩石,煉制石頭”則是作者重點要說的內容,所以學生也可以適當補充,如:“女媧只找到了四種顏色的石頭,最后一種純青石花費了她很多心力才找到。”在討論中,學生發現在提取主要事件的時候,要采用取舍補刪的方式,重點介紹最重要的事件,省略掉次要的。
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取舍補刪,抓住各自的思維方式,溯源彼此的想法,看看哪些主要事件被忽略了,然后整合起來,總結文章的內容。在這樣的討論中,學生對主要事件的關注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內容不簡明,應抓住主干
1.自我修正,呈現典型
在“把握主要內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找到主要事件,而且還要把握其主要內容,此時教師一般會讓學生復述作品主要內容,但是學生往往沒有抓住主干,說得太過于繁瑣,又或者把握內容太籠統,不夠明確。針對此問題,教學者展示學生出現的典型問題,然后提出一些疑問,讓大家思考,并嘗試自我修正,調整內容。
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讓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學生表述:“周恩來看到有中國人被欺負,所以認為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如此回答校長,校長也很吃驚。”學生的表述比較籠統,很多地方沒有說清。教學者抓住他們出現的典型問題,加以引導:“中國人被誰欺負?這件事情和中華崛起又有什么關系,周恩來是自己想到這個問題,還是受他人的影響才有這樣的想法?”學生逐一回答這幾個問題,認識到自己此前的表達不夠準確,修正了說法:“伯父讓周恩來不要去外國租界玩,周恩來本來不知道為什么,但是他看到婦女被洋人欺負后,認識到中國貧弱,所以百姓被人欺負,他懂了伯父的話,并下定決心,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的觀點讓校長贊嘆,為他喝彩。”由于教師抓住了學生的典型錯誤進行引導,所以讓學生解決了問題。
在結合典型問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逐步懂得了什么是簡明,認識到簡明和籠統并不一樣。大家在認識到問題后能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專項練習,擴縮有度
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部分學生明白了如何簡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但是由于小學生能力有限,所以他們常常不能靈活運用,不能根據長短需要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為了讓學生能靈活處理各種不同的情況,教師設置了專項練習,讓大家結合主干部分進行擴寫縮寫,從而更靈活地表述。
在講述《梅蘭芳蓄須》的主要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專項訓練中,試著用兩百多字或者一句話的形式敘述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認為,如果要用一句話復述的話,就要抓住最主要的內容,那就是“梅蘭芳在什么時候,因為什么原因蓄須,遇到了哪些困難,最后如何解決。”他們試著縮寫:“抗戰期間梅蘭芳拒絕給日本人唱戲,他賣掉房子、蓄了胡須、甚至不惜生病,絕不給侵略者唱戲,直到抗戰結束,才剃掉胡子。”在擴寫的時候,教學者則讓學生抓住“賣掉房子、蓄了胡須、不惜生病”這幾個重要的點,說清楚梅蘭芳在什么情況下賣房子、蓄胡須、如何假裝生病,而其他內容,如“贊頌梅蘭芳演唱藝術”等則屬于不重要的內容,在擴寫的時候也沒有必要涉及。通過專項練習,學生認識到不管是縮寫還是擴寫,都要緊緊圍繞文章的主要內容展開,要顯得更有條理性,避免添加和文章內容無關的詞句。
在擴寫和縮寫專項訓練中,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需要的長度不同,調整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總結歸納。擴充的方法能讓較短的文字變長,而縮寫則能讓較長的內容變短。這樣學生就能靈活運用,根據實際需要調整文字長短程度,提高表達能力。
3.互問互答,持續調整
在學習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互問互答的方式相互完善文章的內容,在持續調整中提示表達內容。學生可以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相互提問,搞清楚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發現彼此都搞不清楚,那么就要繼續閱讀文章,持續調整。
在介紹《女媧補天》主要內容的時候,學生提出:“天漏了,女媧為了幫助人類,所以尋找石頭補天。”教師讓大家圍繞文章互問互答,看看能否補充完整,調整自己的表述內容。“天為什么會漏呢?”學生回答:“因為天塌下一塊,砸在地上,起了大火。”“天漏了之后,造成了怎樣的問題呢?”“地上出現了深溝,有大火,還有洪水。”“女媧為什么要幫助人類呢?”“因為人類是女媧創造的,她很愛人類。”“女媧用什么東西補天呢?”“女媧用五彩的石頭來補天。”“她補天是十分順利的嗎?”“不順利,她缺少純青的石頭,最后在泉水里找到,所以才成功了。”學生發現,原來自己此前總結的內容有很多缺漏之處,在互問互答的過程中,他們找到了遺漏的地方,將問題的答案整理起來,連成文字,這才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持續調整的過程中,學生相互問答,很快就將記敘文的要素都搞清楚了,他們發現將這些內容整合在一起,自己就能清楚整篇文章的內容,他們能更簡單明了地概述內容。
三、表述不連貫,應講究邏輯
1.基于要點,連點成線
表述不連貫也是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學生常常出現主要事件之間的連接詞使用不恰當,沒有理清各個事件的關系,表述缺乏重點等問題。針對這樣的表述問題,教師也要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學會說得更有邏輯性。學生可以用示意圖的方式標注出文章中的主要內容,然后用連點成線的方式將要點都串聯起來,按照順序表述,就能體現出邏輯性。
學習《少年閏土》時,教師讓學生先找出文章中的幾個主要內容,然后將其串聯起來,連成線,再表述文章的主要內容,他們的表達就更有邏輯性。學生首先按照自己的閱讀順序找出了幾件重要的事情。“‘我想象閏土刺猹的經歷;祭祀的日子到了,閏土來‘我家;閏土給‘我講述各種故事;閏土回家了。”在學生找出這些要點后,教師提醒大家按照時間順序串聯起整篇文章:“‘我想象閏土刺猹的故事,是文章開頭的內容,那么,它發生的時間是否也是最早呢?”學生認為:“不是這樣的,在‘我見到閏土之后,才會有這樣的想象,所以這件事情其實在最后面。”在串聯的過程中,學生調整了箭頭的位置和方向。“閏土給‘我講述各種故事,那么閏土到底講了哪些故事呢?你能將相關的內容寫出來,并和主題內容串聯起來嗎?”在此過程中,學生按照時間線理清了文章內容,并搞清楚了層次關系,在表達的時候就更高效。
在整理要點并進行標注的過程中,學生厘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并認識到文章的表述順序和事情的發展順序可能是不一致的,這樣學生就能在表述的時候更具有邏輯性了。
2.善用連詞,整合歸并
在學生表達的時候,教師還要讓他們試著運用連詞將文章的主要內容串聯起來,采用整合歸并的方式進行處理,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修枝剪葉的方式消除掉重復的內容,然后修改,提升表達效果。
在學生復述《普羅米修斯》的時候,教師讓大家思考用哪些連詞能將文章的內容更好地串聯在一起。“普羅米修斯為何要盜取火種,原因是什么,結果是什么,你認為可以用怎樣的連詞串聯起來?”學生認為可以用“因為、所以、結果”等串聯起來:“因為普羅米修斯看到人們沒有火,生活很艱苦,所以盜取了火種,結果遭受了宙斯的懲罰。”“宙斯的懲罰有哪幾種呢?如何能在表述的時候展現出層次逐步提升?”學生認為可以用“先、然后、又”等連詞串聯。“宙斯先讓火神將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山上,然后使其經歷風吹雨打,又派鷲鷹啄他的肝臟。”“最后的結果如何,大力神做了好幾件事情才將普羅米修斯救出來,你認為在復述的時候有必要一一敘述嗎?”學生認為:“大力神救人的行為是重復的,我認為可以合并在一起,只需要說最后大力神將普羅米修斯救出來就可以了。”由此學生認識到可以運用連詞,適當合并一些內容,讓表述更有條理性。
學生可以試著運用“首先、其次、然后、接著、最后”等連詞,將文章的內容連接在一起。此外,還可以思考哪些內容有相似點,可以將它們整合在一起。這樣學生的表述就能更清楚,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3.發現關聯,體現因果
學生在表述的時候常常缺乏連貫性,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章內容,發現有關聯性的內容,找到其中的因果關系,再表達的時候,就會更具有邏輯性。學生認識到事情有起因、經過、結果,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讓表述更準確。
在學生嘗試講述《女媧補天》的主要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的關聯性,把握住因果關系。“女媧為什么要去救人類?”“因為天上出現了一個洞,地上有大火,還有洪水。”“這些的確是客觀原因,可是,即便是這樣,女媧也可以不管人類啊,她為何要救人呢?”學生認識到在總結的時候,不能只找到客觀原因,還要探索主觀原因。“人類是女媧創造的,她十分善良,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所以才要救人。”“在復述的時候,如果能將這兩種原因都加入進去,那么就能更清楚地解釋為何女媧要冒著生命危險救人了。”學生認識到女媧的行為有一定的原因,在表述的時候要體現出這種關聯性。“女媧看到天塌了,她不忍心自己創造的人類就此滅亡,于是想方設法營救。女媧求雨造船,并冒著危險尋找石頭,煉制石頭,補好了天上的窟窿。”學生這樣的表述更有邏輯性,讓女媧的行為更合理。
在挖掘文本內容的因果關系后,學生發現為了表達更準確,一個事件可能有若干原因導致,而一個原因也可能導致若干不同的結果,只有厘清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才能讓表達更準確。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把握主要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但是很多學生在具體閱讀的過程中常常存在各種問題,導致他們無法抓住重點內容分析。教師要積極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各種生成資源設計教學策略,幫助大家解決具體問題,提升閱讀效率。
【參考文獻】
[1]金旦.提升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J].讀寫算,2018(22).
[2]劉艷麗.探尋統編語文教材中“關鍵句”的教學指向[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