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楊
摘要:《故事里的中國》是近些年我國少有的實現知識性與娛樂性相平衡的優質綜藝節目,其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了我國的文化底蘊,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輕受眾。新媒體的興起,給主流媒體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大批受眾的流失使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國家級旗艦媒體的央視通過節目內容與傳播手段的創新,打造出了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代表的一批優質文化類綜藝作品,重新搶占了網絡空間的輿論高地,實現了國家意識形態宣傳與大眾文化需求的融合。從題材選擇、參與主體、場景設計等角度探討了《故事里的中國》節目形態的創新,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層面所做的改變,并對我國未來文化類綜藝節目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新媒體;文化節目;綜藝節目;《故事里的中國》
《故事里的中國》第一季于2019年10月播出,是央視出品的一檔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目的的文化類綜藝節目[1]。到2022年,《故事里的中國》已經推出第三季,憑借“戲劇+影視+綜藝”的創新呈現形式,其熱度依然不減,成為近些年我國少有的實現知識性、專業性與休閑性、娛樂性相融合的優質綜藝節目。在地方衛視普遍依靠流量明星與真人秀綜藝的同時,央視已經悄然關注到了市場的空缺,并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新媒體調性的綜藝節目生產與傳播策略,消除了主流文化與年輕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成功做到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宣傳與新媒體環境下大眾文化需求的融合[2]。截至2022年4月,《故事里的中國》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39.9億次,抖音播放超3.8億次,其還拿下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等獎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一、《故事里的中國》節目形態創新研究
(一)題材選擇:聚焦現實關懷
題材選擇是決定節目方向的第一要素。《故事里的中國》在題材選擇上聚焦現實關懷,帶領身處和平富強年代的觀眾重回國家崛起的崢嶸歲月,展示國家富強昌盛背后的艱辛[3]。具體來說,《故事里的中國》題材又可以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講述平凡生活的偉大。第一季第二期以“平凡的世界”為主題,多角度復現同名小說中人物的故事。他們生于平凡,去追求不凡,在普通的崗位上書寫了別樣的青春;第二種是挖掘國家大事的背后艱辛。第七期“橫空出世”聚焦“兩彈一星”中的元勛,通過真實人物的講述,讓觀眾認識到一聲巨響背后的艱辛歷程,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第三種是揭示時代典型人物的榜樣力量。第二季第六期的主角是武漢疫情中的醫護人員,講述了他們在特殊背景下逆行而上的感人故事,將我們這個時代典型人物的榜樣力量傳遞到受眾當中去。
新媒體背景下的許多綜藝節目,為取悅觀眾,主動放棄宏大敘事與正能量宣傳,以明星噱頭吸引流量。央視作為國家旗艦媒體,反其道而行之,并成功證明,只要題材選擇得當,多從普通視角切入,現實題材一樣可以產生出“破圈”效應,成為青少年群體中熱議的話題。
(二)參與主體:多元呈現視角
通過參與主體的多樣化,帶來呈現視角的多元化是《故事里的中國》從一眾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的一大關鍵。主持人、訪談嘉賓、參演嘉賓、觀眾分別在節目中扮演引導者、講述者、表演者和在場者四種角色,共同烘托出真實、動人的在場氛圍,引導觀眾產生出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達到節目故事講述的效果。
主持人在節目中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董卿、撒貝寧、王嘉寧分別負責三季節目的主持工作,他們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儲備,是《故事里的中國》能夠“暖人心,動真情”的關鍵。節目開場階段,主題揭示的環節由主持人完成,將節目主旨向觀眾娓娓道來。嘉賓出場后,主持人則化身為采訪者,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引導訪談嘉賓向觀眾講出那不為人知的故事。在現場演繹環節,主持人成為一名聚焦的在場觀眾,通過流淚等神態表達內心感受,引導觀眾情緒。節目最后,主持人起到升華主旨的作用,帶領大家感悟砥礪前行的時代脈搏[4]。
講述者與表現者雙線并行,是《故事里的中國》節目的一大特色。講述者是事件的親歷者與見證者,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和獨特的身份影響著觀眾,他們的存在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可感性與真實性。表演者是節目邀請來的有著豐富經驗的專業演員,如王學圻、張凱麗、劉燁等,通過舞臺情境再現的方式,將受眾帶入那個特殊的時空背景之中,將人物形象演繹得更加鮮活,增加節目的可看性。
觀眾的角色對于節目的整體呈現也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的存在可以為屏幕前的受眾制造出“在場”的效果,使后者能更好地體會講述和演繹的故事中的魅力?,F場觀眾在故事進展的高潮時,或飽含淚水,或以手拭淚,這種直觀情緒的傳遞,讓屏幕前的我們受到感染,仿佛自己也身處現場一般,獲得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三)場景設計:創設儀式空間
《故事里的中國》采用了近些年來流行的“1+N”舞臺布局方式,以主舞臺為核心,配合上二號臺、三號臺等多個影視化表演空間,方便將經典影像改變成話劇。不同表演空間里的角色同時做著各自的事情,使情境敘事非常飽滿,帶給受眾耳目一新的體驗。不同表演空間里的角色,并不完全獨立,而是相輔相成,共同串聯起故事的發展脈絡。通過不同空間的轉換,極大地彌補了一般室內舞臺敘事維度的不足,實現了多場景的順時轉變,更好地彰顯了角色的戲劇張力,賦予觀眾沉浸式的觀看體驗。
《故事里的中國》另一大場景特色,是跳脫出節目本身的舞臺展現空間的限制,主動將“后臺”前置,起到真人秀般的綜藝效果。在節目特有的“圍讀會”中,導演帶領所有參演嘉賓共同研讀劇本,大家暢所欲言,探討劇本內容與表演形式,力求對原場景進行完美復刻?!昂闷嫘呐c窺視欲是人的本能”,“圍讀會”的存在,將以往表演節目中的“黑箱”打開,將后臺的準備工作前置化,讓觀眾得以窺見自己所喜愛明星的不為人知的一面,在滿足觀眾好奇心理的同時,也增加了節目的看點。
二、新媒體環境下《故事里的中國》傳播層面創新研究
(一)重視情感搭建,引發與受眾間的共鳴
用故事來替代說教,傳遞革命精神與家國情懷是《故事里的中國》不同于一般主流欄目的最大特點,也是其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中收獲一大批年輕觀眾芳心的最重要原因。通過親歷者、表演者、引導者、在場者的多維度呈現,從平凡視角用樸實語言與動情表演,搭建起與年輕觀眾之間的溝通橋梁,讓歷史細節展現出人性的光輝,使意識形態宣傳潤物無聲地走入受眾心中。
《故事里的中國》在中老年群體中同樣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對“集體記憶的喚起”是其成功的關鍵。如第一季第九集的主題“渴望”,來自20世紀90年代的同名電視劇《渴望》,這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室內長劇,播出時曾萬人空巷。通過對劇中人物與經典情境的再現,讓觀眾從中探尋到自己年輕時生活的影子,穿越回舊時光,勾勒起曾經最美好的回憶,進而對節目產生出天然的好感與認同,幫助《故事里的中國》在中老年群體中,收獲好的口碑。
(二)年輕化表達,貼近線上群體的喜好
《故事里的中國》采用“講述+演繹”雙線的呈現形式,除了每期固定的主持人外,參演嘉賓也是吸引觀眾的一大要素。在嘉賓的選擇上,《故事里的中國》秉持實力與流量并重的原則,在保證達到舞臺現場演繹的標準的基礎上,盡可能選擇一些在飯圈群體中有影響力的偶像明星,來拉近與年輕群體之間的距離。這些參與明星,也會以發微博的形式對節目進行宣傳。依托明星在粉絲群體的影響力,節目相關信息得以在網絡空間中迅速傳播,持久地在年輕群體中產生話題效應。
社交媒介環境下的粉絲群體,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受眾,他們非常樂于參與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搭建起了一種新型的網絡互動儀式?!豆适吕锏闹袊贩浅I朴诶梅劢z群體的二次創作來實現節目的二次傳播:粉絲創造出的“金句”會由官方公眾號進行篩選播放,同時與B站(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上的CP、鬼畜視頻作者開展積極互動。一系列節目播出后的策劃活動,成功為節目構建了自己的圈層,并利用圈層效應,大大拓寬了在年輕群體之中的傳播。
(三)豐富傳播渠道,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在傳播渠道層面,《故事里的中國》采用臺網融合協同傳播、網絡視頻平臺同步點播的模式。每周日晚黃金時間在央視一套綜合頻道播出的同時,在騰訊視頻、CCTV節目官網上開啟點播活動?!豆适吕锏闹袊贩沼诓煌挲g的受眾,豐富的傳播渠道,可以滿足不同受眾的觀看需求,最大化地覆蓋目標人群,增加節目的曝光率與影響力。
為了更好地服務用戶,《故事里的中國》成立了專屬的微博與微信賬號。在節目播出后,“兩微”平臺賬號會迅速跟進,聚焦本期節目的熱點,將節目內容通過圖片或短視頻的形式加以提煉和概括,依托社交媒體交互性傳播的優勢,讓習慣于淺閱讀的受眾可以在幾分鐘的時間內了解節目的主要內容,助力節目內容的傳播[5]?!伴L視頻”加“短視頻”的多樣傳播手段,符合新媒體環境的特點,可以最快速地抓住用戶的眼球,同時也有助于引導用戶從碎片化閱讀走向長閱讀。除節目內容外,兩大官方賬號還會不定期地發布一些幕后訪談、組織一些抽獎活動等,進一步搭建與粉絲群體之間的交互關系,擴散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
三、未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展望
(一)對“大”綜藝進行新探索,挖掘本國文化基因
近些年,關注細分市場,以“明星+”為基本形式,以“小而精”著稱的一批綜藝節目成功出圈(如《中國有嘻哈》《樂隊的夏天》等),讓圈層化背景下不同喜好的社交青年均有屋可棲[6]。但隨著大量地方媒體、網絡媒體的跟進,此類綜藝節目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明顯,節目策劃讓位于明星效應,觀眾普遍感到視覺疲勞,對應的口碑與收視率均大幅下滑。央視在這個大背景下,尋求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嘗試制作“大主題”加“精制作”的正能量綜藝節目,以“講好中國故事”為目的,打造有文化厚重感的優質IP。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全新嘗試,也是未來國內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的必然歸宿。伴隨著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娛樂至上、娛樂至死的綜藝制作方式,已經不再能夠滿足大家的胃口,從休閑快餐式的“快綜藝”轉型為文化沉淀的“慢綜藝”,從豐富的民族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是接下來一段時間綜藝節目應當深入挖掘的方向。
《故事里的中國》的成功,意味著主打家國情懷與民族認同的綜藝類節目,一樣能在年輕群體中獲得極大的關注。發掘這一方向上的虧空,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借輝煌歷史為節目賦能,既可以在激烈的紅海競爭中開辟出全新航道,也可以讓主流價值觀宣傳在新媒體時代走入觀眾心里,使更多年輕人從心底認同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價值,進而完成時代賦予主流媒體的責任與使命。
(二)嘗試構建文化傳播矩陣,主動迭代節目傳播方式
《故事里的中國》的成功,與央視這些年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上的鋪墊有很直接的關系。以2013年央視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標志,《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優秀文化類綜藝節目均收獲了口碑與收視的雙豐收。這些節目為《故事里的中國》積累了觀眾緣,幫助節目制作者摸清了Z世代青年的喜好,使《故事里的中國》成功從一眾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浪潮中的弄潮兒。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批文化類節目從創意、制作等層面,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文化傳播矩陣,滿足了不同類型受眾的需求,吸引了一批忠實的用戶群體,最終節目之間彼此促進,互利共生,幫助央視成功搶占新媒體時代綜藝節目的高地。省市級電視臺應當以此為借鑒,深耕本地文化,打造一批主題相近、互相關聯、有趣又有料的優質文化類綜藝節目,借助矩陣的力量,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臺網一體、各平臺整合的多渠道傳播已是大勢所趨。策劃與制作不再是決定節目成敗的唯一要素,后續的傳播以及觀眾的反饋環節同樣關鍵。文化類節目制作人需革新自身思維,主動擁抱新媒體、新技術,嘗試在社交媒介上展開深度耕耘,打通臺網之間最后的壁壘,嘗試用新鮮話題、專屬熱詞等制造熱點、形成破圈,構建出符合平臺調性與時代需求的全新節目傳播路徑。
四、結語
《故事里的中國》從中華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中汲取養分,成功平衡了綜藝節目的娛樂性與知識性,促進了我國綜藝節目的高級化與本土化,具有鮮明的當代價值與深遠的時代意義?!豆适吕锏闹袊返某晒Γ莾热輸⑹?、舞臺設計、傳播方式多方面革新的結果,背后的根源是節目策劃者對于新媒體環境與文化的深入理解。新時代的媒體人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新思維改革節目的設計路徑,用新技術為節目保駕護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講出中國故事,傳遞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于佳楠.淺析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與發展: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北方傳媒研究,2021(5):60-62.
[2] 苗新月.融媒體環境下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研究: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采寫編,2021(9):149-150.
[3] 馮路欣.文化類節目的媒介記憶建構:以央視《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新聞前哨,2021(9):127-128.
[4] 宋篤志.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語用身份的順應性分析: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聲屏世界,2021(12):45-46.
[5] 仲哲哲.我國紅色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方式創新研究: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8): 9-11.
[6] 司文文.“主旋律題材”綜藝節目的敘事策略分析: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