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偉 華苒君
摘要:在構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青年教育體系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影視文化對青年的多維影響不斷加深,如何發揮好影視藝術對美育工作的推動作用并使之為青年教育注入生命力,已成為當下青年教育亟待探討的問題。本文以融入高校教育的影視美育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影視美育自身特征以及其融入到高校教育中的意義分析,提出了多條具體實施路徑,為高校育人方式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大思政 影視美育 青年教育 實施路徑
青年興則國家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因此,如何提升青年教育質量成為了極為重要的時代命題。近年來,“大思政”這一教育觀念備受關注,在此背景下開展青年教育的呼聲漸高。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整體上看,學校美育工作依然是整個教育事業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應當被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應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影視教育是學校美育課程設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校美育工作的一大發力點。新媒體時代,影視美育因其特殊的視聽效果及藝術感染力,對正處于“孕穗拔節期”的青少年群體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將其融入以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青年教育是可行且必要的。所以在此時探討影視美育融入高校教育路徑,既響應了國家政策,又滿足了高校教育的實際需求。
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應用于美育的影視內容既有新媒體的傳播特質,也因其內容和形式具有和傳統影視作品不同的特征。
1.依托新媒體進行傳播滲透。依托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新媒體環境中的影視作品得以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微信、微博等常用社交媒體以及愛奇藝、騰訊等知名視頻網站以及以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為代表的移動媒體成為了影視作品的主要傳播載體。借助新媒體個性化、大眾化以及深度互動性等天賦優勢,影視作品得以更廣泛而深入地傳播至觀眾群體,其迅速的普及也為影視作品的宣傳與推廣提供了更高效、更多維的途徑。新媒體環境之下,影視文化能夠更深入地滲入群體心理,豐富了影視美育開展的載體,增強了其影響力、傳播力。
2.形成豐富多元的直觀感受。影視文化是一門高度整合性的文化形式,其作品內容豐富,涵蓋了音樂、攝影、美術、語言、民族、歷史、建筑等多元的藝術特性與文化內涵,融合了教育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的特質。影視美育還具有視聽的可感性以及形象的具體性等特征。影視作品通過對影像語言、景別、色彩等視聽語言的合理運用,以真實可感、生動形象的具體內容反映客觀世界、渲染藝術效果、傳播內容思想。優質影視作品打造的“影視空間”更是能讓觀眾打破時空的限制,在特定的影視世界里更直觀地認識深層作品的內涵,并從影視作品塑造的具體形象中獲取情感的升華與思想的感染。所以說影視文化可以由內而外地對受眾產生教育作用。
3.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影視美育是一種潛移默化式的育人形式,具有“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而“潤物細無聲”則具體體現于在影視美育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無意識教育的作用。在青年教育中,以影視美育為代表的無意識教育與大多數的青年群體思想狀況與心理特征相適應,有效貫穿于青年教育的全過程。作為教育的重要載體,影視作品在青年中的傳播,充分發揮了無意識教育的影響力,體現了其隱蔽性、靈活性、愉悅性的特征。
將影視美育融入高校教育,是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時代要求,是完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任務的有效途徑,是豐富青年影視教育形式的重要舉措。推進影視美育工作在青年學生中的開展,由此有效地促進青年核心素質培養,這既響應了國家的號召,又對影視美育的發展與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有著重要幫助。
1.響應了國家全面推進學校美育工作的號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
影視美育作為學校美育與影視教育的重要形式及有機結合,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視,開展影視美育逐步成為共識性的時代命題。作為承擔培養人才責任、肩負精神召喚使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則應當盡快將進一步完善美育工作任務提上重要日程。
2.豐富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形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來是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關鍵一環。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曾強調,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求各學校要辦好思政課,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培育好社會主義一代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影視美育從多個角度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有力支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既是大學生健康成長迫在眉睫的需求,也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優秀影視作品所包含的審美意識、思想品德、價值觀念憑借著影視作品強大的視聽效果以及特殊的感染力,直接且深刻地對大學生的個人品質、思想觀念等內在素養產生重要影響。作為影視美育的重要組成,愛國主義精神的普及一直是青年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影視教學中運用好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可以有效激勵青年學習英雄、先進人物,廣泛形成愛國自覺,帶動青年學生把認識自覺轉化為對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引導學生提高政治水平和思想認識。
3.滿足了高校青年對高質量影視教育的需求。影視美育與高校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方面,當前電影事業快速發展,不同類型的優秀影片大量涌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化素養、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豐富了青年影視美育工作開展的資源和載體。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新時期教育訴求面前短板明顯,難以讓學生主動思考、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因此,在授課中加入深受青年學生喜歡的教學新方式,既可以提升他們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又能幫助他們更好理解美、感受美,在美的體驗與學習中培養多維素養,優化青年教育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青年影視教育課在我國屬于即興教學,但在國外例如法國,該學科教學大綱由教育部制定,對影視教育課程的課時、課程編排等做了具體的規定,并由文化部編制了教輔材料。相比之下,我國的影視教育缺少完善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材料,而將影視與美育相結合,并使其融入到青年教育的全過程中,恰能豐富青年影視教育課程的教學意義,為教學提供新內容、新思路,滿足了學校影視教育的需求。所以,從學校教育教學層面來看,將影視美育融入青年教育中是相當必要的。
在影視美育融入高校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關注青年群體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媒介使用特征和所處成長階段的特點,也要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借力情境提升素養,最終產生“潤物細無聲”的美育效果。
1.適應對象,正向引導青年群體。新媒體時代,影視文化與青年學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影視文化多元性、兩面性的特征使得青年學生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極易迷失方向。當下提倡的素質教育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沖擊,也使得影視美育工作在青年學生群體中開展有一定阻力。尋求此問題的解決方案已迫在眉睫,這也正是國家針對學校美育工作出臺相關文件、提出政策引導的重要意義。
在以往影視美育的開展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當下青年需求的復雜性。在傳統的影視美育工作中,教育者會依循青年的生理和心理成長階段特征來主觀認定好的作品,但這已無法適應多元激蕩的媒體環境中青年學生的教育需求。影視作品應經過自然的感召與接近、情感的熏染與升華以及精神的共通與激勵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才能真正發揮影視文化所蘊含的美的教育價值。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以美為本,基于影像視聽的直觀性獲得美好精神對心靈的觸動,學會辨析真善美,真正對于人類社會以及人心世界形成更深入的自我體驗與感悟,從而提升內在素質,從內而外地形成全面發展的能力與動力。
2.解疑釋惑,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影視美育融入高校教學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回應學生的價值訴求,解答學生的思想疑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問題作為導向,緊扣學生實際問題來設計影視美育教學過程,圍繞社會發展大趨勢進行逐步的解疑釋惑。
在教學過程設計上,教師應該以問題導入,既要以學生關注和困惑的問題為主,又要緊扣教學大綱上明確的重點與難點,由此設計出自己的課堂問題,以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斷的追問中,讓學生真正獨立思考與探索美的含義,在對美的探索中提升內在、修煉品格。同時在教學問題的選擇上,還應該關注到學生在實際生活上和社會發展上真正會面對的問題。影視美育融入高校教育,必須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教學,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分析現實問題,告訴學生什么是美的作品,什么樣的影視文化是符合這個時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該做出怎樣的價值判斷與選擇。由此,青年學生得以在理解與認同的基礎上得到內在的完善與素養的提升,將影視中的美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最終轉化為個體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
3.體驗感知,借力情境提升素養。影視藝術是把靜態的和動態的、時間的和空間的、造型的和節奏的藝術都融合在一起的綜合藝術。推動影視美育融入高校教育,必須有與理論相呼應的體驗感知性活動,將關于美的理論轉化為感受美的實踐,在有關走進影視作品的實踐中感受美、得真知、煉心智、樹品德。所以,結合我國實際的影視教育發展情況、教學資源和學生情況,教師既可以用優秀影視資源感染學生,又可以增加影視賞析、影視評論、影視配音以及微電影創作等諸多形式來加深青年學生對于影視文化中美的感知,在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審美意識、媒介素養、價值追求、道德品質等多重核心素養。
在進行青年學生影視教育的過程中,各地區各學校要主動構建良好的影視教學環境,為課程提供完善的影視教學資源,避免出現“走過場”般的觀影情況。此外,必須還要有充足、優秀的影片資源支持課程的開展,各學校可以對現有的影視資源進行分類,挑選出具有代表性、適合青年學生觀看的美的影視作品。在微電影創作等拓展性活動開展中,教師要以美育工作的根本目標為導向,以學情為基礎,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來探討適合教學的創作選題,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完成一部微電影作品。通過角色扮演、場景模擬、實際拍攝、影視制作等環節,共同營造互動性、情意性、趣味性的審美場景,以此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認識美并創造美,實現關于美的情境體驗。建構起“感知、體驗、應用”為一體的影視美育運行機制,充分調動起青年學生對影視美育的熱情與興趣,提升其審美的素養與創造美的理想。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影視為代表的視覺文化消費已成主流,使用視聽技術開展教育的潮流勢不可擋。影視文化與高校美育工作密不可分,影視美育逐漸普及的趨勢也愈發明顯,將影視美育融入青年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思政”背景下探討如何將影視美育融入青年教育,以美的教育提升青年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既符合時代對美育工作的重視,又回應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政策召喚,同時也是一次影視美育課程內容的融合創新。
本研究明確了當下影視美育的突出特征,從國家政策、思想教育、影視需求的角度強調了影視美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必要性,同時也討論了高校影視美育工作開展的主要任務及舉措,提出了關于適應對象、解疑釋惑、體驗感知的影視美育的路徑探索,希望對未來大思政視域下影視美育融入高校教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啟發和思考。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本文系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大宣傳工作格局構建的現狀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WB3)、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小學思政教育影視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07006)、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自媒體環境下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B13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林志和.影視美育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04).
[2]周星.青少年影視教育的歷史使命與實施路徑[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
[3]周旭.視覺文化時代高校影視美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9(15).
【編輯:朱垚穎】